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元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俗话:“元村御河一拐弯儿,顶住南乐半个天儿。”元村御河也叫卫河,通称大运河。这充分说明当年元村御河是多么的热闹,经济繁荣程度可想而知。元村卫河这么一个弯,就顶整个南乐县城的一半。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四,南乐仓颉庙会一直人气不断、高潮迭起。相传,正月二十四是造字圣人仓颉的生日,后人为了纪念仓颉,每年都会在春节后这个阶段进行祭拜。据统计,每年这段时间,到仓颉庙会祭拜、游玩的省内外群众每天可达到5万人。
林州烩菜是林州的传统名吃,以大肉、排骨等猪肉为主料,配以林州特有的皮渣、肉丸子、粉条、囟水豆腐、虎皮豆腐、白菜等时令蔬菜辅料炖烩而成。所制作出来的烩菜香飘十里,鲜美多汁,十分美味。
羊肉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河南安阳的传统面食,该菜品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类似宽面条,以味道鲜美,羊汤味浓郁,汤好面筋,经济实惠,营养丰富,享誉中原,遍及全国。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后店子庙会也是自三月十五日始、至三月二十一日止,会期有七天,十八日正会这一天,前来赶会的人群数量达到顶峰。周围三五十里的村庄小寨、商户店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着上新衣裳,成群结队前来赶会。周边十里、二十里的村庄,大多全部出动,庙会人员可达十万之众。
范县刘氏大包子创始于晚清,这种包子吃起来特别的香,还有着“天下第一包子”的美誉,这种包子好吃的秘籍就在于其特别的炸酱,其次才是标准的五花肉、粉条馅料,咬着吃软嫩滑爽,入口即化。
扁粉菜是河南省安阳市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豫菜系。是安阳居民最爱吃的饭菜之一。扁粉菜以红薯粉条做主料,配以青菜、豆腐、猪血等,在一口大铁锅中熬煮。吃扁粉菜的精髓在于辣椒油,辣椒要香而微辣。
九莲山西边有始建于唐代的白云寺,东边有道教圣地紫团巍老爷顶,四周散布着许多大小的庙宇,民间信仰之风十分浓郁。
而彰德府(今安阳市)人小时候的老味道,就是锦泰恒糕点制作的大蓼花、马蹄酥、核桃酥、蜜三刀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彰德锦泰恒糕点一直是安阳人民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重要伴手礼和招待亲朋贵宾的精美食品。
濮城羊头采用半年以上的小肥山羊为基料,以祖传配料老方,用15种中药材煨制而成。羊头具有独特风味,香气浓郁,肉烂脱骨,味道鲜美,咸淡适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是旅游、家庆、宴会之佳品。
武家烧鸡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源于宫廷药膳、由多种药料配制,具有舒肝健胃之功效。选用3-6个月龄小公鸡,鸡肉炸后放入锅中,文火煮4-6小时,鸡鲜味美、香馥可口、烂而不腻、补虚益气,被评为“河南老字号”。
三月三黄华庙会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九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举办,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历来 豫、冀、晋周边各县的游客都会来参加三月三黄华庙会。
林州茶店山楂是林州市的特产,也是河南省安阳市的地理标志产品。林州山楂有豫北红和林红两个品种,色泽深红,果圆,果点突出。它以鲜红的果实和酸甜的口感而闻名,且有豫北红和林红两个品种。
林州市东姚洪河一带素有种植优质谷子的悠久历史,曾在唐朝前期公元706年洪河小米就被列为贡品。东姚小米的颗粒饱满、均匀、色泽纯正,熬煮出来的小米粥鲜香可口、浓稠、口感细腻,老少皆宜。它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养胃、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胙城现为延津县的一个乡,原系胙城县。在民间传说中,有着一个关于这场风沙的故事。
濮城杂拌是范县特色小吃之一,以健康、营养荤素搭配合理,地方风味纯正为特点。濮城杂拌,看起来油润滑爽,吃起来软烂醇香,芳香扑鼻。
范县四平调是流行于河南濮阳地区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它由苏北花鼓戏演变而成。因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平板取之于花鼓的平调,兼有四省之意,故称四平调。其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婉转,优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偿。
说起元村刘家烧鸡,不能不说道口“义兴张”烧鸡。这里面有个刘印拜师求艺的传奇故事。无巧不成书,传给道口义兴张烧鸡绝技的姓刘,叫刘义,元村烧鸡创始人叫刘印,你说巧不巧,这不是一段有趣传奇佳话么。
台前县裴城寺村位于该县马楼镇南,背依临黄大堤,隔河与山东省梁山、郓城相望,乃千年古城。历史上是个老集镇,该地舞狮活动一直是人们健身、游艺娱乐、交流会友等的一项古老活动。
目连戏(南乐目连戏)是流行于河南省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其情节、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与唐代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南乐目连戏以民间杂耍为主,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深藏民间,保留有粗犷、原始面目。
