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风味独特,其色香味均不同于一般的点心,具有 “香脆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它外形饱满美观,色泽金黄如蟹壳,入口酥松,不焦不糊、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姜堰撂石锁,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士兵常用石锁、石担子等锻炼身体,后流传于民间,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盛于清道光年间。
大丰瓷刻是独特的地方性传统美术项目,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区全境,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美术类项目。
扬州玉器是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扬州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箍桶技艺是木匠行业的分支,是以木材为原料,使用锯子、刨子、凿子、斧子、角尺、锤子、墨斗等工具,加工圆形木制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因其所加工的制品为圆形,箍桶匠人又被称为“圆木匠”。
兴化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形成了百里水乡铜器的一大特色。铜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花扦等;二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炉、脚炉、茶壶、汤壶、酒壶、面盆、铃铛、火锅、箱角、门圈等。
句容草莓是主要种植于江苏省句容市的一种酸甜口味,汁水多的草莓。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称号。
灌南硕项湖大闸蟹: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尹湖村特产大闸蟹,产地水产品-灌南大闸蟹。大闸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
杨氏吹糖技艺颇有特色,受扬州地方文化影响很深,具有轻、秀、透的精致风格,代表了扬州吹糖最高水准,在江浙一带也很出名。至今还在东关古街上有杨氏后人杨云成在吹糖人。
新狼山鸡是蛋肉兼用型鸡种之一。以产蛋多、蛋体大,体肥健壮、肉质鲜美而著称、按毛色分为黑白两种。黑色的称之为"狼山黑",羽毛黑而发绿、发蓝,熠熠生辉,色彩绚丽。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镇江江蟹是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的特产。镇江江蟹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镇江江蟹蒸熟后蟹黄鲜美,肉质嫩滑,回味甘甜;气味腥香浓郁。
风鹅是孙悟空老家花果山地区的特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中华美食鼻祖--商朝宰相伊尹隐居花果山下所密制。
南派淮海戏是响水县淮海剧团在根植于传统淮海戏的基础上,对道白、唱腔、剧目等方面全面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体系,被专家和戏迷公认为不同于传统淮海戏的一大流派。
响水刻挂廊技艺,“挂廊”又名“门笺”,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刻纸艺术品。“挂廊”是过年时,贴在各家门楣、窗楣上的一种装饰品,据老人讲:它一是装饰,二是挡鬼,配合门窗的春联,既可增添节日的红火喜庆气氛,也有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幸福的功能。
堤西咸鸭蛋制作技艺最早是由时堰人李棠创办于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至今已历经八代。堤西咸鸭蛋蛋白如玉,松软可口,蛋黄咸香,油多四溢。伴着红油,入口沙沙的蛋黄口感松散细腻,从舌尖蔓延舌根,还没来得及细品,就已裹挟味蕾即刻融化,让人回味无穷。
新城猪头肉在淮扬菜系中俗称三头之一,用鲜猪头加入盐腌制,在清水中煮开风干,加入砂糖、白醋等制成卤水,将猪头在卤水中炖煮,出锅切块即可食用。新城猪头肉具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味纯而嫩等特点。
水晶捆蹄在仪征也是一大特色美食,以鲜香可口,没有油腻感而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捆蹄的历史可追溯到朱元璋时期,煮熟后其形仍如猪蹄,香美可口,晾凉后切件做冷盘,咸鲜爽口。
民间鼓吹乐曲属民间习俗中的一种吹奏乐曲。有传统曲目,现在已沿袭成传统乐曲与流行乐曲相结合的形式。清朝至解放前,苏、鲁、豫等省交界地区,广泛用于庆祝寿诞、结婚、生子、节庆日演奏。
夹谷山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这里有2500年前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的遗址及其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许多富有古老的文化魅力的传说故事。
1942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以文化为锐利的武器,配合抗日斗争,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陈毅考虑将苏北的文化人集中起来,在阜宁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与华中局所在地汪朱集之间(今陈集镇老曹村)设置一个文化村。
