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上杭傀儡戏于明朝初年从浙江杭州传入客家祖地上杭白砂,木偶雕刻制作技艺也随着流入,因此,闽西上杭客家木偶雕刻制作技艺也始于明朝初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苏坂是远近闻名的蜜柚之乡,主要种植有黄金柚、三红柚、红柚、白柚等多种,苏坂蜜柚以其个大、皮薄、汁多、味香、可食率高而备受青睐,是本土出产的水果中的果中王。
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长汀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
梨岭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是客家人传承了中原古代《诗经》的风格,在传承中汲取地方歌谣的营养,逐步发展起来的歌谣。山歌的形式与客家民系的形式紧密相连,因此,山歌也是有千余年历史的民间音乐。
“不出烊鱼不成席”,说的就是这道雪花鱼糕,又称鱼粄,是上杭、连城的一道名菜,选用鲜净鱼肉,剥除皮骨配以肥猪肉、地瓜粉、蛋清及调味品制成,装盘后观之如银似雪,食之鲜香滑嫩,又称雪花银片、佯鱼。
豆腐制作在武平中赤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赤豆腐以“杉树角”自然村人制作开先河,后辐射至全县范围。
“麒麟脱胎”是汀州客家菜系中的古方名菜,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麒麟”即乳狗,“胎”即猪肚。猪肚内包乳狗,吃的时候切开猪肚, “麒麟”就“脱胎”了。
上杭沙田柚是一种特产水果,产自福建省上杭县下都乡的沙田地区。外观金黄色泽,水分充足,肉质鲜嫩,味道清甜,寓意着“团圆美满、招财进宝、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风鸭是一道龙岩人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龙岩的风鸭当属新罗区万安镇的最有名。每年农历十一月底,天气寒冷,天气晴朗下霜的天气,就可以做风鸭了。由于万安特有的气候条件,做出来的风鸭深受龙岩人的喜爱,每逢过年,龙岩人都会买上几只,品尝着大山里的原始风味。
白斩鸡,是连城逢年过节家家必备的传统菜肴之一,因鸡在烹煮时不加调味,故称白斩鸡。此菜色泽金黄,皮脆肉嫩,滋味异常鲜美,久吃不厌。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异常鲜美,十分可口,那一碗汤汁更是超级鲜美。
漳平迎竹马庆丰年活动是象湖、溪南、吾祠、灵地举行的民俗活动,迎竹马活动由来已久,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福建土楼楹联则伴随土楼的建造而产生,是客家土楼文化的一部分。
“九厅十八井”为闽西客家富裕家庭的典型民居样式。“九厅十八井”的显著特征一是面积大,一般在数千平方米上下;二是左右对称布局;三是以木结构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面积较大的“九厅十八井”内往往有水塘,以作救火水源。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汀州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汀州客家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椽、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是客家人在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闽西,并与当地原有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客家节庆习俗,其形式主要有游大龙、走古事、花灯、烧炮等。
溪口走马灯一般在春节和接待重要客人时表演,走马灯,突出一个“走”字,一般选12—14岁左右的小孩,男女不限,一般要求逢双数,每人套上不同颜色的“马”,着装颜色要与马的颜色相同,表演主要是队形队列的变换。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流行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据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
树叶吹奏是上杭乡间家喻户晓的传统技艺。吹叶取材方便,用以表达情感、互相交流最为简易,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乐器”。上杭是汉族吹叶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县。
漾豆腐是连城县四堡镇一带地方传统风味菜肴,已有数百年历史。四堡镇家家户户爱种黄豆、善做豆腐,用山泉水做出的豆腐特别鲜嫩,风味独特,远近闻名。漾豆腐的特点是浓香软嫩,清爽可口。
姜鸡是闽西极为盛行的风味佳肴,以姜和鸡烹制而成。二者溶为一体,形成一种浓郁的香辣型美味,醇香袭鼻。它用姜极多,然而多不辣口,其汁渗透鸡肉,使之格外鲜美柔嫩,甘爽宜人。
溪鱼焖豆腐是连城的知名美食,用特殊的调配法烹制而成,豆腐嫩滑,鱼肉鲜嫩,鲜香入鼻,营养丰富,也属“膳食补品”。
连城捆板亦称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
根据清代刻书中心刻工记录,武平刻工数据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木刻艺术它是一门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艺术门类。融合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总类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板凳花灯龙”是漳平市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需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
陆羽茶圣,南洋茶农尊称为“茶公”,自2012年开始,每年在春季水仙茶开采之时,南洋镇的茶农们都要在南洋镇北寮村的陆羽神像前,举行春茶开采前的祭拜活动。开采祭,感恩天泽;茶圣佑,致富一方。
四堡锡器历史悠久,工艺繁杂,制作精美,品种繁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着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26代。
“舞炮龙”始于明代隆庆年间,在当地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双洋“炸龙”是闽西独有的,极具观赏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能“闹翻天”的习俗,全村沸腾,声、光、色俱全。
《汀州客家古乐》是宫廷古乐、中原古乐传进了汀州后,又与当地的原住民古乐相互吸收融汇的产物。它以丝弦、弹拨、管笛、打击乐等乐器合奏和演唱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
上杭竹雕(竹刻)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到1795),上杭的竹雕产品竹锁、竹黃等已闻名天下。竹雕工艺品品种繁多,主要有笔筒、人物、山水等雕刻。还有竹锁等。
武平仙草,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草干品为干草棕黑色,具清香味,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高,适宜加工凉茶,制成品清香爽口,色泽透亮。
漳平市凿字技艺始于清嘉庆年间,主要流传于漳平市吾祠乡。传统凿字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有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2018年被评为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遗产项目。
