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流行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据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
溪口走马灯一般在春节和接待重要客人时表演,走马灯,突出一个“走”字,一般选12—14岁左右的小孩,男女不限,一般要求逢双数,每人套上不同颜色的“马”,着装颜色要与马的颜色相同,表演主要是队形队列的变换。
树叶吹奏是上杭乡间家喻户晓的传统技艺。吹叶取材方便,用以表达情感、互相交流最为简易,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乐器”。上杭是汉族吹叶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县。
漾豆腐是连城县四堡镇一带地方传统风味菜肴,已有数百年历史。四堡镇家家户户爱种黄豆、善做豆腐,用山泉水做出的豆腐特别鲜嫩,风味独特,远近闻名。漾豆腐的特点是浓香软嫩,清爽可口。
姜鸡是闽西极为盛行的风味佳肴,以姜和鸡烹制而成。二者溶为一体,形成一种浓郁的香辣型美味,醇香袭鼻。它用姜极多,然而多不辣口,其汁渗透鸡肉,使之格外鲜美柔嫩,甘爽宜人。
溪鱼焖豆腐是连城的知名美食,用特殊的调配法烹制而成,豆腐嫩滑,鱼肉鲜嫩,鲜香入鼻,营养丰富,也属“膳食补品”。
连城捆板亦称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
灯彩是中国民间盛行的元宵游艺活动,安溪蓝田进德村花灯别具一格。蓝田当地的祖先决定在农历二月十五再“灯彩游乡”,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从此,农历二月十五游灯龙的习俗沿袭至今。
红菇又名葡酒红菇,是一种由椎、槠、栲等树木的叶腐烂,并与根系共生的真菌,系珍贵的野生食用菌,夏、秋季生于林间腐植层地带,德化野生红茹素有天然营养珍品之美誉,目前尚无法人工栽培。
根据清代刻书中心刻工记录,武平刻工数据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木刻艺术它是一门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艺术门类。融合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总类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泉州妆阁(湖头水车阁),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民俗活动,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头水车阁(妆阁)是流行于湖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清光绪年间。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德化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
陆羽茶圣,南洋茶农尊称为“茶公”,自2012年开始,每年在春季水仙茶开采之时,南洋镇的茶农们都要在南洋镇北寮村的陆羽神像前,举行春茶开采前的祭拜活动。开采祭,感恩天泽;茶圣佑,致富一方。
“板凳花灯龙”是漳平市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需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
四堡锡器历史悠久,工艺繁杂,制作精美,品种繁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着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26代。
《汀州客家古乐》是宫廷古乐、中原古乐传进了汀州后,又与当地的原住民古乐相互吸收融汇的产物。它以丝弦、弹拨、管笛、打击乐等乐器合奏和演唱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
上杭竹雕(竹刻)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到1795),上杭的竹雕产品竹锁、竹黃等已闻名天下。竹雕工艺品品种繁多,主要有笔筒、人物、山水等雕刻。还有竹锁等。
武平仙草,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草干品为干草棕黑色,具清香味,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高,适宜加工凉茶,制成品清香爽口,色泽透亮。
“舞炮龙”始于明代隆庆年间,在当地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双洋“炸龙”是闽西独有的,极具观赏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能“闹翻天”的习俗,全村沸腾,声、光、色俱全。
漳平市凿字技艺始于清嘉庆年间,主要流传于漳平市吾祠乡。传统凿字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有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2018年被评为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遗产项目。
龙岩斜背茶,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岩斜背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具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香气清高而稍带艾香,滋味醇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生津持久而耐人寻味。
新桥王氏于明朝中期迁新桥定居后,利用当地种植的麦子磨粉后加工制作细面,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新桥细面细如发丝、洁白如玉、口感润滑、营养价值丰富、食用方便、可作主食又可为快餐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江山镇养蜂历史悠久,主要产有野桂花蜜、乌桕蜜、百花蜜等多种口味蜂蜜。蜂蜜既是食品,又是滋补品和天然药品。由于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被人体吸收,对老人、儿童、产妇以及病后体弱者特别适宜。除此之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抗衰老的功效。
文亨红衣花生是连城县传统农家品种,具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因其种仁外包紫红色的种衣而得名。文亨红衣花生鲜果嚼感脆嫩润滑、细腻无渣,熟食香甜可口、食味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矿物元素。
梨岭木桐号子主要分布在上杭县步云乡28个自然村,以梨岭村为代表,是一种在体力劳动中直接激发而产生的古老歌谣,是早期劳动协作的一种形态。古时生产劳动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中需要众人合作,慢慢形成协调步奏,梨岭人称“唱号子,喊号子”。
饭苞是过去上杭客家山区农民外出劳作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箪饭、装种子等。草编饭苞全手工制作,工序流程是:起底花、壁花、斗底。古炉工艺大师罗周桢可编出七十二种斗底工艺,并能在饭苞壁上能编出“福”、“喜”等吉祥字样。
曾郁水操队始建于1661年,时曾郁村民陈惠德等人在厦门做工,拜郑成功左营中军,武教练李志强、右营中军李文吉(李惠强之子)为师,学习水师所操练武艺。
