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渚坊香会在每年正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分大小年)“动会”,农历二月初八“落会”。历时11—12天,有“动会、敬拜、讨喜、唱戏、落会”等内容。
镇江恒顺酱菜制作,源自创建于1840年的朱恒顺糟坊,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以“鲜、甜、脆、嫩”的独特风味扬名海内外,先后在国内外展会上获奖,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建湖藕粉圆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为清宫御厨还乡湖垛传出。选用当地特色藕粉为主料制作外皮,以桃、杏、枣、瓜子等生态果料为辅料制成馅,经制馅、制球、上粉、过水、成型等步骤完成制作,全程纯手工制作。
提起姜堰民间艺术,没有人不知道淤溪的面塑。“面人王”王迪飞所塑作品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细腻可人,鲜活俊逸。既有生动形象的外形,又有人物精神风貌的展现。
《白蛇传传说》主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想、民风民俗、信仰,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特别是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镇江端午民俗文化习俗,为充实我国传统端午节日文化的独特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宝堰米酒色泽淡黄,黄中透红,色泽均匀,无沉淀。品尝米酒,入口后有一股淡淡的酸味,酸中透着香、无苦无涩、气味醇正、味美可口。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在古老的东海大地上,轰然爆出三声巨响,顿时天昏地暗,地崩山裂,石沸水腾。东海山川由此改变了模样。原来,东海县境内有三座神山,呈三角之势。东面的一座叫牛山,北面的一座叫白玉山,西边稍远的一座叫马陵山。
陈洋熏烧肉从口感、香味、回甘各方面都是射阳人最为骄傲的美食。 肥瘦相间的大块儿肉,佐以花椒、八角、桂皮等辛香料,放进装有老卤的大铁锅咕嘟咕嘟煨煮,从正午煮至晚茶,煮至精肉酥烂软嫩,肥肉薄透绵密。
堤西咸鸭蛋制作技艺最早是由时堰人李棠创办于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至今已历经八代。堤西咸鸭蛋蛋白如玉,松软可口,蛋黄咸香,油多四溢。伴着红油,入口沙沙的蛋黄口感松散细腻,从舌尖蔓延舌根,还没来得及细品,就已裹挟味蕾即刻融化,让人回味无穷。
扬州玉器是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扬州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邵伯龙虾在江浙一带赫赫有名,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小吃,尤其是在扬州附近,邵伯龙虾更是家喻户晓。与高邮湖龙虾、盱眙龙虾齐名但味却不同的邵伯龙虾,其美味早已闻名,是江浙沪食客们的圣地。
东台发绣亦称“墨绣”,是用妙龄少女的秀发绣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流布于苏北东台市,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传统美术类拓展项目。
扳坞作业完全靠步行,一个人、一张网、一盏灯、一只鲆篓、一把抄子,方便灵活,是弶港渔民近海捕捞常用的技艺之一。2020年,弶港近海扳坞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生于兴化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先生创作的“板桥道情”唱词精炼、曲调优雅,是“道情”艺术的精华。板桥道情雅俗共赏、寓意深刻,受到群众欢迎,传唱至今。
扬中织毯的图案简洁,题材广泛,色彩亮丽,立体感强。毯面做工精湛,柔软细腻,质地紧密平匀,具有端庄典雅、富丽堂皇之气派。
丹阳精细木作技艺源于光绪年间王鹤年创办的“上珍堂”精细木作工坊,历经四代人传承,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扬州民歌(邗江民歌)除了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其他艺术创作、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因为这众多价值的存在,才使得扬州民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千年,至今仍以完整的面貌、活态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曹松庆说书是用靖江方言讲述故事的一种表演方式,曹松庆说书是跟其父曹全保所学。曹全保已于1983年病故,享年73年,他生前说书50余年,师从靖江康兴德裕庄人张金和。
高港根雕是以废弃树根(包括树干、树瘤)为原料,利用自然形态,辅以人工雕饰,进行艺术创作,成为工艺品。根雕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根艺贵在自然,难在发现,巧在加工,美在传神。
连云港海刺参是一种海鲜食品,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元素,海刺参的也是传统的风味美食之一,它的制作也是十分的精良,工艺也是较为讲究,成品的菜肴更是香醇美味,可口无比。
古安梨是海州区的一种水果,原产地在海州洪门果园,传说是由当地尼姑庵尼姑引种而得名。海州自古就是水果之乡。优质的古安梨就是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据文献记载,古安梨距今已有127年传承栽培历史,为海州地方优良品种。
打莲湘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溱东镇是水乡莲湘的发源地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2018年,打莲湘入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翔鸿松花蛋制作技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可溯至600多年前,以沿海湿地散户养殖场优质鲜鸭蛋为原料,腌制翔鸿系列松花皮蛋。腌熟剥壳后,蘸醋即食,味美无比。光洁圆润,蛋体晶莹剔透。
位于青山镇境内的龙山是一座矗立于长江下游北边的山峰,属于蜀岗余脉。由于其山脊像一条龙趴卧着,祖先们便编述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系列传说是仪征市青山镇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姜堰撂石锁,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士兵常用石锁、石担子等锻炼身体,后流传于民间,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盛于清道光年间。
踢毽子源于我国汉代,自六朝开始盛行,至清末达到鼎盛。丹阳几乎家家有毽,人人善踢,现已普及到全丹阳地区,每逢春节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踢毽之人。