龙岩斜背茶,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岩斜背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具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香气清高而稍带艾香,滋味醇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生津持久而耐人寻味。
江山镇养蜂历史悠久,主要产有野桂花蜜、乌桕蜜、百花蜜等多种口味蜂蜜。蜂蜜既是食品,又是滋补品和天然药品。由于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被人体吸收,对老人、儿童、产妇以及病后体弱者特别适宜。除此之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抗衰老的功效。
新桥王氏于明朝中期迁新桥定居后,利用当地种植的麦子磨粉后加工制作细面,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新桥细面细如发丝、洁白如玉、口感润滑、营养价值丰富、食用方便、可作主食又可为快餐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文亨红衣花生是连城县传统农家品种,具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因其种仁外包紫红色的种衣而得名。文亨红衣花生鲜果嚼感脆嫩润滑、细腻无渣,熟食香甜可口、食味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矿物元素。
梨岭木桐号子主要分布在上杭县步云乡28个自然村,以梨岭村为代表,是一种在体力劳动中直接激发而产生的古老歌谣,是早期劳动协作的一种形态。古时生产劳动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中需要众人合作,慢慢形成协调步奏,梨岭人称“唱号子,喊号子”。
饭苞是过去上杭客家山区农民外出劳作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箪饭、装种子等。草编饭苞全手工制作,工序流程是:起底花、壁花、斗底。古炉工艺大师罗周桢可编出七十二种斗底工艺,并能在饭苞壁上能编出“福”、“喜”等吉祥字样。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肉甲子”是上杭独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又叫米饺子,它形似元宝,接口带有花边,选料精细,是客家先民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食材制作美食的一个经典之作。“肉甲子”的制作分为两部分,一是米皮的制作,二是馅的制作,这其中决定“肉甲子”口感的关键取决于米皮的制作。
武平酸枣糕又称野山枣糕、山枣糕,野生酸枣又叫擂枣、禅果、馋果,产于我国云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武平东留酸枣糕纯手工制作,色泽透明,美似琥珀,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新罗百香果是新罗区的特产水果产品,百香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皮色泽紫红,表皮着色均匀光亮,密布浅色小点;果肉橙黄色或黄色;口感酸甜适中,汁多味浓,香气浓郁。
闽西客家人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了民间农耕信仰,自明初沿袭至今。闽西的农耕信仰,最具特色的有“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
簸箕粄是武平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的一种,又名“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发源于闽西客家地区武平、长汀县、上杭一带。因旧时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而得名。
在龙岩,八宝饭是一道传统菜肴,每逢喜庆节日,婚嫁宴客,龙岩人都会端上八宝饭,寓意甜蜜吉祥。八宝饭就像“聚宝盆”一样,除糯米外,里面还有红枣、金桔、桂圆、冬瓜条、油葱等八九种配料。
正月十三是福建漳平市永福镇陈村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特别是“坐刀椅”是少见的一项绝活
上杭木杆秤的制作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流程较为复杂,大致工序是先将木杆刨圆磨平,然后定位、分格、钉准星、包铜皮、打磨、安秤钮、涂清漆等。
武平手工粉干制作历史悠久,选用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优质玉米淀粉、莲子粉、淮山粉等,食用前浸泡后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汀州建筑木雕,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建筑中聚各种艺术之大成,这些华丽高贵的雕饰,既美观又实用。还彰显了建筑主人的地位与实力的象征。
龙岩静板音乐不用锣鼓,以丝弦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奏速度较缓慢,显得格外清静,故而称之为静板音乐。龙岩静板音乐形成于清末年间1901年,民国期间静板音乐逐渐趋于成熟,在龙岩新罗城区、乡村广为流传。
适中炆肉,是龙岩适中人特有的一道美食,每逢喜庆佳节,宴席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可以说,这是适中的招牌菜。炆肉因其做法复杂,用料考究丰富,所以现在会做炆肉的老师傅不多了。
新罗米粉干尤以苏板米粉为佳,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享誉八闽的龙岩清汤粉,就是以苏圾新鲜米粉为主料。
鳝鱼苦笋是福建连城一带的地方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闽菜系。此菜鳝鱼营养丰富,肉质脆嫩,但性燥热;苦笋则清凉解毒,两者同炒,互为中和,食之则觉鳝鱼味美鲜嫩,苦笋苦中有甘,香脆可口,是连城群众喜食的菜肴。
四堡雕版印刷起源于南宋,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堡与北京、武汉、江西浒湾并称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百多年历史;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
定光古佛信俗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古称南安岩或南岩)。千百年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其信俗广泛传播于闽、粤、赣、浙、川、台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是客家族群世代传承的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古陶瓷烧制在漳平市永福镇的封侯村有着数百年悠久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办起过规模较大的陶瓷厂,生产锅、碗、盘、罐、大水缸等实用性陶制品,产品大多销往外地。
武平手捏陶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爱好者及部分少年儿童,从事陶艺制作。武平手捏制陶工艺,自古以来都是窑工口传相授。手捏陶瓷作品做成后,再进窑以高温烧制,形成特别的自然肌理。
武平根雕充分发现和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风采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