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湖自然环境优良,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系天然养殖而成,个大体肥,肉质丰厚细嫩,是“中国十大名蟹”之一。
望江泊湖银鱼是望江县的特产之一,主要生活在泊湖中。泊湖位于望江县境内,是一个重要的淡水湖泊,生态环境良好,适合银鱼的生长。银鱼在泊湖中繁殖和生长,形成了望江泊湖银鱼这一特色水产品。
白荡湖大闸蟹是产自中国安徽省枞阳县白荡湖的一种优质大闸蟹。白荡湖大闸蟹以其“肥”“大”“鲜”“腥”“香”“甜”等特点享誉海内外。蒸熟后食用鲜而不腻,肉质滑嫩、爽口,食后留有余香。
“龙池香尖茶”产于怀宁县清河乡龙池尖山及周边一带的浅山区,其制作始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古往今来,该茶以其特有的清雅高郁的香气而享誉皖西南,因其产地位于龙池尖及周边一带,故得名“龙池香尖”,又名“龙池尖茶”。
望江县被誉为“三孝之乡”,这里的“三孝”指的是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孟宗哭笋、仲源泣墓和王祥卧冰。这三个故事均出自《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的典型例子。
“岳西八大碗”,碗碗象征吉祥如意、福寿绵长。传统的岳西八大碗最主要的几道菜是豆腐做成的,也就是豆腐水碗席。豆腐席一般有十一道菜,其中主菜八道,也称“八大碗”。即:银鱼、虾米、鸡、鱼、肉、圆、猪肚、心肺。另加粉丝、四碟咸菜,又叫吃饭菜。
桐城老酒米香型白酒又叫桐城米酒、老粮食酒,是以大米为酿酒主要原料,特点是米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口感香甜醇厚,具有“清、甜、爽、净”的特点。
桐城小花是一种产自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它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闻名。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泽翠绿、形似兰花;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匀绿明。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色翠汤清、兰香甜韵”。
岳西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是岳西县民间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形式,清代店前、白帽地区即有流传。
拖肚子粑是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也是怀宁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形状,即中间厚实、两端细长,形似拖着肚子的样子。拖肚子粑的制作工艺简单,但味道却十分美味,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三句半”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三句半”这一项目主要流行黄铺镇及潜山市河西一带,是中老年人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方式,表现形式:由四人敲锣打鼓组成演出队伍,按照事先编排好的说辞,一人一句,最后一个人只说半句话,并配以锣鼓打击乐在中间压韵,如此循环往复,是老百姓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
望江打鼓书是望江县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以说唱结合的表演艺术,通常由一人或多人表演,表演者边敲鼓边说唱,通过鼓点的变化和语言的韵律来讲述故事或传达情感。
桐城丰糕,桐城名优传统糕点,丰糕质地松软,味鲜醇美,甜而不腻,回味留香。
宿松条子又名“条子”、“生条”,是仅限于安徽省宿松县出产的一种长条状油炸类豆制品,是宿松县的特产。条子煮熟后口感柔软,风味独特,且容易保存。
望江县螃蟹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岳西黑猪红烧肉是一道以岳西黑猪肉为主要食材的传统菜肴。其肉质细嫩、筋道,红烧后香味浓郁、味美鲜香,是岳西县农家待客宴请必备大菜。
岳西土豚鸭,是一种似鹅非鹅、似鸭非鸭的鸭科家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硒元素。土豚鸭汤肉质鲜嫩、油而不腻,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的作用。
望江土虾子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一种特色美食,其学名为刺苦草,属于沉水草本植物。土虾子的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原糖及镁、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因此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当地,人们会将挖出的土虾子用土法爆炒,制作成美食,其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是望江家常美食之一。
潜山民间一般沿用的婚嫁礼仪有相亲、定亲、送日子、迎娶、回门等程序。
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桐城生产秋石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不仅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而且对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
小孤山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孤山传说》是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小姑,即妈祖林默,又称圣母、天妃、广济夫人等。小姑美丽善良,聪慧过人,以济世救人为终生奋斗目标,但在个人情感上屡遭打击,最终献身大自然,无法与心爱的彭郎相聚。传说发生地小孤山,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宿松县县城东南65公里处的长江中,小孤山秀美挺拔,很像一位云鬟高挽的古代女子。
