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酒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此酒以优质五谷为原料,取甘甜山泉作酿浆,酒香扑鼻、爽绵可口、醇厚宜人、馨香四溢,曾是闻名于天下的琼浆佳酿,为历代奉为贡酒,素有“江南琼浆”之说。
“金带河流”的民间传说,源于南宋时期,县城周围也就出现了一条金色的河,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弋其间,更是锦鳞一片后来,人们就称它为“金带河流”。
云香茶技艺起源于明代,当地又被称做茶里,因盛产云香茶而得名,历史悠久。德安云香茶制作流程有: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搓条、干燥等。
德安县车桥乡义门村有一座山,叫凤凰山,这里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白水乡有个九井王家,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九井王家十八冲,一井打水九井通。”这话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呢。
毛主席在德安县何家坂的故事,分别是《我是一个男子汉》、《一个难忘的生日》。
在德安县城的南端约半里许,有个蒙上了美丽而神奇色彩的水塘,这就是德安人民历代相传的蒲塘。奇迹出现了,只见逐渐弥合的地面波光鳞鳞,水波上长出一片菖蒲,丛丛蒲叶迎风摇曳,碧波涌起,构成一稀有的自然景观,“蒲塘落雁”由此而得名,北雁南飞,落到这里,热恋着这块蒲塘,大概也是因为“祭祖”的缘故吧。
在博河中游的大金山的东侧,有一个神密的石洞,关于它流传着一个悲壮而又动人的故事——现在,在犀牛洞前修了一座中型水库,叫“新田水库”。犀牛洞被淹没有水库中,从犀牛洞流出的清泉都积蓄在水库里。
这是一个在德安县山湾里一带广为流传的神奇故事。传说唐高宗时期,有个将军姓杜名奎,因他平素爱骑一匹白马,人送外号“白马将军”。杜奎不仅武艺超群,卫国御敌屡立战功,而且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因此深得皇上信任和黎明百姓的爱戴。
“义峰耸翠”座落在德安县城西的义峰山上,这里松柏掩映,绿草如茵,为天然翡翠屏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义峰山虽然没有仙迹,却有活生生的人世传说。
“钓台渔唱”座落在德安县城以南的“牛角湾”。它是一道状如“C”字的河湾,在河湾的内侧,有一条小溪连着池潭,潭深莫测,潭内多鱼。后来常有人来垂钓,常有渔歌唱晚,对答成趣,形成一处罕见的奇观。
陶渊明民间传说流传于德安县吴山乡一带。1600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诗祖陶渊明,63年后他又葬于石灰冲南村东北方的白鹤山中。有关渊明的家族起源、生活习性、生平轶事等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德安爱民花生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特产,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闻名。爱民独特的砂质土壤出产一种“三节米”花生,香脆渴口,极具营养,是有名的“花生之都”。
典食莲子酒以本地红莲为原材料,采用固态复糟发酵法,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掐头去尾等工序酿制,再分轮按级别存放。成品酒从生产到出库历经一年半时间。酒体饱满,酒香醇厚,口感绵柔,香气纯正,具有独特的莲子清香,有清心明目、养心安神之功效。
德安县板鸭,经精加工后制成扁平椭圆形而称板鸭。板鸭除食盐外,不含任何佐料和色素防腐剂,所以保证原汁原味。做成的板鸭外形美观,色、香、味、型俱佳。色泽白净,皮薄肉嫩,尾油丰满,骨脆酥香,咸淡适中、味香可口,诱人食欲。
小姐的丈夫在花娇后面听到小姐的话感到吃惊,他想,三天都不曾听你进一句话,今天,你见别人打死一只野鸡还吟诗作对,小姐丈夫开始后悔,但已晚了,转回去,又已到了小姐门口。焦急中他突想出一个主意,对岳父、岳母就说今天是回门。
德安潘公戏是公元968年的北宋乾德年间,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的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
辣椒酱来自海拔800米的德安县塘山乡。特有的环境与土壤,使种植出的辣椒,以鲜嫩肉厚,辣中带甜而闻名。用它下饭、拌面、佐餐、炒菜、炒饭或作为调料烹饪菜肴等都可以。作为下饭菜时,它可是从未令人失望。
“南庄耕叟”人文景点座落在德安县城南九仙岭脚下的桂林村,“晨辰理荒废,戴月荷锄归”独特的田野景观,被当地居民传之佳话。清代进士江南两道庐州知府赵文华,曾写了一首诗称赞:也曾建功立业,何须篆史留名。世外自有桃源乐,南庄耕叟怡情。
“阳居仙迹”景致座落在德安县城正南约七里处,人称“九仙岭”,也叫“阳居山”。据传,玉帝念何九兄弟情深,追封何九为“地仙”,镇守在九仙岭。
“乌石清泉”传说源于出县城北门沿博阳河而上约8华里,据说,可直达庐山乌龙潭,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爱情悲剧,给这眼泉水取名:乌石清泉。
位于德安县城东南岸的附城近内,有一座梧桐山,山上耸立着一座五嶙栉比的文华塔。相传这座具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宝塔,原不在梧桐山,它相继迁筑大西门、乌龟山两地之后,才乔迁梧桐山。追朔起它不长的历史,还有一点奇趣的故事。
德安县婚唱曲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使得曲子更加丰富多样。通过传承和创新,德安县婚唱曲子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它不仅是德安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增进感情、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鸿立生姜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南浔线中段的德安县。这是一种让食盐或食糖渗入生姜组织内,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保持和改善生姜食用品质的腌渍保藏技艺方法。
德安南河戏流传于德安县塘山乡一带。经几代德安民间艺人在黄梅采茶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和楚剧、弹腔的精华,又融合了本地土语小调而形成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为区别于黄梅采茶戏,德安民间艺人将其称为南河戏。
在德安县乌石门东侧的乌龟山上,传说葬有明朝一位副宰相。那陵墓两侧各排立着石人石马,中间是只大石龟,足有晒筐大。它们一个个气宇斩昂,神气活现,唯独那两位道人打扮的石人,有一位却是个无头的,倒叫人觉得有些蹊跷。传说,这还有一桩风流故事呢。
德安农事歌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一)、“薅麦歌”(二)等四首歌组成。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
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艺人汤大乐与其兄回归故里德安高塘乡汤家畈村,组织汤家戏班在家乡传授弹腔戏。因德安地处赣江波阳河的西河流域,故而外地戏班称汤家戏班为西河班。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和母亲一道到山上给财主放牛。从此以后,被吹了的松树就再也不长新枝了,只有它的仔被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
义门陈寻根习俗发源于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聚居200余年,数千人同财共居,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讲文化、守规矩、克勤克俭、耕读持家,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传承“义门陈”寻根习俗,有利于弘扬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利于改善国民的精神面貌。
“湴塘晓钟”座落于城区金带河畔,义峰山脚下,它的传说源于东晋时期,“湴塘晓钟”奏出了美妙黎明,催人奋进、令人陶醉而流传千古。
纸扎作品有戏曲人物、动物、花灯、毛龙灯、草把灯、灵房、器具等种类,并能扎出整台反映历史故事情节的戏曲场景,如:《薛仁贵破魔天岭》、《杨门女将》、《牛郎织女》等。
劳作号子是德安县当地的民歌,以其朴实、激昂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激励人们热爱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