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粉圆子烧肉是枞阳的一道地方特色私房菜,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脆可口。山粉圆子烧肉色黑香甜,柔韧筋道,最大特色在于利用山粉把肉的香味和油腻都吸进去,这样虽然饱含肉香,却不油腻。晶莹剔透的圆子,让人视觉和味觉都能得到满足,回味无穷。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
岳西县全境都有制作粉丝习俗,但以中关乡粉丝最为出名。中关乡是岳西县传统的农业大乡,制作粉丝的绿豆、红薯等农产品原料充足,有漏粉丝和推粉丝两种制作方式。
天柱山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徽茶,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 天柱山。潜山市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目前有天柱剑毫、天柱弦月等十余个品牌。用天柱剑毫茶特定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品质特点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叶底匀整嫩鲜。
萝卜丝糟猪肠是潜山市的一道美食,精取猪小肠、干萝卜丝、大豆、酒糟等农家食材,制作的地方特色小吃,口味酒香微辣,食之回味无穷。
宿松县许岭灯会是一种独特的灯会。它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又汇集了汉族民间竹编艺术、焊接扎彩艺术、民间杂技艺术、脸谱艺术、民乐演奏艺术、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戏剧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桐城炆蛋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一种以新鲜鸡蛋用花椒、五香等为佐料,用文火卤制出的家常食品。剥壳炆蛋,光洁晶润,香气扑鼻,观之如玉,入口味佳,回味无穷。
望江采茶灯是望江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它源于当地的采茶劳动,是农民在采茶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茶叶丰收而创作的一种舞蹈形式。望江采茶灯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者手持象征茶树的道具,通过模拟采茶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茶农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
枞阳萝卜与枞阳大闸蟹、芡实、野鸭等一样颇有名气,是农副产品之一,属于枞阳县地方特产。枞阳萝卜既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故又有“土人参”的美誉。就药用价值而言,萝卜熟吃可以生津开胃,生吃可以清火顺气、滋润喉咙,熬汁饮用则消积化痰、平喘止咳。
香烹毛花鱼是一道以毛花鱼为主要食材的菜肴,毛花鱼是枞阳地区的一种淡水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外酥里嫩,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山粉圆黑猪肉是一道以黑猪肉为主料,结合山粉圆的独特风味制作而成的美食。黑猪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山粉圆则是由红薯粉制成的一种传统小吃,两者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黑猪肉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山粉圆的Q弹口感。
汪协泰食品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由第一代汪氏传统糕点制作人汪育才创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汪协泰主要生产玉带糕、麻球、米糕、麻饼等糕点。这些糕点以其细腻的口感和绵长的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汪协泰坚持使用传统制作手法,以保留糕点的原汁原味。
枞阳黑猪,全身被毛黑色,中心产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故得枞阳黑之名,是枞阳县的特产。该品种肉质细嫩,香鲜可口,瘦肉率较高,腌腊制作火腿,更具有独特风味,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
司空山的故事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岳西民间流传,后经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至今。岳西县境内,尤其是店前、冶溪、白帽等乡镇流传的司空山故事甚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岳西茭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以施农家肥为主的耕作方式,其产品个大、色白、脆嫩,口感极佳,入口有香甜味,是城市居民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怀宁红薯粉丝是安徽省怀宁县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口感而闻名。怀宁红薯粉丝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种植的红薯,通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制成粉丝。
源潭刷子是指在中国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生产的各类刷子产品。源潭镇是中国著名的制刷产业基地,其刷子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官庄豆皮卷是一项传统的手工制品,原料为黄豆与清泉水或井水。官庄人喜爱用豆皮卷烧肉,豆皮卷吸收了浓浓的肉汁后,香味十足,口感丰富。
黄泥粉蒸肉久负盛名,始自清朝咸丰年间,但凡老街大小酒肆、餐馆,逢席皆必有粉蒸肉,其因配料独特,制作独到,口味独家而世称“三独粉蒸肉”。这道菜以排骨和五花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鲜嫩多汁的口感和肉质鲜美的特点,入口即化,是安庆代表菜之一。
桐城切面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桐城切面通常口感劲道,爽滑可口。
桐城市孔城镇一带生产排面的历史已有二百余年,故名孔城排面。排面与米面原料相同,制作工艺相近,故两者属于同一种类型面条。米面窄扁条形,绵软可口,味美鲜醇。
水芹即水芹菜,是桐城的普通蔬菜,各地农村均有种植。然而桐城城关的四水桥芹菜却以四季滴翠、根似龙须、茎如玉簪、清香脆嫩、味道鲜醇而独具一格,成为人人爱吃、四季皆吃的一道特色大众菜,同时又是一道名菜。
枞阳春节民俗是安徽省枞阳县在春节期间的一系列传统活动和习俗。枞阳的春节民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祖先的尊重,以及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这些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让春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祥和气氛的重要节日。
仲兴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仲兴乡皮影戏表演内容主要有:《西游记》(唐僧取经)、《东游记》(八仙过海)、《南游记》(华光偷桃救母)、《北游记》(四海龙王聚会)等几个剧目。
三祖寺佛教音乐是建庙伊始随高僧传入,经年年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茯苓为常用中药,名列安徽四大名药。岳西县是全国六个茯苓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各地均有出产。
怀宁小市民歌是指流传于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小市镇是东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小市民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多采用口头传唱的方式代代相传。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于潜山市及周边地区。