夹谷山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这里有2500年前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的遗址及其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许多富有古老的文化魅力的传说故事。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广洋湖草编种类繁多,实用性强,主要制品有草绳、草鞋、草包、蒸笼垫子、草帘子、草席、摇篮(育儿用)、草蒲团、蓑衣、斗篷、草帽、草掀子、蒲合、蒲包、蒲片、蒲扇、蒲团、柴扉、汪笆、柴帘子等,无所不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享有盛誉。
“山阳羽绒”出产于宝应县山阳镇境内,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产出的羽绒相较于北方鹅绒油性低,更蓬松。“山阳羽绒”光泽好、无异色毛绒、柔软光滑、毛瓣松散,蓬松度高、弯曲度变小。
蜜饯捶藕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的一道传统名点 。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饯、白莲为主原料,配以青梅、桔饼、蜂蜜等佐料,经焖、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它色泽酱红,香甜酥烂,素而不淡, 浓而不腻,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减肥降压、益肾固精之功效 。
扬中盛产三种经济作物,即芦苇、杞柳和竹,它们合称为“江洲三宝”。扬中芦、柳、竹制品生产历史悠久。
句容草莓是主要种植于江苏省句容市的一种酸甜口味,汁水多的草莓。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称号。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镇江江蟹是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的特产。镇江江蟹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镇江江蟹蒸熟后蟹黄鲜美,肉质嫩滑,回味甘甜;气味腥香浓郁。
连云港双程酱油为连云港市知名品牌,纯天然大豆酿造,农家风味、口感鲜美。所以连云港双程酱油好。采用种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灌云大豆为原料,年产纯天然酿造酱油4万吨。
兴化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形成了百里水乡铜器的一大特色。铜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花扦等;二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炉、脚炉、茶壶、汤壶、酒壶、面盆、铃铛、火锅、箱角、门圈等。
大麦粥绝对是丹阳的一大特色。在丹阳家家户户都有喝大麦粥的习惯,特别是夏天,来两碗冷大麦粥,比喝其他饮料不知要强多少倍。
“建湖杂技”流行于江苏建湖地区,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建湖杂技素以新奇、婉约为主,被业界美称为“婉约”派。寓高难度动作于轻松活泼之中,将单纯的技巧赋予了生活情趣,风格别具、特色明显。
东台彩绘葫芦是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以有"葫芦王"美誉的民间艺术家王东元先生为代表,他所创作的百态葫芦、脸谱葫芦,是彩绘葫芦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氏吹糖技艺颇有特色,受扬州地方文化影响很深,具有轻、秀、透的精致风格,代表了扬州吹糖最高水准,在江浙一带也很出名。至今还在东关古街上有杨氏后人杨云成在吹糖人。
周山云板舞是高邮市周山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以云板为道具的民间祭祀舞蹈。清光绪《再续高邮州志·典礼志·祀典》载“觞再酌兮云版,舞干戚兮合宫”等文字,可见云板舞初为“云版舞”。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扬中面塑,据记载大多出自乡村家庭主妇之手,它多以米粉、面等原料制作而成。其形式、用途、色彩均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紧密相关,题材广泛,神话故事、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等无所不包。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孝子传》,在元代被列入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后广泛流传。元代《至顺镇江志》云:“汉董永墓,在丹阳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其地理分布以丹阳为中心向外辐射。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江都方酥是江苏地方传统名点,扬式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此品选用上白面粉,绵白糖、芝麻、麻油等原料,佐以黄丁、橘饼等香料,经发酵、和酥、包酥,多层折叠成型,用文火烘烤而成,香酥可口。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风鹅是孙悟空老家花果山地区的特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中华美食鼻祖--商朝宰相伊尹隐居花果山下所密制。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一品玉带糕,阜宁地区传统糕类佳品。产于中国散文之乡——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糕片白如雪,柔如云,甜如蜜,卷得起、放得开,入口香甜、滋润细软、营养丰富、老幼皆宜。阜宁大糕十分美味,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
扬中青铜铸造历史悠久,其特点是青铜上工艺图案清晰逼真,精细优美,造型舒展流畅,沉稳庄严。产品畅销十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
草堰木刻,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刻艺术相传已久,表现的形式主要是以人物图像为主,也有表现动物的图案。大丰草堰刘鸿宾木刻主要是以人物肖像为主,经多年精心研习,成功创作木刻水浒108将人物像。
小纪熬面是一款扬州市江都区菜品,色质鲜艳、香气诱人、味道鲜美。制作原料主要有水面、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等。
孤山泥狗子,又称“叫鸡”是一种泥哨,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该工艺品由孤山周围的一些民间艺人选择孤山东南角的黄泥制成的。
靖江民歌形式和音调非常丰富而多彩,内容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渔歌及民间歌舞曲、说唱曲。形式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