道口烧鸡是河南省安阳市的特色传统名菜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鸡。该菜品由安阳市滑县道口镇“义兴张”世家烧鸡店所制,是我国著名的特产。 道口烧鸡与北京烤鸭齐名。
枣梆戏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最早源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上党梆子,18世纪末从山西上党传入当地,用当地语言演唱山西的曲调,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被当地人称之谓“zhao( )梆”意即为“本地的山西梆子”。谐音“早梆”,后来因其以枣木梆子击拍,最终定名为“枣梆”。
元村陈家豆腐干儿又称“三状元”豆腐干儿。它呈乳白色,咸淡适宜,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回味悠长。它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被誉为“素火腿”。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增智健脑的功效。
又名杨琴,豫东农村称“清音”,早期称“小曲子”,因过去以唱堂会为主,也称“客厅戏”。民国二十三年(1934)定名为“山东琴书”。主要流行于豫北濮阳、台前、南乐、范县、和豫东商丘、夏邑、亸、永城、民权、柘城一带及豫南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遍布河南全省。
南乐县西南20来里地,跟清丰县打界的地方,有俩村庄,一个叫青石磙,一个叫审什。因为啥取了这样古怪的村名?这里头有个故事。据说还是明朝天启皇帝的时候,中原一带遭了大旱,好几年收成都不好,老百姓受饥挨饿,为了谋生,都找生活门路。有的贩运食盐,有的弄些布匹卖,赚些钱来维持生活。
大弦戏,是河南省滑县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乐队分软场、硬场。
大罗戏,是南乐县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又名“罗戏”、“罗子戏”、“大笛子”、“大笛子罗罗”,南乐邑人多称“骡子头”。大罗戏相传是“大乐戏",罗是快乐的“乐”。据说是唐朝李世民带领军师魏征和官员去山东济南巡视,李世民听着乐曲,安全地渡过了黄河,并把渡河时表演的乐曲命名为“乐戏”,现称罗戏。
河南新乡的获嘉烧饼以经济实惠,口味好深受消费者喜欢。获嘉烧饼是在结合新乡的本土烧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而成,秘制配方发酵,涂上特制油酥,烤制后,色泽金黄,层次分明,油而不腻,香气四溢。
南乐灌肠以猪肠,猪血为主料,加葱、姜、花椒粉等佐料,灌制而成。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全县各地均有出售。吃法多种多样,旧日古庙会上常有简灶煎炸灌肠出售,老年人赶会多食之,以为口福。
茶店镇是闻名全国的菊花之乡,菊花种植历史悠久。近年,该镇以“打造菊花之乡、建设美丽茶店”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菊花富民产业,成效显著。 太行菊的花经水蒸、阴于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润喉的功效。
范县大米,米粒成椭圆型,半透明,手握米紧攥不粘手,香味清新,淡雅绵长。范县大米具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黄河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技术,采取优质品种单品种种植,提高大米质量,米质纯正,晶莹透明,洁白如玉,香软味甘,营养保健,适口性极佳,无污染。
罗卷戏又称大笛戏、大笛子罗罗、罗子戏,是传统戏曲的鼻祖和活化石,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是流行于豫北、鲁西交界地区的古老剧种。
据说滑县老爷庙北小寨村张广美以屠宰为业,加工牛肉,至清朝中期,该村村民户户宰牛煮肉,煮烧技术不断改进。老庙牛肉用15种作料和陈年老汤以木炭火煮制而成。具有配方考究、色鲜味美、营养丰实、风味独特等特点。
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北曲诸宫调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变文唱白相间的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一带流行的俗曲、小令,并承受弋阳、青阳、高腔等剧种的曲牌和声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拥有300余支曲牌,200余个剧目的弦索古老声腔剧种,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清光绪年间,创始人刘进仁在京城做木工,其间结识了江南雕刻工匠,向其学习了雕刻工艺,刘进仁结合自己的木工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技法。后经历代相传,形成了远近有名的刘家传统雕刻家具工艺产品。
长垣酎酒,是一种独立于红酒、药酒、白酒之外的酒种,即“酎酒”。是一种自一月至八月分三次追加原料,经反复酿造而成的优质酒,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酎酒就已经成了天子专享的御酒。被誉为最高档的醇酒。
黄河生态小龙虾是范县五大产业之一。主要特点为个体大、长,头胸甲、腹甲及鳌足、步足呈褐色,体表光洁,无附着物,腹部洁净,肠管清晰可见,蒸煮后甲壳呈鲜红色,营养丰富,吃起来味道鲜美。
