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菜之雏凤迎春—即香卤桃花鵽。鵽是高邮特有的一种小水鸟,每年桃花盛开,小秧青青时为最多,所以又称桃花鵽。用五香八角卤后,香脆、肉酥、细嫩、清醇。(注:由于对生态物种保护,鵽为国家保护动物,经改良后食材选用鹌鹑或仔鸽代替)
扬州民歌(邗江民歌)除了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其他艺术创作、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因为这众多价值的存在,才使得扬州民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千年,至今仍以完整的面貌、活态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周山云板舞是高邮市周山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以云板为道具的民间祭祀舞蹈。清光绪《再续高邮州志·典礼志·祀典》载“觞再酌兮云版,舞干戚兮合宫”等文字,可见云板舞初为“云版舞”。
小纪熬面是一款扬州市江都区菜品,色质鲜艳、香气诱人、味道鲜美。制作原料主要有水面、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等。
高邮十大名菜之霞蔚凤仙—就是钗烧野鸭塌(用的是高邮麻鸭)。此菜加工工艺十分考究,正像郭沫若在“凤凰在烈火中永生”中所描写的:火光熊熊,蒸气蓬蓬,新鲜、净朗、华美、芬芳。此菜特点是:清汤嫩肺天然美,骨脆肉酥野味香,是难得的佳肴。
在扬州,做牛肉的地方很多,但大仪烹制出来的牛肉,却是当之无愧的“头块招牌”。大仪地处“两省四市”交界,天然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农村百姓的种养习惯,成就了旧时大仪的牛市。
泾河大糕是扬州地区传统糕类美食,口味纯正,历史悠久。相传东海龙王太子小白龙曾在泾河一带遇难,有一位热心的泾河人每日将自己制作的大糕送其充饥,东海龙王得知后,龙颜大悦,下令浚理了泾河,为泾河百姓消灾送福。“白龙牌”泾河大糕便因此而得名了。
蒲包肉,也称樊川小肚。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当地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属淮扬菜菜系,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翡翠烧麦是一道江苏传统名吃,皮薄似纸,馅心碧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色感口感俱佳,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扬州盐水鹅,江苏扬州特色名菜,形态饱满,烂而不散,色黄油亮,质感松嫩、肥而不腻,鲜咸。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
箍桶技艺是木匠行业的分支,是以木材为原料,使用锯子、刨子、凿子、斧子、角尺、锤子、墨斗等工具,加工圆形木制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因其所加工的制品为圆形,箍桶匠人又被称为“圆木匠”。
扬州玉器是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扬州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杨氏吹糖技艺颇有特色,受扬州地方文化影响很深,具有轻、秀、透的精致风格,代表了扬州吹糖最高水准,在江浙一带也很出名。至今还在东关古街上有杨氏后人杨云成在吹糖人。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新狼山鸡是蛋肉兼用型鸡种之一。以产蛋多、蛋体大,体肥健壮、肉质鲜美而著称、按毛色分为黑白两种。黑色的称之为"狼山黑",羽毛黑而发绿、发蓝,熠熠生辉,色彩绚丽。
新城猪头肉在淮扬菜系中俗称三头之一,用鲜猪头加入盐腌制,在清水中煮开风干,加入砂糖、白醋等制成卤水,将猪头在卤水中炖煮,出锅切块即可食用。新城猪头肉具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味纯而嫩等特点。
水晶捆蹄在仪征也是一大特色美食,以鲜香可口,没有油腻感而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捆蹄的历史可追溯到朱元璋时期,煮熟后其形仍如猪蹄,香美可口,晾凉后切件做冷盘,咸鲜爽口。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采用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境的砑光技艺。唐代金栉《伎乐飞天》纹饰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现代雕錾大师费灿生雕錾的金银摆饰品《地动仪》《浑天仪》与《金龙烟斗》等,纹饰精细、图案精美。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邵伯菱,江苏省扬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食清脆爽口带甜,煮熟后为淡黄色,菱米酥粉可口,香如核桃,味似板栗。
邵伯焖鱼,江苏省传统名吃。酥脆香甜,鲜美可口,声色味香俱佳。让人看之奇,闻之香,吃之鲜,回味无穷。邵伯焖鱼选用的主料是虎头鲨鱼。此鱼细嫩,肉有韧性,味道鲜美。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蜜饯捶藕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的一道传统名点 。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饯、白莲为主原料,配以青梅、桔饼、蜂蜜等佐料,经焖、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它色泽酱红,香甜酥烂,素而不淡, 浓而不腻,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减肥降压、益肾固精之功效 。
“狮盘犼”是一种流传于临泽一带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临泽镇一带的群众视百兽之王的狮子为驱魔压邪的神兽,临泽人将“狮盘犼”视为匡扶正义、弘扬正气、扶正压邪、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甘泉山位于扬州西北郊,山顶上有一井,水质甘甜,且长年不竭,得名“甘泉井”,山亦因之被命名为“甘泉山”。唐代惠昭寺王播饭后钟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反映了甘泉山地段古老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爱憎,已被整理成集,为群众所欢迎。
位于青山镇境内的龙山是一座矗立于长江下游北边的山峰,属于蜀岗余脉。由于其山脊像一条龙趴卧着,祖先们便编述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系列传说是仪征市青山镇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山阳羽绒”出产于宝应县山阳镇境内,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产出的羽绒相较于北方鹅绒油性低,更蓬松。“山阳羽绒”光泽好、无异色毛绒、柔软光滑、毛瓣松散,蓬松度高、弯曲度变小。