花亭湖鳙鱼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特产,属于无公害食品,同时也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并且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花亭湖鳙鱼肉质细腻鲜美,肥满度高,是当地优质的拳头水产品。
西瓜嘴龙舟据传为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时带至桐城,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龙舟会老龙庙均有香火祭拜,且常年接待来自远近的香客,祈愿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岳西灯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趋兴盛,其组织形式一般由一个自然村或宗族聚居的居民自发组成,在元宵节前开展活动。
岳西油坊榨制技艺沿用了千年来三大工序:石磨碾筛、木甑受蒸、木榨取油。建国初期全县约有90个油坊,为当时民众生活用植物油的主要制作场所。现已基本绝迹。
垓下舞龙已有约六百年的历史。舞龙,民间又称为玩龙、耍龙或龙灯,是一项集体表演节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播的表演艺术。
天柱剑毫产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一带,属绿茶类。天柱剑毫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似剑,色泽翠绿显毫,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天柱剑毫内含丰富的多酚类、氨基酸等多中有益成份,具有消食去腻、止渴生津、益思少卧、利尿解毒等药理功能。
盐蒸豚是潜山的特色美食,豚学名番鸭,属鸭科动物,营养丰富。“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相传三国潜山美女大乔、小乔,常将豚放在盐和香料上蒸制,口感咸香,嚼劲十足。
王圩灯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王圩灯会集彩灯扎制和龙灯艺术为一体,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福塘郑氏龙灯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福塘郑氏龙灯表演套路众多,有黄龙出洞、老龙洗耳等三十一套动作,寄托着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
二乔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乔公,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潜山)人,育有大乔、小乔二女,据传二乔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貌,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也有了胭脂香,此井也因此被称为胭脂井。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
东乡攘乌鱼就是一道具有枞阳特色的菜肴,是枞阳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乌鱼肉质细嫩,是枞阳地区常见的鱼类之一。
怀宁石雕是安徽省怀宁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怀宁石雕工艺历史悠久,已有400余年历史。怀宁石雕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神话传说等,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也有现代的创新设计。
枞阳三炆汤,味道清香鲜美,营养滋补,被枞阳本地人作为冬季进补的佳品。枞阳三炆汤的特点是汤汁醇厚,口感鲜美,营养丰富。鸡肉、猪肚和墨鱼的搭配既考虑了口感的多样性,也考虑了营养的均衡性。
垓下独杆轿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属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垓下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泊湖白尾银鱼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湖中的一种特产鱼类,它以纯天然、纯野生、无污染、无公害的特点被誉为绿色食品,历史上曾列为户部贡品之一。泊湖白尾银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月山制陶技艺源于清代同治年间,月山制陶技艺有着一套完整的材料加工及陶器制作工艺流程,产品以民用传统生活用具为主,有水缸、酒缸、泡菜缸、花盆花钵、花缸、油壶、油团、咸菜团、寿缸寿钵等民用器具,外形精美,形象生动。
“二扬子”是原霍山南乡(今黄尾、头陀、青天、包家等地)对早期庐剧的称谓。清后期上述地域均有小型班社活动,建国后组建有业余剧团,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是庐剧的初期艺术形态。
潜山茶籽油榨制是指在中国安徽省潜山市进行的油茶籽油的提取过程。潜山市是中国著名的油茶产地,其茶籽油以其高品质和营养价值而闻名。
黑猪捶肉汤是枞阳本地一道家常菜肴,主食材选用枞阳黑猪肉。其肉质肥嫩皮薄、五花七层、色泽鲜艳,汤沸肉烂、味醇美。黑猪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宿松特产凉亭雪枣是一种糕点,因形状如枣,浩白如雪,产于宿松县凉亭河而得名,是宿松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凉亭雪枣以糯米、白芋浆为原料,先制胚,放进冷油加热,至油沸胚身壮大成形,再打浆上糖即成。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戏五猖”是岳西县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文化,寓意抑恶扬善,为善则昌。岳西戏五猖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进行,旨在祈求平安、驱邪避灾,并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
潜山布鞋(婴儿老虎鞋)制作技艺伴随着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服饰衣着的文明进程,源远流长。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实用耐穿,具有传统布鞋冬御寒、夏吸汗、休闲保健、透气舒适、柔软轻巧、除汗除臭等特点。
桐城扇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桐城扇画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枞阳媒鸭,安徽省枞阳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枞阳媒鸭的养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品种具有可野外放牧、觅食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枞阳县白荡湖之滨的项铺镇豆制品历史悠久,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由最初的豆腐、千张、茶干发展到后来的生腐、素鸡和臭干子等近10个,每个品种都独具特色、颇有名气。
岳西豆粑是本地广受欢迎的一种美食,原材料为绿豆,红豆,豌豆,黄豆等多种豆类掺和着大米,荞麦等。
潜山民歌是流行于潜山市域各乡镇的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歌,是潜山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唱颂美好生活的民歌。
望江大米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特产,该地区的大米以其优质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闻名。望江县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为望江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环境。望江大米,米香浓郁,口感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