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龙来源于古代民间求神析雨的民俗仪式。每逢天气大旱,民众用麦秆、稻草、树皮等材料扎成龙的模样,穿上用麦杆稻草、树皮做成的简单衣服遮体,舞龙焚香祈告苍天求降甘露,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麦秆龙的原形。
元村四街关因寨门界限明显,历史上南门外无关,所以有南蛮子到此一看说这是个“凤凰”村。老支书杨荣普回忆说:元村是个“凤凰村”,南街无关为凤头,北街为凤尾直达卫河渡口码头,东西两街关为凤翅,关住寨门就成一只凤凰。从风水学上讲,元村是个风水宝地。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在卫河南岸元村一带,民间有一个关于“镇河塔”的传说,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天夜里刮了一夜黑风,刮风期间,家家户户的骡马在圈里都站着不吃料,并且像病了一样,大汗淋漓,浑身湿哒哒的,天明之时,黑风不刮了...
安阳捋面是一种农家面食,流传于安阳县西部地区,相传于汉代,当时叫汤饼,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下锅,捋面是从汉代面食的基础上发展的衍生品。在安阳县西部地区,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农户家庭面食,它的特点是:农户自产自磨小麦面粉,做出捋面口感绵软,好消化,不涨胃。
齐街香椿是一种林州的特产,它的嫩芽、嫩枝和嫩叶都可以食用。齐街香椿具有香气四溢、味美适口的特点。它的嫩叶和嫩芽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齐街香椿成为了林州的一道特色食品,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喜爱。
内黄大锣戏是罗卷戏中单一锣戏的班社。据内黄县志记载,明代已有民间大锣戏班,由李官寨村的先民们传承延续至今。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锣戏属弦索腔剧种,艺术古老,风格独特,唱词为长短句,音乐为曲牌体。
清丰彩灯制作,起源于宋朝。清丰彩灯图案精美、生动形象,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近百米的五彩纸龙灯更是彩灯中的精品,工艺精妙绝伦。
烩菜,也称杂烩菜,大锅菜,是汤阴人最爱吃的菜品之一。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丝、白豆腐(油炸)、猪肉、皮渣、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
刘统勋一到元村桥,便径直去大王庙里,找河大王算帐。他首先吩咐左右,给河大王披锁戴枷,并且厉声说:“你让我三个月内打住口,我给你修庙唱戏,许你猪头大供,不然休怪我无情!“
灌肠,内黄本地特色小吃,创制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灌肠以猪血、猪肠、小麦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因其成品色泽里红外白,又被称为“血肠”,是人们喜爱的美食。灌肠口感光滑,软而不粘,香嫩不腻,搭配蒜汁,热吃为佳。
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决口,对于延津百姓而言,打堤修渠治理黄河成为第一大事,而太行堤“南挡洪水,北拦风沙”,被誉为“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
范县肉旋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手工切剁的上好精羊肉,制作的时候先将羊肉剁碎,再加入葱姜花椒粉等秘制调料和少许猪油,最后用柔韧的薄面皮包裹、拧压擀制成旋扁形肉饼,这样肉旋子就成型了。因其层次多如旋状,故名“肉旋子”。
铁花火龙又称铁火龙,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火龙是我国民间舞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与铁花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
延津县小潭乡有两个“吐村”,分别叫“东吐村”“西吐村”,这个“吐”因和“兔子”的“兔”有关,曾一度被写作“兔村”,后来人们嫌不文明不雅观,杜绝用“兔子”的“兔”,只准用口字旁“吐”,因为即使两个(“吐”和“兔”)字都能用,都有道理,按先后次序,也得先用口旁吐。原来,这里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九鼎酒制作工艺精湛,承古纳今,以优质大红高粱、一级白小麦为主料,高温润料、糊化,加入低温大曲,入缸发酵、蒸馏而得。简括之为“ 清蒸清渣,地窖发酵,清蒸二次清” 。
