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洋村是万安大冬米的主要产区之一,这里种植的大冬米采用古法种植,一年只耕种一季,跨越春、夏、秋三季,种植期长达180天。万安大冬米品质优,米粒饱满,洁净,有光泽,闻之有清新气味,蒸熟后米粒油亮,气味喷香。
白鸭汤是福建连城县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闽菜系。连城白鸭放养于山溪河畔,肉质鲜美,不腥不腻,汤味清醇,具有滋阴降火、祛痰止咳、宁心安神、开胃健脾等作用。与普通鸭子不同,连城白鸭长不胖,并且是论只卖,越老越好也越值钱。
在漳平永福镇龙车村留存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游宝塔(也叫抬宝塔)。游宝塔时需要由38名青壮年同时将塔抬起,再沿着全村巡游,为各家各户祈福。
长汀童坊镇彭坊刻纸龙灯主要流传于长汀县童坊镇一带。据传是由清代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福建泉州的刻剪纸艺术与中原的元宵花灯艺术相融合、并加以创新组合,从而形成了闽西北民间独特的“刻纸龙灯”。
武平金线莲是指产于福建武平县的金线莲,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野生资源主要集中于梁野山周边乡镇。武平金线莲味甘,性凉,主治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尿血,小儿惊风, 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德化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德化梨果形端正,圆形或高桩圆形,果面光滑,浅绿色,果锈少或无;果肉白色、肉质脆嫩化渣,多汁味甜爽口,可食率高。其典型的品质特征:皮薄色绿、脆嫩化渣、多汁爽口。
客家糖枣,当地人又称之为“浮油蛋”,是客家人逢年过节或建醮酬神活动中必备的祭品和食品。糖枣主要原料为优质糯米粉,红糖、食用油。糖枣香甜酥脆,筋道可口。因为糖枣含油多,能量高,保质期长,一般可保存一个月以上也不会变质。
汀州牌匾楹联制作技艺,其历史可能要追塑至秦汉以前,那时民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进一步发展为在门上张挂门神,五代时,蜀国国君孟昶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联,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楹联。
麦芽糖,俗称“谷麻糖”是自清末流传至今的纯天然手工制作,不添加防腐剂的糖果类纯粮制食品,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麦芽糖更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成为上杭客家地区最为流行的糖果类粮食制品。
年年除夕,连城客家人吃完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二盘年糕。年初一开门大吉敬奉天地、祖宗时,都会摆放年糕于供桌上,敬奉之后,大人便将年糕切成小块,分给全家人吃,并留下部分于盘中待客。
清汤粉是福建龙岩传统的地方小吃,龙岩清汤粉以爽弹软糯、汤清味鲜闻名,它起源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历史已有好几百年,是龙岩的名小吃,也是不少龙岩人的最爱。
安溪的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安溪妇女善于织布,其产品质地优良,品种繁多。随着种棉、织布的兴起,乡镇中染布的作坊也应运而生,当时安溪农村,大都设有染布房染制蓝印花布,产品远销台湾和南洋群岛。
武平花语石盆景技艺打破传统种植方法,集国内南北流派之长,用奇石种上名贵植物,通过不断蟠扎、修剪等盆景造型手法,采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手法,把自然风景浓缩于小小山石之间,让人方寸之间便可神游大自然山石美景。
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漳平市便有了甘蔗种植和红糖制作的历史。几百年来,坐落在九龙江畔的西园镇基泰村以盛产甘蔗和红糖而远近闻名。
《踩船灯》就是彭坊村流传久远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踩船灯》又叫《扭船婆子》,据说源自人们为了纪念乾隆27年(1763)下江南时设祭坛求雨,缓解了当年旱灾的功绩。
漳平红酒(女儿红)以精选优质糯米为原料,配上特制酒曲,加入本地纯净泉水封盖发酵,经过独特的工艺过程,酒色深红透亮,气味芬芳,香醇可口,余味绵长,饮后没齿难忘,久负盛名。
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种之一。福建安溪当地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王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佳品,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
德化黄花菜,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德化黄花菜干品色泽浅黄色,条身紧长均匀饱满,质地柔软且有弹性,具有淡淡的清香气味,味鲜质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上杭萝卜干,属享誉海内外的福建名特产“闽西八大干”之一。据《上杭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早于明朝初年即颇负盛名。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上杭萝卜干采用优质无污染的白萝卜经纯手工制作加工而成,纯属全天然的绿色食品。