岳西县的石耳老鸡汤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菜肴,这道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岳西县的一大美食名片。
《春富贵》是岳西县姚河乡流传久远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运用锣鼓与唢呐齐奏、间奏等多种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欢乐喜庆的气氛,表达人人欢乐、天下皆春的主题,为民间喜庆活动的常用曲目。
望江县的豆丝是当地特色美食,以本地绿豆和早稻米为原料,制作复杂讲究。豆丝成品嫩黄可口,可煎可炒,配肉更佳。晒干后保存时间长,做汤鲜美。
霜果是岳西县一种传统食品,为春节待客的茶点美食,其色黄白如玉似经霜的果实,故称其为霜果。在岳西县以白帽镇的霜果名声最响。
董湖粉丝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的特色产品,拥有200多年的历史。“董湖粉丝”采用当地新鲜山芋,采用的是冲糊法技术,冲糊—上瓢—把粉—冷冻—包装,五种传统工艺流程,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采用脱毒山芋淀粉为原料,保持原汁原味的山芋芳香,是原生态绿色食品。
石湖西瓜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石湖乡的特色农产品,因其优质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而获得了“国字号”认证。石湖西瓜的果实近圆形,皮薄光滑,绿底条纹,有蜡粉,瓜瓤脆嫩呈红色,味甜多汁,纤维素少,不倒瓤,深受消费者喜爱。
花梆舞是安徽省太湖县的民俗舞蹈,在当地农村俗称打梆子。花梆舞有舞台表演和广场文艺表演两种形式。舞台表演的男女演员一般为12人,乐队为5人,广场表演的男女演员为80人,乐队为20人。
黄梅戏(怀腔)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市的怀宁县,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怀宁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徽剧、黄梅戏的发源地,曾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腔"俗称"府调"、"怀宁调",是怀宁本土创造形成的一种戏曲腔调。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怀宁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麒麟镇作为地名,其来历也与麒麟送子的传说有关。目前全国有多处名为麒麟镇的地方,其中包括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麒麟镇。这些地名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当地居民希望借助麒麟的吉祥寓意,祈求子孙繁衍和家庭幸福。
“娃儿粉”又名“瓜儿粉”,是一种用于治疗夏天蚊叮虫咬、具有清痱除疖、清凉解毒功效的乡村良药。
十番锣鼓又名“十样景”、“十不闲”,是汉族传统吹打乐种之一。潜山人称为“十番锣”、“打十番”,演奏方式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俗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潜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工艺流程特别讲究,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机械生产难以比拟的。以农家自种小麦为原料,取山涧泉水精心制作,经过数次发酵,手工拉制再经太阳光自然晾晒干燥而成,其洁白光韧,细腻筋道,入口滑软,唇齿留香,还有易消化、滋补养生、和胃健脾的多种功效。
雪湖贡藕是安徽省潜山市的特产,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而闻名。湖中夏莲,皆开白花。荷花盛开,恍如白雪,因名雪湖。雪湖产藕,每根重约3~5公斤,藕中有九孔、十三丝,色白如玉,藕质脆嫩香甜,汁水丰富。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自古盛产小河鱼。乡村辣椒炒河鱼是岳西县常见的农家菜,味道鲜美、香辣脆嫩,味道鲜而不腥。河鱼营养价值高,是补钙和其他维量元素的菜中上品。
在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有两棵连理树,一棵榆树与一棵桑树相拥相依,仿佛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相依相偎。项羽和虞姬的美丽传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凄美爱情故事。项羽是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而虞姬则是他的爱妾,两人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千古绝恋”。
黄湖大闸蟹,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鲜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另外还富含核黄素、维生素A、钙、钾、铁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有“青壳白板、金爪黄毛、个大体肥、营养丰富”之美誉。
太湖县的“碉情”腊鱼丁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腌制食品,它的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鱼丁”经过挑选的大别山优质淡水鱼、去鳞、祖传秘方卤水漂过、腌制、晾晒、切块、风干、退盐、沥干、蒸熟、过油、祖传秘方调味、腌辣椒搅拌、最后装瓶密封等30道工序,精制而成,咸中带鲜,余味悠然。
舒城大饺子是安徽省舒城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又叫米饺,是舒城人最爱吃的早餐之一。舒城大饺子经过农家亲榨的菜籽油烧热油炸后,变得香喷喷、脆生生、鲜嫩嫩。
岳西黑猪是安徽省岳西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岳西黑猪以其肉质细嫩、含水量少、脂肪洁白且有光泽而著称。其肌肉色泽鲜红,肌内脂肪丰富,大理石纹明显,具有肉红、膘白、骨细、髓满、花缇等显著特点。
