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柏木、银杏、红木、龙眼等等。
豆折,盛产于都昌各乡镇,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晒干后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像面条一样煮着吃,相信都昌老乡都吃过这种都昌美食。
都昌县大港镇是江西为数不多种植椴木香菇乡镇。一年的产量在五千斤左右。原因是没有用任何化学药物,全部纯天然生长。采用优质椴木木材,营养价值和口感是香菇中的极品。
手工油面产于都昌县左里镇秦家圈村,手工拉面迄今有200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是为了度饥荒,村民用面粉,盐和成面团,拉成面条,便能快速充饥,不曾想,出锅后的面条美味可口,引得乡邻争相购买,手工拉面自此发展而来。
鸿立生姜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南浔线中段的德安县。这是一种让食盐或食糖渗入生姜组织内,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保持和改善生姜食用品质的腌渍保藏技艺方法。
在德安县乌石门东侧的乌龟山上,传说葬有明朝一位副宰相。那陵墓两侧各排立着石人石马,中间是只大石龟,足有晒筐大。它们一个个气宇斩昂,神气活现,唯独那两位道人打扮的石人,有一位却是个无头的,倒叫人觉得有些蹊跷。传说,这还有一桩风流故事呢。
德安南河戏流传于德安县塘山乡一带。经几代德安民间艺人在黄梅采茶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和楚剧、弹腔的精华,又融合了本地土语小调而形成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为区别于黄梅采茶戏,德安民间艺人将其称为南河戏。
德安农事歌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一)、“薅麦歌”(二)等四首歌组成。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
都昌西湖无时不在的佳景,当然还吸附着动人的故事,而关于七姊妹墩的民间传说显得温馨而浪漫。七姊妹墩是西湖中约20亩大的一座小岛,名“七姊妹”不是说有七座从岛,而是言说着动人的七仙女的故事。
东坡醉鱼是江西鄱阳湖地区传统名吃,属于赣菜。香味四溢,食后齿舌留香,下酒下饭下稀饭老少皆宜,饭店茶楼可做精美冷盘。因中国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携爱妾碧桃路过都昌时,教授渔夫在鱼干中拌以谷酒,辣酱,并与渔夫同舱醉饮而得名。已有九百余年历史。
盐菜窖肉,以盐菜和农家土猪肉,是都昌的一道当地美食。盐菜窖肉,冬日餐桌上可以久放久吃,每次吃前锅内加少许油将菜爆热,越热菜越香,越吃越想吃。肉切片或炒或煮,肥肉透明,瘦肉金黄,肥而不腻。
米粑,又叫饺子粑、馅心粑,是九江都昌县特色小吃,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早餐主食,更是传统佳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
都昌的由来,在县志上已有“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的认定,但民间传说都昌的由来,却是大相径庭。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银鱼千刀羮是都昌县的一道传统名菜,银鱼是鄱阳湖“三鲜”中的首鲜,我们称之为面条鱼、面鱼或炮仗鱼,鄱阳湖银鱼富含钙质,高蛋白,低脂肪,没有大鱼刺,可以整体性食用,不用去除鳍和骨刺,虽然称鱼,但无鳞无刺,其骨柔软,食用时时候不用去除内脏,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小孩子食用。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和母亲一道到山上给财主放牛。从此以后,被吹了的松树就再也不长新枝了,只有它的仔被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
瑞昌竹编工艺历史久远,1988年,从瑞昌境内发掘的商周古铜矿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用来运送矿石的竹筐、竹篓、竹萝,距今2500多年的历史。瑞昌竹编工艺有近百个品种,日常生活用品有:米筛、簸箕、斗笠、丝萝、提篮、竹床、竹桌、竹椅、竹凳、凉席等。
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艺人汤大乐与其兄回归故里德安高塘乡汤家畈村,组织汤家戏班在家乡传授弹腔戏。因德安地处赣江波阳河的西河流域,故而外地戏班称汤家戏班为西河班。
瑞昌地盘舞,又名地盘锣、地盘戏,是民间玩锣接祖的一种习俗,源于瑞昌南义镇,后流传于瑞昌、德安、武宁三县(市)毗邻乡镇。是人们依托神祖保佑,祷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吉祥平安、家和生百福,成为能够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出活动。
