碾转(nian zhuan)——指小麦青稞主产区农家人“尝新”的青物之一。它是将小麦和青稞在夏至前后吸浆将满,但又未完全黄熟时,也就是在青稞麻黄时,将其穗头齐腰摘下,扎成整齐的束把,用火在锅内焖熟,乘热搓去壳,俗称青稞麻麦。青稞麻麦肥嫩味美,极耐咀嚼,是小孩和年轻人最爱吃的青物之一。
相传很早以前,郝家出生一位千金,貌若天仙,聪慧贤淑,十分讨人喜爱。门当户对的王家与郝家定下娃娃亲。王公子与郝小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蟒河山珍(木耳、香菇、小米、土蜂蜜、山核桃)山茱萸、橡粉、纯手工小蒜辣椒酱等。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时年正好17岁。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看着自己的娘亲躺在床上,恶蛟还不断的骚扰族人,心中气愤,更是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保护娘亲和族人的任务。她经常在家门口看着恶蛟肆虐族人,于是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恶蛟,带族人走出这里。
手工压饼是泽州县长河一带的东沟、川底和下村等地的传统手工食品,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薄、香、酥、脆”,色如金,薄如纸。制作压饼看似只需要一勺一压一翻,但整个制作非常讲究。
有说是炉面,也有说是卤面。叫“卤面”的,大概是因为这道饭是蒸熟的面条吸收了肉和菜的卤汁。叫“炉面”的,可能是因为其是在锅里一层一层码面,甚至高出锅沿,最后再拿一口倒扣的锅做盖,看起来很像道家的炼丹炉,故而得名。
蟒河是山茱萸的原产地之一,所产山茱萸以色泽鲜红、个大肉厚、质干油润、药味纯正而著称。其马钱苷、血色素含量高,属山茱萸之上品,素有“阳城红”“华萸”等美誉。据史料记载阳城县山茱萸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280年(即元代元至18年《阳城县志》记载),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五鬼盘叉,因表演者扮演小鬼,又因其中的五个鬼是持叉舞蹈,故名。流传于陵川县赵豁池村。产生年代无考。据艺辈相传,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流传。多在闹元宵和邻村庙会演出。主要表现小鬼奉阎罗之命,到人间活捉一贯打骂公,刻薄邻里的刘氏女的故事。
析城山小米,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析城山小米,品质优良、颗粒圆润、色泽鲜亮、天然风味、口感香醇,是滋补养生的佳品。其粥汁粘稠味香,富含的米糠油(米类产品独有)素有“代参汤”的美誉,纤维素、蛋白质等营养质量指数均大于1。
黑陶,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高平市作为炎帝神农的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五行工艺”的黑陶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堪称中华瑰宝。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广大顾客。“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大米过油肉成为晋城人最青睐的饮食之一。
粉蒸胡萝卜是晋城的经典美食,是一道以胡萝卜、玉米面粉为主料烹饪的菜肴。
琉璃的制作在古代晋城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技法,而晋城的琉璃制作又以阳城县乔氏琉璃为最,阳城的琉璃制作世家——乔氏家族的祖先,唐代由陕西迁至高平,经宋、元两代,于明朝辗转到达阳城,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远近闻名,人称乔氏琉璃。
马武便隔三差五地一个人来到此地,与那唤作莲子的黄衣女子相见,每当遇到烦闷之事或难决之事,莲子都会一一予以排解,并给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马武对莲子也佩服的五体投地,心中对莲子产生了爱慕之情。
石子干饼是大阳地区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由于饼面被石子压得凹凸不平,人们又称它石子擀饼。 石子干饼由于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作是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在泽州县南岭乡,就有一种特色小吃是用薄荷叶子做的,叫油圪擦!其实油圪擦是泽州地区一种很常见的小吃,也叫水煎饼,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一般的油圪擦里放的是小瓜菜、胡萝卜或者韭菜、槐花,而南岭的油圪擦里却放的是清凉的薄荷,是不是很特别呢!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山西高平全境及陵川等地。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传统戏曲剧种。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的传统美味佳肴,主要食材是羊肉。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佐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
1939年9月,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一行来到高平,在陈区乡的石村住了几天,一天傍晚,左权将军从陈区村出来,听见两个老汉在桥上长吁短叹,就上前询问...