奡(ào)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西南,地处新乡延津原阳三县交界。这个村为什么叫奡村?奡又是什么意思?这里面大有一段来历。奡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的最西南部,当地流传着一个“沙地行舟”的传说。上古时候,奡村村西就是黄河。黄河缺乏管理,经常泛滥成灾。奡村一带村庄庄名的来历多与黄河有关。
寸跷秧歌在清丰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属传统的民间舞蹈。寸跷秧歌是演员踩的跷高数寸,演员多数是十五、十六岁的农村姑娘,由过去的人增加到十几人表演,群舞插花形式、队形变化多样,该舞扮相优美。
三角屯“乐腔”剧团成立后,对“乐腔”不断改进和创新,新编排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增强了“乐腔”的表现力,使“乐腔”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完善,成为河南地方戏中的奇葩。
汤阴樱桃西红柿是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特产。汤阴樱桃西红柿生产时机好、质量高,受到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客商的青睐。樱桃西红柿个体比较小,成熟的西红柿颜色纯正鲜红,看上去有点像樱桃,其品质好,肉厚汁多,味道甜,脆嫩可口,当做水果或者烹饪食用都很不错,美味营养。
粉浆饭是河南省安阳市的著名小吃,安阳做法:用绿豆制作粉皮粉条后的余汁,加小米、黄豆、花生米、白菜、猪油熬制,再加香油、香菜,食之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是安阳老城一带人们非常喜爱的传统饭食。粉浆饭是安阳老百姓的三大宝之一。
七保安村薛氏五香驴肉是清丰地方名吃,自明朝末创始以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流传至今。产品色鲜味美,肉烂筋面,香味浓郁,耐久存放,深受人们喜爱。
秦氏木雕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秦仁保的先祖秦兆林在乾隆年间曾在南方当木雕师傅,专门从事亭台楼阁的设计与雕刻。秦氏木雕的作品内容大致包括微缩景观、传统家具、园林建筑等;内涵丰富、雕工精细、技艺精湛、别具特色,木雕手法古拙不失精致,传统风韵中可见时代特色,对民间木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清丰架鼓,源于唐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属于祭祀性的传统舞蹈。是先辈们口传艺术,清丰县西刘庄村保留这种传统舞蹈形式,世代相传,声声不息。
段贾居香肠是濮阳市南乐县的传统名吃之一,历史悠久,在汉朝时就称之为乐府香肠,在明清时就为贡品,在中原有口皆碑,赞誉为“龙乡一绝,香肠长香,越嚼越香,常想尝尝”。
淇河缠丝鸭蛋与淇鲫鱼、无核枣并称为“淇河三珍”。缠丝鸭蛋鲜蛋煮食没腥味,口感很筋,像似瘦肉,味道鲜美。用盐腌制后,蛋清洁白,蛋黄鲜红艳丽,呈沙性,出油多,口感极佳。油炒后为深黄色,味鲜而香。还可制成茶蛋,虎皮蛋等。
东仓手工麦秸秆油烙馍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东仓村的一道历史悠久的美食,当地人烙的馍色泽金黄,热气腾腾。吃一口,外层焦酥、内里暄软,唇齿留香!这香味不只是馍的面香、油香,更是童年记忆里的“幸福香”。
鸽哨,是一种民间风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卫城赵氏鸽哨属传统民间技艺,纯手工制作。主要原料:葫芦、竹、苇、铝等。主要产品:葫芦、竹筒、金属筒三个系列二十多个品种。
牛屯大火烧,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安阳滑县道口烧鸡齐名。“面团半斤重,旋圈十八层;内填猪油馅,外涂豆油烘;炉内翻八遍,两油相交融;黄焦且酥脆,佳味馈亲朋。”
章柱烧鸡是内黄本地特色美食,以鸡肉为主料,按照传统做法制作。章柱烧鸡色味俱佳,造型独特,鲜香可口,香而不柴,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跑帷子起源于汤阴,始于我国春秋时期,是为纪念齐国国君桓公之妾卫女而衍生出的一种大型民间广场舞蹈,传承两千六百多年,流传在豫北地区,至今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50。
清丰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纸扎,也叫像生、扎纸活、扎彩等,是民间用于丧葬活动的纸质器物的统称,从事这项工作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其扎制技艺却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一门特殊行业。
