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麦秆画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2018年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的射阳河,起源于宝应湖,是一条天然河道。而从阜余镇花元村西北角向东至新河村,有一段全长五里多的河道却是人工开凿的,这里名叫新河口,现在河两边的村庄、商店名都用“新河”二字,说起新河口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哩。
富安狮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于华南、南洋以及海外。富安地处南北方的交汇点,狮舞既有南狮的威猛,又有北狮的灵活,被称为"南狮北舞"。
弶港渔民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鼓舞精神。秋天,海面泛着波光,一声声渔民号子铿锵有力、回荡开来。
刘氏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齐老太花样鞋”是家族传承的手工制鞋,主要流传苏北里下河地区。自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今已经五代,一百五十多年,代表性传承人齐红芬,现年九十多岁。
陈正彪木雕是潮州木雕与苏派木雕技艺的综合载体,至今大约有140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时间的演变与摸索中已经形成陈正彪木雕艺术手法。
“单氏耳灸”技艺创始于光绪年间,是由我县单炳琪老先生结合药熏,运用针、灸、捏、按摩等技法总结出的一套耳部艾灸疗法,这种耳灸疗法效果出众,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来到响水求医,单氏耳灸因此名燥一方。
“北龙港青虾”是盐都名特优水产品的代表,产于盐都区楼王镇北龙港街道。借助于北龙港的湿地生态环境,所出产的青虾保持了野生青虾的优良性状,虾体晶莹剔透,体色略显青蓝,棕绿色斑纹明显,平均体长7厘米以上,最大个体可达13厘米,富含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硫胺素和肌酸酐等。
唐氏酥糖,作为一种非遗传统糕点,从清代咸丰年间第一代传人唐昌盛开始制作,以其工艺精湛,酥甜可口而广受群众欢迎,成为里下河地区的特产。逢年过节以及民间喜庆之事,唐氏酥糖已成为招待贵客、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
滨海印石微雕起源于清朝雍乾年间,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滨海印石微雕是寿山石微雕、微书艺术以及微画雕的综合载体,其内容丰富,有古诗词、有散文、有绘画,方寸之间反映了现实生活,成为地方文化一个特色。
里下河龙舞是东台市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舞龙的"龙"用竹篾扎成,外围绘有鳞甲的绸布,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龙的色彩常为白、青、黑、赤、黄等。
江苏省响水县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延伸。
安丰民间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人物传说如《王心斋的故事》、《郑板桥吃狗肉的故事》、《月江活佛的故事》等;地名传说如《星月桥下的手印》、《白龙池的由来》等等
古人云:"三分画,七分裱"。东台书画装裱起源于清代,盛兴于七十年代至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即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大纵湖小龙虾是盐都的一种水产,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肉也相对较多,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
周氏家族在建湖从事冶炼铸造技艺已有700年历史。周庵冶铁技艺是建阳周氏家族传统的特色工艺,在江淮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工艺流程复杂,分为塑模、熔炼、浇铸、打磨等多个步骤。
射阳大米,江苏省射阳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射阳县位于苏北黄海之滨,光照足、无霜期长,钾含量异常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大米具有米粒饱满,晶莹剔透,香纯绵甜,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特点,驰誉上海、苏南等地。
制秤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阜宁西瓜具有口感好、纤维少、水分足、甜度高的品质,主要有早春红玉、超级冬春、小兰、特小凤、惠兰、羞月等小果型品种,果型好、果皮薄,单果重3-5斤。
盐城风鹅(腊香鹅)是盐城地区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盐城风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皮薄肉嫩、腊香可口之特点。
富安民间故事,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与富安盐业发展息息相关。《九龙港的传说》《虎阜的由来》《金豆开花龙头抬头》《布谷声声催收割》等等...
