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香椿是正宗紫芽香椿,已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神头镇驻地及其以北方圆7华里的槐里、南街、高庄、李家楼、王良家等村庄,犹以槐里村的香椿为佳,至今仍有几株百年香椿茁壮生长。其主要特征是:嫩芽紫红,粗壮肥嫩,香味浓郁,口感美妙,营养丰富。
葫芦造型美观,从明朝起就已出现葫芦工艺品,到清朝时出现的“刻制葫芦”和“范制压花葫芦”成为朝廷供品,随着时代进步,又出现烫画葫芦和雕刻葫芦,拼雕葫芦。任德斌是临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成立了葫芦雕刻工作室,代表性作品有《梅兰竹菊》《四大国粹》《福禄寿喜》等。
老城镇吕洼村是武城柳子戏的传承地,建有专业柳子戏剧团。吕洼柳子戏(又名 “吹腔”)起源于清朝中期,据今传入武城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在武城、夏津两县广为流传。
乐陵养蜂业历史悠久,乐陵枣花蜜久负盛名。乐陵枣花蜜的特点主要是:透明度高,浓度达44度,色泽鲜亮,含糖量高,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润肺、滑肠、解毒、止痛等功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滋补佳品。
德州菊花曾经为德州市(县级)市花。以盆栽为主,也叫春盆菊。每年秋冬之际,将菊花芽栽入盆中入室过冬。次年春季按每株一盆分栽。经过倒盆、打头等管理,至秋季开花。德州菊花品种多,色泽各异。
德州羊肠汤又名清血肠,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老德州的人们,俗称它为羊肠子。羊汤入口爽而不腻,异香诱人,无腥膻的气味。它的汤更是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清香味。老德州的人们差不多都爱吃羊肠汤。
德平米窝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载,德平细米窝头早在清朝,便以其色鲜味美、散爽不腻而誉满京津,曾为朝廷贡品。现仍保留着原有的特色,并经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于我区东部糜镇、宋家、滋镇、义渡、郑寨、神头等乡镇。蹦鼓舞起源于元朝,蹦鼓舞有史六百年来,经久不衰,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地组织起秧歌舞队,走街串村地表演,相沿成俗,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表演艺术。
德城旱船,顾名思义,即“旱地行船”。用竹竿扎成方形框架,长约200厘米,宽约100厘米,顶子及边沿用彩绸或花布扎起来,色彩艳丽,引人注目。下边沿挂着约80厘米高的白布围,白布围上画着翻涌的浪花和船体。
宁津斗蟋是蟋蟀王国难得之精品,更是斗蟋文化繁荣之源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斗蟋即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代表,既具备南方虫的个头与皮色,又具备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耐力与凶悍性格,后劲足,斗性顽强。
通德醋酿造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德号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传承至今已历百余年,是一家五代承一祖业的老字号。通德醋生产主要原料为优质红高粱、小麦、大麦、黑米、宁夏枸杞子、豌豆,辅料为谷壳、麸皮、糖、蜂蜜。风味醇厚,脂香浓郁,绵中带甜,酸而不刺喉,醋液棕红光亮,挂碗效果很好。
迷戏是临邑县临南镇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民国前为以“唱门”为主的民间小调,逐渐演化成“迷人小调”。后来临南镇周道口村的民间艺人将迷戏传承下来,改编演唱了《王小赶脚》《后娘打孩子》《黄爱玉上坟》等剧目,并自创《红娘》《大登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深受人们喜爱的曲目。
南屯戊子门武术始盛于清初,传承于今老城镇南屯村一带。戊子拳由于注重实际应用,以赢人为目的,因而又称黑拳,意思是手黑,专门研究打人招数,讲求出手必胜。戊子拳有三趟戊子拳、五趟单拳(衣衫母、水浒拳、金刚拳、翻拳、黑虎拳)。
“四根弦”是夏津县地方传统剧种之一,又叫四股弦,是漕运发达时期运河 文化与当地融合的典型剧种代表,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四根弦始于明末, 流行于清代。它是农民闲暇时的一种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多是“摆地摊”“座 板凳头”。