东台发绣亦称“墨绣”,是用妙龄少女的秀发绣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流布于苏北东台市,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传统美术类拓展项目。
扬中盛产三种经济作物,即芦苇、杞柳和竹,它们合称为“江洲三宝”。扬中芦、柳、竹制品生产历史悠久。
赣榆虾皮是连云港的海产品之一,赣榆不仅是国内虾皮主要产地,也因为超高的品质,更是江苏海产品的名片。虾皮营养价值非常高,素有“钙库”之称,在家常菜谱中,虾皮豆腐、虾皮韭菜、虾皮萝卜汤都是美味佳肴,还可以用虾皮包混沌,更是鲜上加鲜。
连云港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产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由茶农创制宋代。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跻身于太湖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名茶之列。
东台彩绘葫芦是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以有"葫芦王"美誉的民间艺术家王东元先生为代表,他所创作的百态葫芦、脸谱葫芦,是彩绘葫芦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采用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境的砑光技艺。唐代金栉《伎乐飞天》纹饰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现代雕錾大师费灿生雕錾的金银摆饰品《地动仪》《浑天仪》与《金龙烟斗》等,纹饰精细、图案精美。
季市老汁鸡是由药膳鸡逐渐演变而来的。烹制火功分为大火、中火、文火、再大火四个阶段。季市老汁鸡味道鲜美,香味浓郁,入口滑嫩,滋补健身。“热吃”浓香扑鼻,肉质甘爽;“冷吃”简易方便,香味沉郁。
“说鸽子”是民俗文化,在高港流传范围较广,田河建房“说鸽子”名气更响。一般认为,“说鸽子”就是在建房、婚礼等喜庆场合,按一定的腔调和节奏颂唱祝福的歌谣。
茅西臭豆干采用陈年老卤泡制的豆干,而使普通豆干发酵成美味的卤水则是采用茅山湖的湖水为基础,浸泡豆豉而成,闻其臭食其香的臭干,再经过油炸辣汁,色质金黄,口味香辣,鲜香开胃。
双店百合花,江苏省东海县双店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双店镇是“中国鲜切花第一镇”、“中国花木之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规模化种植百合。双店百合花以其花朵大型、色彩丰富、气味芳香而著称,成为国际花卉市场的主流产品。
丹阳酒最早的文字记载为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该传说又以南朝梁武帝萧衍《舆驾东行记》的记载最为典型。南北朝时“曲阿美酒”开始风靡大江南北,元代时已作为贡品献入皇宫,故有贡酒,宫酒之名。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一品玉带糕,阜宁地区传统糕类佳品。产于中国散文之乡——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糕片白如雪,柔如云,甜如蜜,卷得起、放得开,入口香甜、滋润细软、营养丰富、老幼皆宜。阜宁大糕十分美味,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邵伯菱,江苏省扬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食清脆爽口带甜,煮熟后为淡黄色,菱米酥粉可口,香如核桃,味似板栗。
溱潼砖瓦制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古镇溱潼就有七座大型砖窑,夜晚窑火通红,如七颗明珠散落大地,那时溱潼又名“七星村”,溱潼出产的砖雕、泥塑、瓦当,图案精美,形象生动,古朴典雅。
丹剧源于丹阳民间曲艺瞽目啷当,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爱好者用啷当曲调配上新词进行时政宣传,后丹阳宣传队得到启发,按戏曲特点,以啷当调为基础,定谱定调定腔,编成一套唱腔,被群众称为“啷当戏”,后正式定名“丹剧”。
裕华大蒜,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中镇裕华有大蒜之乡的美誉,所产大蒜纯天然无污染。大蒜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徽量元素,是优质上乘的绿色保健食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裕华大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蜜饯捶藕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的一道传统名点 。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饯、白莲为主原料,配以青梅、桔饼、蜂蜜等佐料,经焖、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它色泽酱红,香甜酥烂,素而不淡, 浓而不腻,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减肥降压、益肾固精之功效 。
