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堰干拌面的最大特点就是 “干”,没有汤,仅是少量的油汁。根根爽滑的面丝吸饱了汤汁,柔中带韧,在咀嚼中酱香、油脂香、蒜香等味道在口腔里汇聚弥漫……
镇江肴肉,原称“硝肉”。古时镇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膀,烧煮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香味浓郁,食味醇厚。后来,人们嫌“硝肉”一名不雅,改为“水晶肴肉”,流传至今,成为镇江的传统名产。
“上党挑花”流传于镇江南乡上党镇及周边地区,是当地妇女日常制作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镇江恒顺酱菜制作,源自创建于1840年的朱恒顺糟坊,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以“鲜、甜、脆、嫩”的独特风味扬名海内外,先后在国内外展会上获奖,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宝堰米酒色泽淡黄,黄中透红,色泽均匀,无沉淀。品尝米酒,入口后有一股淡淡的酸味,酸中透着香、无苦无涩、气味醇正、味美可口。
宝堰香干是宝堰万源酱园的传统产品,价廉物美,分方圆两种,黑里呈黄,富有光泽,具有韧性,咸淡适度,香味可口,是直接食用或烹调配料的佳品。
南乡田歌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这里地处“吴头楚尾”,当地农民劳动伴歌,已为习俗。田歌,又称秧田歌、插田歌等,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
在丹徒高资,取石雕刻的历史远在明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高资石雕主要以龙亭龙拄、琼楼玉阁、佛堂神坛、飞禽走兽、花草器皿、历代书法绘画的雕刻为主。
高资跳面制作技艺源自清代,有二百多年历史。所谓“跳面”,就是把和好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反复叠加挤压成薄薄的面皮条长爽滑,柔韧有筋,汤溢浓稠,菜味鲜美,色泽匀称,醇香诱人。
丹徒南乡服饰造型简洁,乡村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它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绣衣、袄裙、肚兜、长衫、裤裙等,均有着很高的地域服饰审美价值。
镇江香醋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色。其色泽清亮 ,酸味柔和、醋香浓郁、风味纯正、口感绵和、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且久存其质不变,并更加香醇。
宝堰双推车是流传于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坞村一带的民间舞蹈,是当地人在南宫庙会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记载着当地的一种婚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