“肉甲子”是上杭独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又叫米饺子,它形似元宝,接口带有花边,选料精细,是客家先民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食材制作美食的一个经典之作。“肉甲子”的制作分为两部分,一是米皮的制作,二是馅的制作,这其中决定“肉甲子”口感的关键取决于米皮的制作。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武平酸枣糕又称野山枣糕、山枣糕,野生酸枣又叫擂枣、禅果、馋果,产于我国云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武平东留酸枣糕纯手工制作,色泽透明,美似琥珀,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安溪黄金桂是以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其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黄金桂。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带桂花香,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
新罗百香果是新罗区的特产水果产品,百香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皮色泽紫红,表皮着色均匀光亮,密布浅色小点;果肉橙黄色或黄色;口感酸甜适中,汁多味浓,香气浓郁。
闽西客家人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了民间农耕信仰,自明初沿袭至今。闽西的农耕信仰,最具特色的有“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
簸箕粄是武平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的一种,又名“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发源于闽西客家地区武平、长汀县、上杭一带。因旧时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而得名。
在龙岩,八宝饭是一道传统菜肴,每逢喜庆节日,婚嫁宴客,龙岩人都会端上八宝饭,寓意甜蜜吉祥。八宝饭就像“聚宝盆”一样,除糯米外,里面还有红枣、金桔、桂圆、冬瓜条、油葱等八九种配料。
正月十三是福建漳平市永福镇陈村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特别是“坐刀椅”是少见的一项绝活
上杭木杆秤的制作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流程较为复杂,大致工序是先将木杆刨圆磨平,然后定位、分格、钉准星、包铜皮、打磨、安秤钮、涂清漆等。
武平手工粉干制作历史悠久,选用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优质玉米淀粉、莲子粉、淮山粉等,食用前浸泡后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汀州建筑木雕,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建筑中聚各种艺术之大成,这些华丽高贵的雕饰,既美观又实用。还彰显了建筑主人的地位与实力的象征。
龙岩静板音乐不用锣鼓,以丝弦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奏速度较缓慢,显得格外清静,故而称之为静板音乐。龙岩静板音乐形成于清末年间1901年,民国期间静板音乐逐渐趋于成熟,在龙岩新罗城区、乡村广为流传。
德化黑兔富有弹性,有鲜兔肉的气味,无异味;煮沸后肉汤澄清透明、软嫩鲜香,脂肪团聚于液面,具有四高三低特点,即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高烟酸、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并且含有一般家兔没有而人体又不可缺少的双向调节元素—黑色素,享有“美容肉”的称谓,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适中炆肉,是龙岩适中人特有的一道美食,每逢喜庆佳节,宴席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可以说,这是适中的招牌菜。炆肉因其做法复杂,用料考究丰富,所以现在会做炆肉的老师傅不多了。
鳝鱼苦笋是福建连城一带的地方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闽菜系。此菜鳝鱼营养丰富,肉质脆嫩,但性燥热;苦笋则清凉解毒,两者同炒,互为中和,食之则觉鳝鱼味美鲜嫩,苦笋苦中有甘,香脆可口,是连城群众喜食的菜肴。
新罗米粉干尤以苏板米粉为佳,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享誉八闽的龙岩清汤粉,就是以苏圾新鲜米粉为主料。
四堡雕版印刷起源于南宋,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堡与北京、武汉、江西浒湾并称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百多年历史;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
定光古佛信俗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古称南安岩或南岩)。千百年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其信俗广泛传播于闽、粤、赣、浙、川、台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是客家族群世代传承的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古陶瓷烧制在漳平市永福镇的封侯村有着数百年悠久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办起过规模较大的陶瓷厂,生产锅、碗、盘、罐、大水缸等实用性陶制品,产品大多销往外地。
武平手捏陶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爱好者及部分少年儿童,从事陶艺制作。武平手捏制陶工艺,自古以来都是窑工口传相授。手捏陶瓷作品做成后,再进窑以高温烧制,形成特别的自然肌理。
安溪茶歌,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传统音乐,安溪茶歌大致可以分为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情歌等多种方式。古老的安溪茶歌均以闽南话及安溪茶歌调演唱,语言通俗,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形象鲜明。
武平根雕充分发现和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风采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
上杭县湖洋镇寨背陶瓷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期,厂址设在今寨背村迳背自然村的猴古湾。几百年来,湖洋陶瓷业不断发展壮大,陶瓷制作技艺不断改进提高,陶瓷品种齐全,产品远销省内外。
德化黑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德化黑羊羊肉肌纤维细,口感鲜甜,硬度小,肉质鲜嫩,膻味极小,营养丰富。
武平麦芽糖又称糯米糖,是闽西武平县十方镇白土村特有的传统食品,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白土麦芽糖是以小麦、糯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通过培芽、碾麦芽、蒸米、发酵、熬糖等数十道工序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