谷阳溜黄为固镇本帮土菜,常出现于本地婚丧嫁娶宴席之上。色泽金黄,味道甘美,老少咸宜,虽然是炒作出来,却不板结成块,形若奶酪。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鲜香味美,软糯可口。
挑花(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望江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江挑花的图案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花鸟、鱼虫等,也有反映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图案。这些图案寓意吉祥,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桐城蘘荷是指产自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蘘荷品种。蘘荷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属于姜科姜属,其根、茎、花、叶均可用于药用,具有活血调经、祛痰止咳、解毒消肿、消积健胃、温中理气等功效。蘘荷在自然界中生命力极强,基本上无病虫害,无需使用农药。
怀宁县石牌镇的十番锣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音乐形式。石牌的十番锣鼓受到了徽州十番锣鼓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本地的特色,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太湖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是一门复杂而精湛的手工艺。从选料、和面、擀面到切割,每一个步骤都凝结了面师傅的匠心独运。面师傅们依然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心操刀,让每一根面条都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精髓。经过手工擀制的挂面,更具有弹牙感和嚼劲,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面条的细腻。
山粉圆子烧肉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一道特色美食,主要原料包括山芋粉(也称为红薯粉)和猪肉。特点是山粉圆子吸收了肉的香味,软糯爽口,而五花肉则肥而不腻,两者搭配在一起,味道鲜美,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家常菜。
龙坦龙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黄泥镇及其周边地区。自明朝初年起,龙坦龙灯已经传承了600余年,期间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更新。
宿松豆粑是安徽省宿松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也是一种非常可口的营养食品。宿松豆粑的制作通常在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这时是新收获的豆类和大米的最佳时期。村民们会将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中豆类较多,加上制作过程中需要在锅底烫成饼状,因此得名豆粑。
相传,在九湾河的河水中间,有一深潭,深不可测,老百姓叫它“老龙潭”,很久以前,有人曾用 4 两丝线,加上 18 斤铁丝坠上一个秤铊也没打到底。潭面烟雾笼罩,终年不散;水色墨黑,再旱不涸,再冷不冻。
“老任桥牛肉”作为固镇的知名品牌,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享誉大江南北。它主要出自于固镇县任桥镇桥东村,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金钩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农家散养的老豚鸭肉质细嫩,具有药用价值。在当地,金钩炖老豚鸭作为一道滋补味汤,是招待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
岳西县的砂锅剥皮菇汤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剥皮菇是岳西县的一种特产,被誉为“蘑菇之王”,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岳西县砂锅剥皮菇汤的特点是汤汁醇厚,菇体鲜嫩,营养丰富。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潜山县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枞阳春节民俗是安徽省枞阳县在春节期间的一系列传统活动和习俗。枞阳的春节民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祖先的尊重,以及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这些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让春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祥和气氛的重要节日。
岳西高腔,原称高腔,因流传岳西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定名。它源于明代青阳腔,明末清初传入岳西,至今有三百年的兴衰历史。岳西高腔有舞台表演、围鼓坐唱、民俗活动演唱等形式,现存剧目、音乐遗产丰厚,且具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杨湾挂面为枞阳传统特产,纯手工制作。杨湾挂面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演变,成就了今天杨湾挂面的制作技艺。采用当地优质面粉、食用油、精盐、山泉水等原料,纯手工精制而成,面条细若游丝,吃起来爽而不腻、滑而不糊、易于消化。
乔公故址座落在县城东门。早在汉代这里就建有乔公庄园。三国时期佳丽大乔、小乔,乃乔公的两个女儿,就生话在园中。乔公为人秉性忠厚,乐善好施,名传乡里。乔公长孙乔进,虽是一介书生,却继承了祖父的美德。
岳西手工挂面历史悠久,是民间美食。因“挂”有牵挂、挂念的意思,也成为逢年过节走戚访友的赠送佳品。手工挂面具有“白、细、韧、筋、香”等特点。因味道爽滑细腻,营养丰富,被本地人称为“长寿面”、“相亲面”、“月子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