“狮盘犼”是一种流传于临泽一带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临泽镇一带的群众视百兽之王的狮子为驱魔压邪的神兽,临泽人将“狮盘犼”视为匡扶正义、弘扬正气、扶正压邪、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邵伯焖鱼,江苏省传统名吃。酥脆香甜,鲜美可口,声色味香俱佳。让人看之奇,闻之香,吃之鲜,回味无穷。邵伯焖鱼选用的主料是虎头鲨鱼。此鱼细嫩,肉有韧性,味道鲜美。
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以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相传徐福楼船队在日本岛登陆后,向当地传播了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历代日本人民敬重。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曹松庆说书是用靖江方言讲述故事的一种表演方式,曹松庆说书是跟其父曹全保所学。曹全保已于1983年病故,享年73年,他生前说书50余年,师从靖江康兴德裕庄人张金和。
射阳草编技艺就是通过对原材料的割、抽、剥、切、劈、碾、压、划、撕、捻、结、蒸、晒、织等加工工序,采用挑压法、编辫法、缠绕法、绞编法、穿纹法、盘花法、编结法、生头法、收边法、勾图法等手法,编织成各种纯天然的草编产品。
阜宁淮剧,源于清代。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打莲湘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溱东镇是水乡莲湘的发源地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2018年,打莲湘入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泉山位于扬州西北郊,山顶上有一井,水质甘甜,且长年不竭,得名“甘泉井”,山亦因之被命名为“甘泉山”。唐代惠昭寺王播饭后钟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反映了甘泉山地段古老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爱憎,已被整理成集,为群众所欢迎。
位于青山镇境内的龙山是一座矗立于长江下游北边的山峰,属于蜀岗余脉。由于其山脊像一条龙趴卧着,祖先们便编述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系列传说是仪征市青山镇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茅山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起源于茅山地区,辐射至周边乡(镇),并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茅山地区的先民们用“哼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逐步形成了茅山号子。
河横大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横大米口感、色泽、维生素等指标超过国内外其它名米,蒸煮时,饭粒完整,米饭柔软油润,浓香持久,米饭冷后不硬,且有光泽。
盐城老虎鞋是江苏盐城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一种童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老虎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老虎鞋在制作上不刻意追求形似,但求神似,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效,婴幼儿虎鞋,虎头富有生机,小巧玲珑,十分精美。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孝子传》,在元代被列入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后广泛流传。元代《至顺镇江志》云:“汉董永墓,在丹阳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其地理分布以丹阳为中心向外辐射。
花担舞是流传在苏北一带,以盐城及周边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区为代表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最早是由女角挑花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表现人们丰收喜悦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
扳坞作业完全靠步行,一个人、一张网、一盏灯、一只鲆篓、一把抄子,方便灵活,是弶港渔民近海捕捞常用的技艺之一。2020年,弶港近海扳坞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阳羽绒”出产于宝应县山阳镇境内,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产出的羽绒相较于北方鹅绒油性低,更蓬松。“山阳羽绒”光泽好、无异色毛绒、柔软光滑、毛瓣松散,蓬松度高、弯曲度变小。
射阳藕夹饼火遍大江南北,把藕段切成一厘米左右的藕饼,取藕饼从中切开填入肉泥,裹上面衣炸至金黄。外衣油香酥脆,藕饼清香软糯,肉泥咸甜入味,让人难以拒绝!
泰州木雕起步于隋唐时期,泰州木雕的制作工序分为选材、烘干、画稿、雕凿粗坯、雕凿细坯、修光、打磨、着色上光等。以传统雕刻技艺为基础,开发了宗教木雕用品、木雕工艺品、木雕屏风壁画、木雕窗花、古典家具、古建筑装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