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洋风鸭味美香醇,是最具漳平传统风味的一道佳肴,因产自双洋镇(旧时宁洋县)而得名。漳平市风鸭具有色泽金赤润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风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
永福高山茶属台式乌龙茶,因产自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永福镇而得名,种植的高山茶茶树品种主要有软枝乌龙、金萱、翠玉、四季春等,其中,以软枝乌龙茶种植面积最多,是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
东湖山米粉(俗称东湖米粉)是漳平溪南镇东湖村的特产,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手工制作米粉,因精心选材,加之山泉水清冽甘甜,做出的米粉洁白晶莹,韧劲足,耐煮不糊,因而远近闻名。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日,漳平市永福镇都会举办纪念妈祖文化节,全镇一万三千多户人家齐聚妈祖庙前,设坛、摆供、祭拜,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弘扬妈祖“大爱无疆”“乐善好施”“济困危”“真、善、美”等精神。
漳平青仁乌豆产于福建省漳平市,栽培历史近百年,漳平青仁乌豆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食用滋补保健,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故又名“清凉乌”,可入药。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质珍奇,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橙黄或金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
“游傩狮”传统游艺活动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平北部的吾祠、新桥、灵地、双洋、赤水、溪南、象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游傩狮”是汲取当地流传的傩面舞、南狮、游走艺术部分表演形式,合三为一的游艺活动,在各活动场所、路上游走“傩狮”命名而来的。
漳平明姜雪白透明,清甜微辣,脆嫩可口。既可作高级茶点,又可药用,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是用姜片和糖加工制成的蜜饯,从清乾隆年间始产,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漳平市便有了甘蔗种植和红糖制作的历史。几百年来,坐落在九龙江畔的西园镇基泰村以盛产甘蔗和红糖而远近闻名。
漳平红酒(女儿红)以精选优质糯米为原料,配上特制酒曲,加入本地纯净泉水封盖发酵,经过独特的工艺过程,酒色深红透亮,气味芬芳,香醇可口,余味绵长,饮后没齿难忘,久负盛名。
漳平笋干是一种食品,主要食材是竹笋,调料有盐等,制作方法是先把竹笋去壳,然后再蒸煮、压片,然后把制作好的笋干经过烘干,去除水分,最后通过整形等工艺即可。
米浆粿是福建漳平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是用米浆蒸制而成的。蒸时加一层熟一层,熟一层再加一层,循环反复,又名“千层糕”、“米浆果”。入嘴飘香,口感滑嫩。
漳平的广大山区农村,有种植山茶树的传统,栽种油茶的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有人居住以来,就已经开始种植。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
漳平迎竹马庆丰年活动是象湖、溪南、吾祠、灵地举行的民俗活动,迎竹马活动由来已久,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在漳平永福镇龙车村留存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游宝塔(也叫抬宝塔)。游宝塔时需要由38名青壮年同时将塔抬起,再沿着全村巡游,为各家各户祈福。
漳平市凿字技艺始于清嘉庆年间,主要流传于漳平市吾祠乡。传统凿字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有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2018年被评为龙岩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遗产项目。
“板凳花灯龙”是漳平市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需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
陆羽茶圣,南洋茶农尊称为“茶公”,自2012年开始,每年在春季水仙茶开采之时,南洋镇的茶农们都要在南洋镇北寮村的陆羽神像前,举行春茶开采前的祭拜活动。开采祭,感恩天泽;茶圣佑,致富一方。
正月十三是福建漳平市永福镇陈村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特别是“坐刀椅”是少见的一项绝活
“舞炮龙”始于明代隆庆年间,在当地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双洋“炸龙”是闽西独有的,极具观赏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能“闹翻天”的习俗,全村沸腾,声、光、色俱全。
古陶瓷烧制在漳平市永福镇的封侯村有着数百年悠久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办起过规模较大的陶瓷厂,生产锅、碗、盘、罐、大水缸等实用性陶制品,产品大多销往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