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张謇将兴垦开发农业延伸射阳以后,滩涂开发、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都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盐城龙舞(恒济龙舞)起于清,盛于民国,繁荣于当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扎条龙求雨逐渐演变为动态的龙舞。
龙冈面塑,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北龙港剪纸,已有几百余年的历史,受扬州剪纸的影响,具备南方中部剪纸的特点,即:小巧玲珑,柔美工整。人们在劳动之余,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撕等手法,塑创出各种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及节日、喜庆等活动的点缀。
马躲寺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辽时,遇辽将盖苏文不敌躲马于寺院,蒙佛保佑平安无恙,唐太宗为感念佛恩遂赐名马躲寺,然众说纷纭,无从实考。
滨淮镇葡萄产业基地是滨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建成约1500亩,亩均年产量3000斤左右,“晴王”“夏黑”“超级皇后”等多个品种、多种口感,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马良传说,盐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明朝崇德年间以来,传说元朝中期,淮安府山阳县城东有位叫马斯文的秀才(马良祖父)与其母在此营生度日。
梁字五粮粥始于清朝末年,从皇宫流出的粥谱,距今约150余年历史。梁字五粮粥是以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为原料,经过两个小时熬煮,将五种粮食融合,画龙点睛之融合,制作出沁人心脾的粥。
大酱烧老鹅是射阳县的一道农家美食,农家大灶制作大酱烧老鹅,香飘十里,秘制酱料不为外人得知,浓油赤酱的鹅肉,实在诱人。
硕集卜页是江苏省传统的豆制品,它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以硕集地产大豆为主要原料,经过浸、磨、煮、滤、浇、榨等传统工序精制而成,其色泽金黄,柔嫩细腻,薄明如纸,以其工艺精细,配方特殊,口味纯正,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而享誉远近,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土特产品。
作为民间曲艺艺术门类之一的盐城方言快板,其群众性基础非常广泛,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盐城方言快板表演由演员手持响板,自行打板表演。一人为“单口”,两人为“对口”,三个人或三人以上为“群口”。段落之间即过门,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楼王鲫鱼为当地特色水产。楼王鲫鱼品种以异育银鲫为主,该鱼具有良好的杂种优势,增产效果明显,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离水存活时间长,可在低温、无水条件下中短途运输活鱼。
软糯爽脆,是射阳肉丸的惊艳所在。在射阳,肉丸是乡土味道中最为惊艳的菜色。射阳人吃肉丸,绝不贪肥腻,肉丸中包裹着的萝卜泥或碎荸荠,是肉丸油亮清香的诀窍。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费氏肉松,松软酥嫩,香味十足;双港粉丝,祖传手艺,顺滑可口。费氏食品产品力求以纯正的肉类带给消费者别样的味觉享受、营养价值,开发了烘焙肉丝、豆粉松、肉酥、鱼松等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肉松产品。
射阳农民画是从现代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些农民在耕作之余,自发地利用墙壁、黑板,开始创作壁画、漫画,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
九龙口传说主要包含祭奠忠烈公传说、龙蟒搏斗传说等。祭奠忠烈公传说讲述的是南宋名臣陆秀夫背着皇帝投海殉国后,百姓在九龙口祭奠陆公的故事;龙蟒搏斗传说讲述的是上古时期,东海龙王的九个龙子降服黑蟒的故事。
在伍佑当地,醉螺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合成昌伍佑醉螺。伍佑醉螺明清年代就有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伍佑醉螺选用有黄海滩涂“软黄金”之称的泥螺腌制而成。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
水泥雕塑是在远古石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能工巧匠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明创造,使这一手工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升华,成了人们装饰生活、美化环境、供人们艺术欣赏、同时激励人们不断上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时堰木雕工艺精湛,以单面镂空雕刻为主,品种繁多,在构图及人物、动物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可称之为国粹中的经典。2013年,时堰木雕工艺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烙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始见于西汉末年,又称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滨海县的玲珑面塑,其制作传承手法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手法细腻,体裁多变,尤其擅长古典仕女作品,传承人将一件件作品演绎得姿态绰约、顾盼生辉,不断地向观赏者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风土人情。
巴斗黄泥螺,选用本地优质黄泥螺,以酒渍食,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咸中藏鲜,可久藏,是佐餐的佳肴,有补肝肾、润沛、明目、开胃生津等功效。该制作技艺已传承五代人之久,秘制配方,技艺精湛,其所醉制的泥螺,既保持海产品特有鲜美,又保证生鲜食品久藏不变,广受欢迎。
朦胧塔传说是以境内古塔——朦胧塔的来历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古塔位于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北射阳河西塘河交汇处。
六套彭氏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及周边地区。列为响水县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狮图,盐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九狮图》中的舞蹈从传统形式上分为七个部分:狮王下山、群狮出谷、八狮拜王、双狮对嬉、九狮戏球、群狮追逐、拱王归山。
弶港海边故事,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包括古迹、地名的传说故事,如《弶港地名的由来》《五大沙州的传说》;鱼类、贝壳的传说故事,如《海蜇和听事虾儿》《黄鱼穿金袍》;民俗风情的传说故事,如《十二生肖在渔船上的应用》。
数年前,阜宁人在拓掘金沙湖时,惊现一块奇石。整个石块图像清晰,纹络分明,栩栩如生。形成一个天造地设、富有神韵的恩爱场景。原来,这惊世奇石,是恒与艾的化身。她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
灌河“船工号子”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真实地记录着响水船工们的泪水与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它也是我国人民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青狮舞以其狮毛青色而得名。青狮狮头夸张,狮身长而扁,属岭南派狮舞风格。青狮舞来自民间,舞姿乡土味浓厚,可在地上、桌上、椅子上、凳子上做动作,有跑圆场、板凳倒立、麻雀跳、乌鸦展翅、金鸡啄米、窜桌跳、托举、抱月、打呼、舔毛、蹿步跳等20多个表演套路。
盐都跑旱马具有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盐都跑旱马是民间舞蹈艺术大花园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在大家共同培育下,将会更加鲜艳夺目。
溱湖刻纸是流传于东台市溱东镇近600多年历史的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雕刻,其色彩艳丽、堂皇。多采用多色逗景,略加彩绘,深色托工制作而成。
弶港排斧,在日常渔业生产过程中,渔民们为了给新造渔船壮船胆,祈福海龙王保佑出海安全,从而取得渔满舱的好收成,同时结合木工师傅的造船、修船的实践,逐步形成步调一致的排斧造船技艺模式。
东岳庙会因庙而名,因庙而兴,东岳庙始建于明代。东岳庙会一年有几次,如正月元宵会,三月春会,七月河灯会。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何氏笛子采用苦竹、紫竹、红木为原材料,音准极好、外表装潢美观、音色极佳,目前供专业团体和专业老师、学生使用和外国友人及笛友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