海岛金山寺的传说在庆云源远流长,传说故事非常优美,情节动人。原海岛金山寺位于庆云县汾水王村西一里许,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隋代即有此寺。相传唐僧成长出家于该寺。玄奘祖籍河南,出身官吏家庭,外族籍地长安。
王杲铺镇主要种植大棚黄瓜,2003年注册“杲牌”黄瓜商标,目前全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开展大棚黄瓜种植,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000多个,年产黄瓜1.3亿公斤,总产值达2.5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等地。
黄河涯蜜桃产于德城区黄河涯镇,迄今已有30年栽培历史。黄河涯镇位于黄河故道内,土质为沙壤或砂砾土,土质独特,排水条件良好。加之光照充足,多施用有机肥等因素,因而黄河涯蜜桃具有特别的品质,黄河涯蜜桃成熟期为4月至10月。
武城辣椒,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十大名椒之一。武城辣椒以皮薄、肉厚、色鲜、味香、辣度适中闻名。其营养物质丰富,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C、钙、磷、铁等,且品质优良。
乐陵金丝小枣始于春秋,兴于魏晋,盛于明清。乐陵金丝小枣品质优良,皮薄肉厚,核小色美,肉细汁多。晒干的金丝小枣掰开后,能看见果肉间有缕缕金丝,故名“金丝小枣”。乐陵小枣现有100多个品种,乐陵市被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金丝小枣原产地”。
国宝金丝贴是我区独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新型手工艺品,画面艺术风格独特,艺术形象鲜活自然,色、光、形特色鲜明,填补了国内艺术种类空白。它融诸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选真实织物搭配,采用特色装裱新工艺,纯手工制成。
鲁西黄牛以其体身躯大、遗传性能稳定、挽力强、耐粗饲、宜管理、皮肤干燥富有弹性、役肉兼用而著称。鲁西黄牛体躯高大,前躯发育好,肌肉发达,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适应性强,皮薄,产肉率较高,肉质鲜嫩,脂肪均匀地分布在肌肉纤维之间,形成明显的大理石花纹,有“五花三层肉”之美誉。
夏津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山东省夏津县特色传统名吃,原为雷集乡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其名为乾隆所赐。具有久煮不烂、晶莹透明,软、滑、韧兼备的特点。其外观薄如纸、色如玉、小如珠,爽滑韧嫩、随汤入喉、和胃养脾。
乐陵黄粉虫是乐陵市的特产之一,黄粉虫又叫面包虫,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其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被誉为昆虫中的“蛋白之王”。
平原县“鸣店”牌西红柿主要生产基地在前曹镇鸣鸡店、肖庄、金庄、董庄、崔庄、赵庄、刘庄等18个村,“鸣店”西红柿因口感好、品相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的固定客户达130余户,年销售西红柿500万公斤,交易额达2300万元。
平原县早春西瓜基地位于王打卦镇马颊河以西,三斗路以东,涵盖北侯村、潘邓村、王打卦村、铁匠村等20多个村庄,种植总面积1万余亩。该基地采用拱棚生产模式,实行反季节种植,早春西瓜主要品种有丰冠、华欣863、京欣1、京欣2等。主要销往京津冀、东北三省及江浙一带。
邢氏夕阳掌源自于河北省南宫市陶屯村。相传,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一名将领是一位夕阳掌大师,在山东省茌平县冯官屯之战失败后,侥幸逃生,隐姓埋名,流落到南宫市陶屯村,在附近私塾教学并为大户人家看家护院,从此,夕阳掌在陶屯村一带传播开来。
北宋时期,女真族依仗强大的兵力,不断南犯。宋王朝在道学思想的影响下,为维护腐败的统治政权,不断割地,向南退却到江淮一带,史称南宋。朱熹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者。他的目的就是为宋王朝向金屈膝投降制造理论根据。
沙河辛西瓜,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辛店镇北部地处黄河故道,属典型的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达0.8%以上。沙河辛西瓜个大皮薄,椭圆形,一般在8~11千克,瓜皮墨绿,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皮厚度≤1.0厘米,瓜肉大红沙瓤,甘甜多汁,籽小而少。
刘记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在传承古代制作又有了发展与创新,他们研制的灰白蟋蟀罐是又一制作高峰。在继承古人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大方、典雅,内涵深沉,体现了“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集实用、观赏、把玩于一身。