瑞昌茶叶,作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之一,源自江西省瑞昌市,是中国传统名茶种植地之一。2023年,全市共种植茶叶3.85万亩,其中春茶可采摘面积2.5万亩,预计全市今年春茶干茶产量150吨,产值约1.2亿元。
都昌豆参,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都昌县制作特色食品“豆参”有数百年历史;口感酥脆,软而不腻,具有菜油香味。质地不易碎,比较轻。豆参名虽为参,但价格并不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食材。
义门陈寻根习俗发源于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聚居200余年,数千人同财共居,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讲文化、守规矩、克勤克俭、耕读持家,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传承“义门陈”寻根习俗,有利于弘扬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利于改善国民的精神面貌。
传说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在康郎山一仗失利后,坐着小船向鄱阳湖口的老爷庙方向隐退。陈友谅率领战船,随后紧追不放。在危难时刻,大头鼋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朱元璋平安地度过了一场大难。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了老爷庙,赐封“鼋将军”为“定江王”。
庐山市一字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一字龙制作流程为画图、选布、破竹、做好龙的支柱,转马棍,把绵纸搓成棉线,先扎龙头身成形,后用纸糊之,再做龙珠。该技艺主要靠师徒传授来延续。当前,以黄纪泽为代表性传承人。
吕公井酒坊地处桂林街道六合村,酒坊的酿酒工艺主要继承民国时期该地珍记酒坊的酿酒方法,酿出的糯米酒及一些杂粮酒在湘、鄂、赣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都昌黑豆豉,产自江西省都昌县,是当地的特色传统食材。据史料记载,都昌黑豆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和制作历史。都昌县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豆类作物的生长,因此都昌黑豆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从而成为了当地的特产。
都昌县椴木木耳是一种独特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生长在都昌县的椴木树上,因此得名。椴木木耳在当地被广泛采摘和食用,并且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备受青睐。
都昌县城西去5公里,有一巨石倚山临湖,形状如台,这就是都昌八景之一的“陶侯钓机”。陶侯是因陶侃后被封为长沙郡公侯,故人们称为陶侯。
相传罗隐一直游戏人间,典说不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
张家岭手工排粉,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这门手工艺加工一般父业子承,秘不外宣。都昌排粉久炒不碎、久煮不糊的特色,吃在嘴里,口感爽滑,柔韧筋道,深受都昌人民喜爱。在当地种种风俗中无粉不成宴的说法,在节庆的日子人们把它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
萝卜饼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该小吃以发面、酥面为皮,包入萝卜丝馅,煎制而成;成品大多数是江西九江当地人的特色早餐,就着清汤、水子冲蛋一并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湴塘晓钟”座落于城区金带河畔,义峰山脚下,它的传说源于东晋时期,“湴塘晓钟”奏出了美妙黎明,催人奋进、令人陶醉而流传千古。
在江西省都昌县的狮山乡,一道美食闻名遐迩——狮山红烧肉。做出来的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香甜松软,营养丰富,入口即化。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瑞昌秧号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其中一类。每逢插秧季节,“号头”领唱秧号,一唱众和,催工助兴,此起彼伏。
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
大孤山,六朝时称“独石”,又因其形如鞋,俗名“鞋山”。位于九江市湖口县以南的鄱阳湖中。
纸扎作品有戏曲人物、动物、花灯、毛龙灯、草把灯、灵房、器具等种类,并能扎出整台反映历史故事情节的戏曲场景,如:《薛仁贵破魔天岭》、《杨门女将》、《牛郎织女》等。
都昌紫皮大蒜是江西省都昌县古老有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现为江西的主要栽培品种。具有“种皮紫红、肉质洁白、香味久长、辛味浓郁、闻味强劲”等特性,率香味远超过其它品种,具有更强的抑菌、杀菌功效。