闽西上杭傀儡戏,自明初传入上杭,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上杭被称为“木偶之乡”,上杭白砂乡是闽西(上杭)木偶的发源地。表演用的木偶从最初的“十八罗汉”18个木偶发展成“二十四诸天”24个木偶。
漳平笋干是一种食品,主要食材是竹笋,调料有盐等,制作方法是先把竹笋去壳,然后再蒸煮、压片,然后把制作好的笋干经过烘干,去除水分,最后通过整形等工艺即可。
漳平明姜雪白透明,清甜微辣,脆嫩可口。既可作高级茶点,又可药用,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是用姜片和糖加工制成的蜜饯,从清乾隆年间始产,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盛行凤城地区的民间传统“大鼓吹”是节日喜庆人们表达心中美好向往而选择的一种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鼓乐之一,其中集中表现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迎神赛会、巡境、割火等各种喜庆的需求。
美湖米粉松软、流香可口、有弹性,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大家喜爱。选用当地优质稻米和地下泉水,经淘洗、浸泡、磨浆、蒸粉、压片(挤丝)、复蒸、冷却、干燥等多道手工工艺精制而成。
象洞鸡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的地方特色品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耐粗饲、体型清秀,肉质细嫩、肉味芳香、肉色白色等特点.
龙灯是龙涓乡山后村独特的节日活动,山后独特的龙灯,每逢农历正月十二日夜间开展迎龙游村活动。
漳平的广大山区农村,有种植山茶树的传统,栽种油茶的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有人居住以来,就已经开始种植。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
安溪县剑斗镇仙荣村的“迎亲队”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其渊源年代失稽。据传,当时了为民俗乡例、庙会活动,便编排扮演各种故事,来增加节目的热闹气氛,“迎亲队”便是其中一种节目。
“九连环”是流行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一项客家歌舞。其曲调欢乐轻快,舞姿活泼生动,道具响声清脆,队形变幻多端,是长汀人民喜爱的客家歌舞之一。
浮竹岭纸帘制作技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浮竹岭纸帘帘面平整,缝隙均匀,竹丝圆润,回弹力足,抗腐蚀抗严寒,编织精良巧妙,使用寿命长,历来受到高档文化手工纸生产的青睐。
德化山歌历史悠久,源流清晰,据《德化县志》记载,其渊源可追溯到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的“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称其为“颜长官诗”,德化山歌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
上杭客家船灯就是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升华的产物。客家船灯在上杭民间流行有250多年历史在湖洋镇最为普及,别具特色。
梁野白兔也叫福建白兔,是武平县地方特色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福建白兔”在武平已有数百年的饲养历史,武东镇位于梁野山东部,生态优良,武东“福建白兔”身体结构紧凑,小巧灵活、四肢健壮,肉质鲜美。
红菌豆腐渣产于福建省武平,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菜肴。无论是煮肉、煮豆腐还是一秀蔬菜,放一点红菌豆腐渣,那就是好吃又不寻常,而且价格很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新罗天草橘橙,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天草橘橙又名象山红,是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其果实个大饱满,果面光滑,呈金黄色,果皮薄,较易剥离且极耐运输;果肉脆嫩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橙香浓郁,酸甜适度。
苦抓汤是福建龙岩新罗的传统小食之一,在新罗的大街小巷的摊位中随处可见,极具地方特色,有防病治病之药理功能。正宗的苦抓汤味道甘苦,汤色偏黑,微带异味。
打香灯又叫“香灯龙”“舞香龙”“杆龙灯”,打香灯是闽西客家山村在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的一项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民俗文娱活动。
