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店驴肉原产地是宁津保店镇,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驴肉成名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廷贡品,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李长荣、李长善、李长春三兄弟,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誉。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政权。王莽对西汉的皇族后裔刘秀进行追杀,刘秀吓得赶紧逃命,这一日来到今宁津县柴胡店镇青积雾村,在一片树林中靠在一棵枣树上累的睡着了,睡着睡着,忽然觉得有一东西在咬他,刘秀一看原来是一只蝼蛄...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成名于清道光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
大柳面是山东德州远近闻名的特色传统名吃,属于鲁菜系,是德州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大柳面柔软劲道、口感滑爽、美味可口,是一种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面制食品,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家园子醋,因发源于宁津县长官镇长王村(原名王家园子)而得名。它以小麦、小米、高粱和金丝小枣为原料,采用祖传数百年传统菌曲发酵工艺,醋液澄清,色泽自然,口感酸而不烈,滋味醇厚,回味绵长,在当地及国内外享有盛誉。
明代初期,燕王朱棣同侄儿朱允炆争夺皇位,行军至宁津一带,命部下就地征集兵丁,凡青壮男子一律入伍为勇,其他人等斩尽杀绝,以绝所征兵丁之后念。妇人回的家去把此事遍告邻里,保全了青龙镇全镇人的性命。为了纪念此事,从此青龙镇改名为大柳镇。
整理出了宁津各乡镇集会的日期以供大家参考,初一、初六:宁津、杜集、道口。初二、初七:大柳、刘营伍、相衙镇、孟集、常洼、张宅、西塘、后王、田庄。初三、初八:时集、长官、大曹、双碓、张学武。初四、初九:张大庄、保店、尤集、后魏。初五、初十:柴胡店、小店、虎皮张、张鳌。
宁津斗蟋是蟋蟀王国难得之精品,更是斗蟋文化繁荣之源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斗蟋即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代表,既具备南方虫的个头与皮色,又具备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耐力与凶悍性格,后劲足,斗性顽强。
刘记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在传承古代制作又有了发展与创新,他们研制的灰白蟋蟀罐是又一制作高峰。在继承古人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大方、典雅,内涵深沉,体现了“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集实用、观赏、把玩于一身。
宁津小八极拳也叫四节八极拳。四节者:手、足、肘、膝。讲究四节并用八击连环。翻手、叠腕、寸艮、抖展、犁行、封进、低铲、后弹为本拳特点。1984年,经山东省武术科研部门考察认定,宁津小八极拳属于稀有优秀拳种,列为山东省重点挖掘整理项目,并录像存入中华武术文库。
宁津县时集镇崔庄哈哈腔,是一种古老的稀有剧种。它在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流行最广。其唱腔粗犷豪放,音韵纯朴自如,真嗓唱假嗓拉腔,余音悠长,音色和谐悦耳,优美动听,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东汉时期,王莽篡权。刘秀举兵反抗,无奈几场交战下来大败而归。话说刘秀落难夺路而逃,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实在是人困马饥,见一村庄,回头未见追兵,村头一小桥。后重招兵买马,整旗鼓底,收复政权。刘秀做了皇帝,便把这个村子命名为清起雾后叫成青积务,村东的小桥为卧龙桥。
宁津县珍木艺木雕工作室的徐氏木雕作品风格既传承了师门的风格,也有自己一些雕刻技法的改良和思想的融入,使作品更有精神内涵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现代文明的传递。创作技法表现可分为,浮雕,透雕,阴雕,圆雕。
宁津杂技是流传于山东省宁津县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津杂技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宁津县弹鼓舞同其它民间舞蹈(如狮子舞、龙灯舞、跑竹马等)一样,均为当地民众正月十五闹元宵举办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之一。队员们舞动时都有比较严格的动作要领及节奏节拍。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并有锣鼓点、唢呐曲谱。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其笔法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
关于宁津城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半壁河山沦陷敌手,中原百姓饱尝了战乱之苦。当时临津(现宁津)一带在伪齐刘豫政权的统治之下,豺狼当道,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