1995年,能行法师驻锡庐山,重建了荒废已久的万杉禅寺,重振庐山禅茶弘法祖风,种茶制茶、煮茶禅修,诚邀全国文化名家组建庐山庆云文化社,品茶兴文,施行教化,继承和光大了万杉禅茶会之风,与时俱进,富有创新内涵的万杉端午禅茶会,已连续举办多届,成为庐山文化特色品牌影响全国。
元朝末年,在鄱阳湖边的都昌县城外,住着一个举后生名叫张伍,生得壮壮实实,不仅有一把好气力,还练得一身武 艺。张伍是个孝子,每天天不亮就上南山去砍柴,换得油、米供养老母亲。
相传远古时,江西地方并无大湖,以至年年非旱即涝。后来有位勇士彭蠡,立志要开凿一座大湖造福于民。
藜蒿作为南方生长的一种草,多生长在水岸边、汀州里,或者积水的草地上,盛产在江西鄱阳湖畔。每年的三月份,正是藜蒿最佳采摘期。用藜蒿炒腊肉是每个江南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
劳作号子是德安县当地的民歌,以其朴实、激昂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激励人们热爱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黄花炆线鸡是都昌县的一道硬菜,只有在重要的节假日,或是接待重要嘉宾才会上这道菜。黄花炆线鸡选的鸡一般都是四、五斤重的红毛大线鸡,黄花都是自家园里摘来蒸熟后晒干的。
煎粑,是江西都昌的特色小吃。既可作为美味早点,又是慵懒午后的绝佳“下午茶”,最负盛名的当属西街煎粑。都昌西街煎粑的历史目前无从考证,历史不是很长,在上世纪90年代,都昌西街煎粑已经是全城皆知。
都昌——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因为在鄱阳湖边上,鱼类产品丰富, 鄱阳湖针宫鱼:体细长,呈圆柱形而稍侧扁。
瑞昌牛歌始于放牛娃在放牛时即兴说唱的歌,表现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富于想象力的生活情趣,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赣北瑞昌民歌调式特征。
都昌盐菜炖猪肠是一道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吃一口盐菜炖猪肠,猪肠有咬劲,又鲜,还冒油。吃一口咸菜,油滑,微脆,还特鲜。
鄱阳湖的东部,紧靠都昌县的周溪镇,有一个伸向湖中十来里长的湖嘴,叫做柴棚嘴。传说,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常常在这里观战。后人为了纪念他领兵打仗,驰骋鄱湖的战功,于洪武十一年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亭子,号称“御亭”。
都昌印子粑当地的民俗食品,一般在春节和花朝节制作。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马、牛、羊、鸡、龙、犬、鱼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制作出来的粑边缘有一圈花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堆成的粑山,晶莹透亮,造型美观,堪称优秀的民间艺术品。
在鄱阳湖的北湖区,有一形似三角称为“老爷庙”的水域,相传在元代时,这里有只巨鼋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为求平安,人们在湖旁,建了这座庙宇。然而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生命却不计其数,仅1985年考察期间就有20多条船只遇难,死伤40余人,因此人们把该处称为“魔三角”,有“东方百慕大”之称。
鄱阳湖上的都昌县城,靠南面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南山,山顶上有一块平坦的四方大石块,这就是人们称呼的“八仙石”。
都昌灯粑,始于都昌县原住民的元宵祈祷,世代相传,迄今有千年历史。其采用优质籼米炒至半熟后磨粉,然后根据各人喜好捏成各种家禽、家畜、鱼、蛙、瓜果、草食性野生动物,拿这些去祭祀。
相传苏东坡政治遭贬,携爱妾碧桃去天南。途中过都昌,碧桃患病,无奈滞留。一日,闻说南山古寺灵验,便匆匆带上香烛纸马,驾小舟过湖到南山。
瑞昌戏曲盔头制作主要流传于瑞昌黄金、桂林街道,盔头样式精美,纯手工制作,工序繁琐。戏曲盔头一般分巾帽和盔帽两类。
都昌县梅干菜是江西省都昌县的一种特色传统食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风味。梅干菜是一种经过晾晒或腌制而成的蔬菜制品,不仅在当地菜肴中被广泛应用,也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而受到全国各地食客的喜爱。
周溪镇古鄡阳遗址上,有一座秀丽小山,远看头大尾小,状如伏牛,名曰牛山。牛头向南,仰顾天穹,似乎守望着什么。牛体肥硕,牛尾蜿蜒,牛身呈随时奋蹄跃起之态。它身旁有一座矮柱似的小山墩,名为“栓牛桩”。牛山传说,玄虚神奇,活龙活现。
都昌冬笋炒腊肉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它融合了江西都昌的冬笋和腊肉,口感鲜嫩多汁,香气四溢,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