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公爹信俗可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剥皮公爹”系元代至正年间武平县尹魏侃夫。万安信众把魏公尊称为“剥皮公爹”,奉魏公忌日为“剥皮公爹生日”。
武平绿茶,因产自中国福建武平县,故名武平绿茶,是中国历史名茶。武平绿茶主产自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优越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和传统制作工艺形成了武平绿茶“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
苎叶粄,是用苎麻叶加入糯米粉做成的武平传统风味小吃。“苎叶粄”的制作过程不加任何添加剂,蒸好后的“苎叶粄”,青绿鲜艳,惹人食欲大增,是一种真正的绿色食品,从而成为当地人最喜欢、最经济的一种食品。
武平拳法为武平王家拳第四代传人三兄弟为首的拳法和石家棍,林家枪,朱家刀等姓氏拳法(武平为百家姓之地)整合为标志性地域的拳种。
武平猪胆又叫武平猪胆肝,是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创制的名优特产,“闽西八大干”之一。主要食材有糯米猪肝、猪胆、五香粉、高梁酒、八角茴香、白糖、甘草。
武平民俗绝技,主要流传于永平乡中湍村。中湍村,是一个距离武平县城三十余公里,人口逾千,以兰姓为主,历来以民间绝活著称。中湍村民俗绝技表演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武平金线莲是指产于福建武平县的金线莲,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野生资源主要集中于梁野山周边乡镇。武平金线莲味甘,性凉,主治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尿血,小儿惊风, 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象洞鸡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的地方特色品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耐粗饲、体型清秀,肉质细嫩、肉味芳香、肉色白色等特点.
武平西郊盘菜,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武平西郊盘菜表皮光滑、黄白色、须根少、皮薄,肉质根组织柔嫩致密,口感清甜,回甘好,具有独特风味,生食、煮食与腌制均可。
黄粄是武平传统客家小吃。黄粄的食法很多,可以酿、蒸、煮、煎、炒,还可以切片晒干,暑天时,用来煲糖或煲咸蛋,清凉解暑。蒸软的黄粄片,蘸上蒸腊味时漏下的油汁,风味独具一格。
闽西武平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武平东留镇的擂茶因配料不同而名目繁多,有“香擂茶”、“甜擂茶”、“散擂茶”、“药擂茶”等等。
武平花语石盆景技艺打破传统种植方法,集国内南北流派之长,用奇石种上名贵植物,通过不断蟠扎、修剪等盆景造型手法,采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手法,把自然风景浓缩于小小山石之间,让人方寸之间便可神游大自然山石美景。
魏侃夫,名锦舒,元朝进士,祖籍山东,后定居武平县万安镇。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任武平县县尹(县令)。期间他勤政爱民、正义廉洁、崇儒兴学,深受邑民爱戴;卸任后择居城北刘坊镇(今万安镇),见时局混乱,召乡贤构堡自保,被人诬告“私筑王城”,为救了全乡,他一人担责遭受剥皮酷刑;昭雪后被追认为光禄大夫,并荐为土地隍公,当地百姓尊为“剥皮公爹”,每年祀日都要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历经六百余年不衰。
每年的正月十五,武平县尧禄村的村民都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闹灯,欢庆元宵。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新添丁的家庭,会在正月十五前一天,做一个如金字塔形状的“子孙塔”,祈求后代平安顺遂。
梁野白兔也叫福建白兔,是武平县地方特色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福建白兔”在武平已有数百年的饲养历史,武东镇位于梁野山东部,生态优良,武东“福建白兔”身体结构紧凑,小巧灵活、四肢健壮,肉质鲜美。
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红菌豆腐渣产于福建省武平,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菜肴。无论是煮肉、煮豆腐还是一秀蔬菜,放一点红菌豆腐渣,那就是好吃又不寻常,而且价格很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根据清代刻书中心刻工记录,武平刻工数据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木刻艺术它是一门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艺术门类。融合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总类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平酸枣糕又称野山枣糕、山枣糕,野生酸枣又叫擂枣、禅果、馋果,产于我国云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武平东留酸枣糕纯手工制作,色泽透明,美似琥珀,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武平仙草,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草干品为干草棕黑色,具清香味,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高,适宜加工凉茶,制成品清香爽口,色泽透亮。
武平手工粉干制作历史悠久,选用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优质玉米淀粉、莲子粉、淮山粉等,食用前浸泡后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豆腐制作在武平中赤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赤豆腐以“杉树角”自然村人制作开先河,后辐射至全县范围。
簸箕粄是武平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的一种,又名“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发源于闽西客家地区武平、长汀县、上杭一带。因旧时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而得名。
定光古佛信俗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古称南安岩或南岩)。千百年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其信俗广泛传播于闽、粤、赣、浙、川、台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是客家族群世代传承的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武平根雕充分发现和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风采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
武平手捏陶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爱好者及部分少年儿童,从事陶艺制作。武平手捏制陶工艺,自古以来都是窑工口传相授。手捏陶瓷作品做成后,再进窑以高温烧制,形成特别的自然肌理。
武平麦芽糖又称糯米糖,是闽西武平县十方镇白土村特有的传统食品,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白土麦芽糖是以小麦、糯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通过培芽、碾麦芽、蒸米、发酵、熬糖等数十道工序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