扬州精工织补,是将破损的服装或被毯,按照原有纺织物的经纬编排规则,精细地织补好,使其完全恢复服装破损前状态的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特殊技艺。经过织补,能使原已破损的织物平复如初,色泽一致,规整光滑,难以辨别织补部位,堪称一绝。
共和春小吃品种多样,以饺面、炒面、鲜肉锅贴、韭芽春卷最具特色,制作技艺各有千秋,以饺面为代表。共和春小吃制作技艺精益求精,不因其“大众化”而“简单化”。共和春小吃保存了鲜活的民俗文化记忆。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
大仪风鹅是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大仪镇的特产。“大仪风鹅”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酥嫩可口,产品需求已销往扬州、南京、苏南城市安徽、上海及北京等城市。
草炉烧饼是具有扬州乡土风味的饮食小吃。它以麦草作燃料,用古老立式烤炉烘烤,内敷馅心,色泽金黄,香脆甜酥,入汤即化。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十二圩五香茶干口味鲜美,咸、香、甜适中,粗咬鲜美异常,细嚼香味满口,食后回味绵绵,有开胃之奇效,增食欲之能,久食不厌,被誉为长江中下游的“茶干之王”。
锅贴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美食在许多地方都有,只是不同的地方做出来的特色不一样,而江都的锅贴是在里面加入了鲜笋,吃起来外脆里嫩,味道非常鲜美。
神居山的传说,大多数已逾千年,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传说相关的民俗活动如三月三庙会、祭祀帝尧、重阳登山等,不少在旧时已经成为地方习俗,于今更盛。
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
仙女庙在今江都镇。仙女的传说名闻遐迩,起始于汉,传颂于今。古人又将圣母比作仙女,《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神通,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地处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三国时期又以村姑乳救阿斗一事赋以新的传奇。
宝应卢记烧饼选料讲究、造型美观,馅心多样,甜咸适度,风味佳美。它在发酵、揉面、对碱、出炉、火候、原料等各道环节上均有特色。个头大、颜色黄,口感好,脆而酥,色香味俱全。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红烧河豚,味鲜甜、肉肥嫩、汁浓醇、食材丰富,有人称之为“味绝天下”。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还能入诗入画,河豚真是一种“宝藏鱼”。河豚肉鲜美柔嫩,食后回味无穷。食客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焦循自幼聪明过人,为人和蔼,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以教馆授徒为业,晚年足不入市,乡间父老都很敬佩他。焦循去世后,留下诸多传奇故事,主要流传于当地,及邗江西北山区和湖乡。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江都武坚莲湘花鼓约起源于明代由安徽凤阳传至武坚,后成为当地农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扎根繁衍,世代传承。
扬州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巷城”,其古街巷之多、之奇,现存的数百条名街巷,体现出扬州城市的风貌和神髓。每一条街巷都流传着一个甚至数个美妙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与街巷的建筑、名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而又相得益彰,构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邮十大名菜之三阳开泰—即高邮羊肉汤,为高邮临泽镇名菜。临泽镇地区湖荡多、草滩广、水草肥,故这里的羊肉汤无腥味,热能高,暖性强,含脂少,胆固醇低,味美可口。
郭村镇生产猪鬃始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抗战胜利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艺起步于清末民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本地猪鬃的原材料有汤毛和皮革毛之分,成品有原鬃和水煮鬃之分。
黄珏香火会是一种流行于苏北南部、高邮以北和扬州邗江北乡一带的庙会,是古代“乡人傩”的一种,也是先人在腊月举行的驱疫逐鬼、祛病消灾、追求生活安康的一种巫文化遗存仪式。
沿湖(邵泊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生活风俗,包括祭祀习俗、年蒸习俗、说唱习俗、烹饪习俗、婚嫁习俗等。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和扬州等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淮剧与扬剧等剧种在扬州同台演出。后扬州有新淮淮剧团、泰州淮剧团,宝应、高邮、兴化均有淮剧团,今宝应仍有淮剧团。
宝应民歌《咯冬代》是宝应人民在插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唱词生动鲜活,曲调清新优美,极具地域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体现出了丰富的情感。
宝应戏剧脸谱,脸谱艺术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老的文明,是悠久历史的在现,它更多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和古典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和故事。包边颂扬。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寄托着我国先民们许多的精神祈盼和遐想。还是我国宗教和教派文化的大荟萃。
宝应鳜鱼,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磷、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者食用鳜鱼既能增加营养,又有利于肠胃消化。宝应鳜鱼年产量2100吨,常见个体重量0.7千克~1千克,最大个体2千克左右。
扬州是隋炀帝传说的发源地。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曾任扬州总管十年,当皇帝后又曾三下扬州,最后死在扬州,葬在扬州,至今他的墓还在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的雷塘。围绕着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传说。
卸甲民谣是苏北里下河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俗曲。卸甲民谣中,不少采用“间白”、“对唱”以及“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显得活泼灵巧,风趣俏皮,听起来旋律优美,情韵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