落腔是一种河南安阳内黄县的传统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2011年05月,河南省内黄县申报的“落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血糕是河南省安阳市的特产,安阳血糕营养丰富,酥香适口,味道鲜美,经济实惠,风味独特,深受当群众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安阳血糕用荞麦面、猪血佐以其它配料蒸制成糕,凉后切成片,再过油炸制,趁热吃味道鲜美,佐以蒜汁,更加味美可口,被誉为安阳“三大宝”之一。
台前县裴城寺村大洪拳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习练之拳术,至建宋为君,又名君洪拳。2015年9月23日,台前县大洪拳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范县钟麻口手工空心挂面起源于1889年,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了。范县钟麻口 空心挂面传承4代人,从清末到民国再到现在,历经一百余年,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创新,十难可贵。
花鼓也叫花鼓灯。俗称打花鼓。因演唱时伴以腰鼓击节而得名。又因早期演唱曲目《郭丁香》而称花鼓丁香。有戏曲、说唱和歌舞三种形式,流行河南全省。受各地语言、音调的影响,形成了豫东花鼓、豫南花鼓、豫西花鼓、豫北花鼓等不同支派。
临淇小磨香油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临淇镇的特产。该镇以丰富的芝麻资源和良好的加工工艺而闻名。临淇小磨香油采用水代法加工制取,具有浓郁的独特香味,是一种优质的调味油。
林州特产中的东岗核桃是河南安阳林州东岗镇的特产。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山地气候条件使得东岗核桃的品质独特。东岗核桃经过加工后,口感酥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汤阴“送羊”的习俗,传承了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六月送羊始于春秋时期,姥姥给外孙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
八里营甜瓜果肉较厚,肉质脆、细、酥爽,含糖高。果型端正,着色均匀,无果面缺陷,汁多皮韧,耐运输存储。甜瓜味甘、性寒,果实内含大量的水分、碳水化合物及柠檬酸等物质。
南乐大众小吃。俗称肉饼。壮馍形如圆月,直径约30公分左右,皮分4层,面皮肉馅、馅以鲜羊肉为主,以葱、姜、菜蔬、香油等多种祖传佐料搅拌而成。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起源于起源于唐代的《莺莺传》,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将其改编成为《西厢记》被代代相传至今,其发生地在辉县市冀屯乡褚邱村。2007年2月,《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东庄羊头是内黄本地特色美食。一般选用不到1岁的内黄本地沙地土山羊,洗净后焯水,用花椒、茴香、白芷等14种配料加老汤炖煮1个小时即可出锅。东庄羊头香而不膻、瘦而不柴、软糯可口、别有风味,深受广大食客的青睐。
乐腔是古代豫北流传的说唱艺术。莲花落与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一个独特而稀有的剧种,土生土长的百姓戏。唱腔艺术朴实大方,其音乐唱腔为曲牌板腔综和体。至今仍有口授剧目百余本。
大平调、柳子戏班。清乾隆十年(1745)成立于清丰。创始人为清丰县大户洪从心。清道光年间,戏班传至洪秀为五世管主。此时,洪家大平调戏班已享誉四方,并成立罗戏班,两年后因内讧散班。
万古羊肉卤产自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万古镇万古集,属于当地特产或者特色食品。
临淇豆腐是林州的特产之一。临淇镇位于林州市,这里的豆腐制作工艺独特,选用当地优质黄豆和麦芽为原料,经过多次发酵和过滤,最终形成细腻的豆腐。临淇豆腐色泽金黄,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豆腐之王”。
南乐五腔调形成于清末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五腔调的伴奏乐器以四股弦剧种的乐器为主,另外还有三弦、京胡、竹笛、笙等,调门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板等。
河南南乐县的西街龙舞始自明代,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北方龙舞的一个缩影。其表演风格尽显梁山、燕赵遗风,出动时龙身灯火通明,目若巨电,摇头摆尾,吞云吐雾;表演动作有龙出海、挝勃、钻腰、钻尾、翻腾、盘龙等60多种套路。
伍仙镇属旧观城之罐底,有禹王治水锁蛟龙的传说和洪水漫淹方圆百里,淹塌周边村庄房屋,也淹不过二郎坟之说等等,这些传说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村内矗立在抗战烈士祠前的古槐老树,据历史考证到唐朝太宗年间。
马氏懒渣,纯手工制作,外观晶莹、白中透亮、油性十足,口感温润、有弹性,形状不规则,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宜沟镇刘氏手工空心挂面作为汤阴的一项土特产、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问世二百年来,以其工艺考究、细如银丝、丝丝空心等特点,被人们所青睐。制成后的空心挂面白如雪、细如丝、柔如筋、丝空心、味可口。
周氏糕点源于清朝年间,第一代传人是周保敬的14世高祖周绿林,主做炸果子和熬梨膏生意,在乾隆7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曾多次购买其产品,并向上推荐,向朝廷进贡此产品。当下,周氏糕点也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远近闻名的范县非遗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