“牛斗虎”是一种模拟牛、虎习性动作和拳术牛虎拳发展演变而来的舞蹈,流传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肩扛、角顶,表演动作刚劲,粗犷剽悍。“虎”扑、跳、闪、窜、滚,轻盈矫健。“牛斗虎”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经典艺术。
老石羊汤由烹饪名师石秀峰于1980年创立,以祖传秘方为基础,发扬传统工艺,采用20多种中草药秘制而成。老石羊汤鲜香味美,绿色营养,是集健康与美味于一身的上等佳肴,深受广大食客喜爱。
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没到过武城,史上没有记载,从地名传说有四个村子,却流传着同一个故事,把刘秀来武城说的活灵活。当年刘秀打了败仗,曾落难武城,经过饮马庄、马粮庄(妈妈地)、见马庄、马言庄。
宁津小八极拳也叫四节八极拳。四节者:手、足、肘、膝。讲究四节并用八击连环。翻手、叠腕、寸艮、抖展、犁行、封进、低铲、后弹为本拳特点。1984年,经山东省武术科研部门考察认定,宁津小八极拳属于稀有优秀拳种,列为山东省重点挖掘整理项目,并录像存入中华武术文库。
宋楼火烧为夏津特色传统名吃,系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为原料制成。每个折六层,层层刷涂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香酥可口,每只重量仅七钱。故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开水冲泡滑腻可口,且易于消化。若切成细丝加精肉或鸡蛋焖烩,吃起来柔软松散,别具风味。
宁津县时集镇崔庄哈哈腔,是一种古老的稀有剧种。它在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流行最广。其唱腔粗犷豪放,音韵纯朴自如,真嗓唱假嗓拉腔,余音悠长,音色和谐悦耳,优美动听,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夏津玲珑菊花鸡是以山东省夏津县的散养柴鸡的基因突变个体为育种素材选育而成的,该鸡体型小(公鸡成年体重800g,母鸡成年体重600g),圆胸、胫短(毛腿.毛脚),毛色有红、白和黑三种,冠大鲜红,尾羽象盛开的菊花,极具观赏价值,因而取名为玲珑菊花鸡。
武城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舞为主,以唱为辅,集舞唱为一体。一般每年的活动均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以在当村自娱自乐为主。以后每年元宵节前后,周边各村均派德高望重三个人,前往大祁庄约请秧歌队去各自村庄表演,并逐渐在平原、武城两县流传开来。
夏津剪纸构图简捷,剪法粗犷,是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装饰品。民间擅长剪纸者多为家庭妇女。剪纸创作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由表现吉祥喜庆发展到展现生活,形式由花、鸟、虫、鱼发展到人物、山水景色、民间故事、戏文人物等,方法由剪裁发展为刀刻(故剪纸又称之为刻纸)。
“刘氏唢呐吹咔”创始于清朝末年,以家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四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刘氏唢呐吹咔”是在鲁西北民间运用较广泛的演出形式之一,常用于戏曲等。
每到农历三月三,本地及百里千里外的崇拜者自四面八方赶到东方朔祠(当地人俗称“朔庙”)、东方朔墓(当地人俗称“朔墓”),对其供奉跪拜,年复一年,延续不断。时间也由当初的一天延长为三月初三至初五共三天。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神头三月三庙会。自汉朝兴起。晋朝时盛级一时,且历经千余年延续不衰。
临邑县在古旧家具修复技艺逐渐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状态的情况下,古旧家具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孟祥春,2019年成立个人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古典家具修复技艺,进行研究和开发使这项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香菜在庆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栽培面积大,品种优良。据县志记载,庆云县自明、清两代就有香菜的栽培,因品质甚佳,被定为皇宫贡品。因此,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特产蔬菜之一。