连城县是“全国武术之乡”,练拳习武历史悠久。连城拳被誉为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流传于福建省的连城、上杭、长汀等地,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内又可分“黄家拳”和“巫家拳”两种,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闽西上杭傀儡戏于明朝初年从浙江杭州传入客家祖地上杭白砂,木偶雕刻制作技艺也随着流入,因此,闽西上杭客家木偶雕刻制作技艺也始于明朝初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苏坂是远近闻名的蜜柚之乡,主要种植有黄金柚、三红柚、红柚、白柚等多种,苏坂蜜柚以其个大、皮薄、汁多、味香、可食率高而备受青睐,是本土出产的水果中的果中王。
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长汀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
“不出烊鱼不成席”,说的就是这道雪花鱼糕,又称鱼粄,是上杭、连城的一道名菜,选用鲜净鱼肉,剥除皮骨配以肥猪肉、地瓜粉、蛋清及调味品制成,装盘后观之如银似雪,食之鲜香滑嫩,又称雪花银片、佯鱼。
梨岭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是客家人传承了中原古代《诗经》的风格,在传承中汲取地方歌谣的营养,逐步发展起来的歌谣。山歌的形式与客家民系的形式紧密相连,因此,山歌也是有千余年历史的民间音乐。
豆腐制作在武平中赤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赤豆腐以“杉树角”自然村人制作开先河,后辐射至全县范围。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茶类中最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
“麒麟脱胎”是汀州客家菜系中的古方名菜,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麒麟”即乳狗,“胎”即猪肚。猪肚内包乳狗,吃的时候切开猪肚, “麒麟”就“脱胎”了。
上杭沙田柚是一种特产水果,产自福建省上杭县下都乡的沙田地区。外观金黄色泽,水分充足,肉质鲜嫩,味道清甜,寓意着“团圆美满、招财进宝、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安溪山格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特性:久煮而不散、温补而不骤、长食而不滞、常食常近、循循渐进、药食同用,被历代医家奉为至上补品,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是滋补常药,也是赠送亲友的珍贵礼物。
风鸭是一道龙岩人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龙岩的风鸭当属新罗区万安镇的最有名。每年农历十一月底,天气寒冷,天气晴朗下霜的天气,就可以做风鸭了。由于万安特有的气候条件,做出来的风鸭深受龙岩人的喜爱,每逢过年,龙岩人都会买上几只,品尝着大山里的原始风味。
白斩鸡,是连城逢年过节家家必备的传统菜肴之一,因鸡在烹煮时不加调味,故称白斩鸡。此菜色泽金黄,皮脆肉嫩,滋味异常鲜美,久吃不厌。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异常鲜美,十分可口,那一碗汤汁更是超级鲜美。
安溪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之一。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安溪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杨梅云溪刻纸起源于云溪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在云溪村为活动固定日,在本地的民间礼俗庆典活动中,纸龙纸狮表演必不可少。
“九厅十八井”为闽西客家富裕家庭的典型民居样式。“九厅十八井”的显著特征一是面积大,一般在数千平方米上下;二是左右对称布局;三是以木结构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面积较大的“九厅十八井”内往往有水塘,以作救火水源。
漳平迎竹马庆丰年活动是象湖、溪南、吾祠、灵地举行的民俗活动,迎竹马活动由来已久,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福建土楼楹联则伴随土楼的建造而产生,是客家土楼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汀州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汀州客家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椽、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是客家人在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闽西,并与当地原有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客家节庆习俗,其形式主要有游大龙、走古事、花灯、烧炮等。
金线莲是德化县的极稀有的野生山珍极品,它在民间使用范围较广,素有“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经有关部门测定发现,金线莲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含量及抗衰老活性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国产和野生西洋参。几百年来作为民间常用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