阳城桑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阳城县是山区农业县,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空气优良,蚕桑及桑葚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阳城县植桑历史悠久,所产桑葚形态饱满,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
小翻底村有一个牛下麒麟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的某一天,村子里有父子俩去犁地。吃早饭时,父子俩将牛停在地里,便回家吃饭去了。
战国之前高平冶炼业十分繁盛,现境内许多地方留有古代冶炼厂遗址。近年来为弘扬传承高平冶铸历史文化,现高平冶铸历史展馆正在紧张的布展期,形象的展示了高平冶铸业的发展历程。
王府八八筵流传于阳城东乡,因其主菜贯穿周易太极“八卦生万物”和“好事成双”理念,且主菜为十六道而得名。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名扬天下的一种古老名宴。
在我市寺庄镇市望村与野川镇乔家沟村及后沟村的三角地段处有一座山叫高庙山。山上有一个岭叫炎帝岭,在这一带很有名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年农历七月初五上山烧香,赶庙会、看大戏一直流传至今。
米淇,又称和子饭,也叫和则饭、和和饭。是晋、陕地区比较长见的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也是养胃的美食。
庄稼得救了,百姓得救了,严重的旱灾得到了解救!事后,人们得知是张果老想法布雨,非常感激他。就在他呼风唤雨的地方修了一座庙,人称“仙翁庙”,人们四季朝拜,香火旺盛。据说直到今天,每逢大旱,有求必应。
高平剪纸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
高都三月二十八庙会因东岳大帝(天齐仁圣帝君)诞辰而设,历史悠久,庙内现存嘉庆十六年(1811)《谓定各社该行花车事故碑记》载:“天齐仁圣大帝历有年所每岁三月二十八虔备油席鼓吹大戏,旗伞花车,故事恭祝圣诞,绕村行会,相沿已久……”。
晋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少雨多风,适宜荆花蜜。晋城荆条花蜂蜜的蜜源为荆条,荆条蜜呈浅琥珀色,透明度较低,气味清香,口感甜润、微酸,易结晶,结晶后细腻乳白色,久置后色泽加重。荆条蜜能促进体力恢复,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大者。
1938年5月间,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在高平一带驻防休整,旅部驻在城北村。一天下午,徐海东旅长外出散步,风通讯连的两个战士与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发生争执,一个战士说:"压死你的鸡是不对的,我们道了歉,赔偿你不就完了!
陵川钢板书是山西省陵川县的地方说唱艺术。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陵川钢板书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时曾流传泽州、高平、长治、壶关以及河南辉县与陵川相邻的部分地区,现仅存于陵川县曲艺队。
糖酥火烧质量上乘,特点明显。正宗的糖酥火烧形如满月,黄酥油亮,外型美观,香气芬芳,酥而不碎,焦而不糊,嫩而不生,醇香可口,酥、香、甜皆备。城关为送彩礼而做的酥糖火烧,则是把包好馅的圆团,放入刻有“喜”字的木模里托个喜花,再把侧边粘上芝麻,面上加搭色水,烤熟即成。
紧挨西羊头山西侧,有一座金牛山和一座金鸡岭。站在金牛山的东南侧,放眼望去,金牛山确实像一头俯着的大黄牛。或许是金牛山的像形似牛和金鸡岭上原有一小丘似鸡而得名;或许名字源于流传民间的故事,不得而知。
在高平米山一带,流传着祁贡挡驾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道光年间。祁贡档驾的事,后来从京城传到高平,老百姓无不称颂祁贡为乡民为了一件好事。
自从华山之游后女登便有了身孕,足足怀胎25个月生下一子,即炎帝神农氏,炎帝为身号,神农为代号,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可是因为出生过于怪异,他并不受父亲少典的待见,即便这样,炎帝还是心系子民,以保护部落安宁为己任。
陵川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童谣中说的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年阴历六月初六, 姥姥、舅舅都要给外孙、外甥送“羊”,“羊”是一种面食,用面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 当地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制作“面羊”送给自己的外孙女。
60年代,当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黄克诚同志到高平下乡,不住招待所,就住在4县委机关大院内的三间简陋的小平房里,吃在机关大灶上,和同志们一起排除打饭,一块蹲在操场上吃饭拉家常,时间有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