虎头鞋是夏津县几乎每个小孩都要穿的手工制鞋,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到缝合鞋帮和鞋底,再加上鞋面的绣工,共有十几道工序。作为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传承人,张晓芸自幼就跟随奶奶学做虎头鞋,对于配色、针法等颇有研究。
德城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
清邢有林发现以井水浸泡驴肉,秘方制作,味道鲜嫩非常。后知县莫树椿将之进贡,道光帝御赐“邢家驴肉”。具有鲜美细嫩,不腻不柴,不散不黏,滋阴壮阳,补血润燥等特点。
管辂的著作现多已失传,但是关于神卜管辂的许多传说轶事在全国各地民间广为流传。具有代表性的有《赵颜求寿》《管辂射覆》《自算自命》《郭恩宴客》《喜鹊报讼》等。管辂的故事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即有典籍的记载,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当今易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武城千层豆腐属于地方特色豆腐品种,与一般豆腐不同之处在于装包压榨工序。武城千层豆腐质地细嫩,口感好。由于每层厚度仅为三四毫米,层薄有韧性,所以具有炒、炖不乱的特点。
尚派形意拳是武坛巨擘、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所创。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先生精通百家却专攻形意,深得形意真谛。
俗称吹鼓哒子或吹鼓手。如今民间办“红”、“白”事,仍沿用雇“吹”的,以示隆重,用以助兴。所用乐器有:鼓、板、唢呐、嗽叭、管子,所唱内容多为传统剧目片段和现代流行歌曲。
“仁里集豆腐皮”是当地特色产品之一,其历史渊源上可追溯至宋朝,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仁里集镇一带制作的豆腐皮工艺精细,产品薄如纸、质地细腻、韧而劲道、味醇鲜美。
乐陵黄夹镇是我国北方地赫赫有名的“中国面点师之乡”。黄夹馒头表皮光滑、外形美观、有弹性、内部气孔细小,而且麦香味特别足,吃起来爽口、有咬劲。
长官高记窝窝头创始于19世纪50年代,高广途15岁,经亲戚介绍到北京一王爷家帮厨学艺10余年,艺成后在宁津县长官镇南街开办饭馆维持生计,因其制作的小米窝头深得大众喜爱,供不应求。2009年,高国路将高记窝头从宁津县长官镇南街迁至乐陵西城区。
平原县菜盒子是当地的一道经典小吃,也几乎每家都会做的一道美食。特点:皮薄馅厚,鲜香可口。2006年7月荣获“山东名小吃”荣誉称号。
禹城油酥烧饼是以面粉、植物油、动物油、五香面、精盐、芝麻为主要原料,用特制的三合土泥糊制的炉子烤制而成的。其色香诱人、外酥里嫩,咬上一口,芝麻、酥沫会散落一片,五香气味四溢,使人回味无穷。具有焦酥、焦黄、五香味、芝麻香等色香形味俱全的特点。
东汉时期,王莽篡权。刘秀举兵反抗,无奈几场交战下来大败而归。话说刘秀落难夺路而逃,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实在是人困马饥,见一村庄,回头未见追兵,村头一小桥。后重招兵买马,整旗鼓底,收复政权。刘秀做了皇帝,便把这个村子命名为清起雾后叫成青积务,村东的小桥为卧龙桥。
奎台小米窝头窝头的起源无从考证,但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窝头色泽鲜黄、口味香甜,如今的奎台窝头,制作出十几种品系,代表作有虾酱窝头、园菜窝头等,被山东美食协会授以“山东名小吃”称号。
齐河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康熙十二年(1673年)《齐河县志》中有文字记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中期,齐河成为德州市玉米生产基地县。80年代后,随着种植技术的更新、推广,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幅提高。2013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11.7万亩,产品远销上海、江苏等10余省市。 齐河玉米产于齐河县的焦庙、马集、赵官、表白寺、祝阿、仁里集、潘店、胡官屯、宣章屯、华店、刘桥、安头、大黄、晏城等14个乡镇。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长环境,使出产的玉米色泽金黄,米质优异,营养丰富,含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软化血管的功能。据测定,每100克玉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23克、蛋白质4克、脂肪1.26克、纤维素2.9克。
采用祖传配料,陈年循环老汤,选用纯正当地农家饲养羔羊,阿訇亲宰,采用穆斯林民族制做工艺独特生产加工方法精制而成。产品特点:百年传承、形美色鲜、肉嫩可口、鲜奇滋补。
德州大驴是宋代时由西部地区传入,经过长期选育成为优畜良种。体躯一般为126-136厘米,最高155厘米。体质坚实,耐粗饲,易役使,适应性强。皮质柔韧厚实,可用于制革或作为名贵中药“阿胶”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