清丰草辫生产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草辫之乡的美誉。草辫是清丰境内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还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代郓州寿张县古贤村(今台前县桥北张村人)的张公艺一直都是村里的治家之首。他采用“忍、孝”两种治理方式,由此成功实现了九世同居,和睦相处。在唐高宗的统治时期,张公艺因其在家庭生活方面的贡献而受到了高宗的关注。
元村杨记豆腐干,亦称元村豆腐干,其历史可追溯至1796年。杨记豆腐干第一代传承人杨氏是到元村镇定居的手工艺人,靠磨豆腐为生。杨老汉制作出的豆腐干口感劲道、口味鲜美、营养丰富、鲜香浓郁,又解决了豆腐不宜存放、携带的难题。
狮龙斗蛛舞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表演艺术,明朝初期,狮龙斗蛛舞传至清丰。在清丰发展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百泉药会》全称是百泉药材交流大会,2008年6月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百泉药会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并称全国三大药材交流大会,其历史悠久和规模之大,位居三大药材交流大会之首,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南乐县古寺廊胡萝卜个大二红色一般每个胡萝卜150—250克,最大可达到500克,萝卜顶小、水灵、皮薄、光滑。古寺廊胡萝卜除含有一般胡萝卜营养成分较高、营养价值比其他地区高一些。
板凳头,源于元、明时期,由弦索演变而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原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俗曲小调。板凳头多为一人打击多种乐器,演员坐在板凳头上进行演唱表演,剧目都是以反映民间笑话、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戏曲小段。
台前县化装坠子是戏曲剧种。即化装演唱的河南坠子,由说唱形式发展而成。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演唱河南坠子的演员们,将他们经常演唱的节目略加改动,化装登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于是便陆续组成职业剧团,并向河南梆子等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丰富原有唱腔。
鸡蛋布袋,内黄本地特色小吃,由馃子面、鸡蛋为主要食材炸制而成。外焦里嫩,颜色金黄,鲜香可口,营养丰富,趁热吃口感更佳,是内黄人早餐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古城灌汤包主要是猪精肉、山东大葱、芝麻香油、中药大料等为肉馅原料,以烫面为主,灌汤包特色顺嘴流油,油而不腻,口感劲道,味道鲜美。
铺牛肉是浚县特产,以后寺庄王记铺牛肉为上等。起源于清朝年间,为外地所罕见,王记牛肉浓香扑鼻,色泽红润,香、甜、咸、麻、烂,味道可口,久食宜脾胃、补肾亏,其特点是: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烂而不浓,醇香可口,营养丰富。
岳飞庙是大岳庄村唯一的历史性建筑,主要是纪念民主英雄岳飞。大岳村岳氏居民系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移居大岳庄村。相传,元朝末年,岳飞后裔为祭奠先人岳飞,在这里修建了最早的岳飞庙。
辉县市落腔是河南省稀有剧种,是民间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解放前也称“唠子腔”、“捞子腔”,主要流行豫北地区及与之毗邻的山西、河北山东交界地区,清光绪年间自河南内黄县传到辉县,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津红薯粉条以优质红薯粉芡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纯天然无公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极大地保留了红薯原有的功效,具有色泽自然、滑嫩入口、柔韧劲弹、筋斗耐煮的特性。
汤阴北艾是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特产,汤阴县艾草文化历史悠久。汤阴北艾植株较低,蘖多茎细。叶片宽大肉厚,叶片边缘呈锯齿状,气味清香悠长。加工后,出绒率高,绒线较长,质柔软,燃烧烟小、灰烬发白,较适合做麦粒灸。
曹马芝麻糖是河南安阳县崔家桥乡曹马村传统的名吃,当地芝麻糖闻名全国,其独特技艺已历五百余年。这种芝麻糖质地细腻,酥、薄、轻、空、无渣适口,不粘牙,不粘手。 已载入《河南省企业录》。
少林暗藏门——佛汉拳,早年传播不广,是流传于冀鲁豫一带的稀有拳种。佛汉拳内容丰富,极具特色。佛汉拳朴实无华,不尚花架,重养身,善技击。
浚县石子馍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特色小吃。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和肉丝,外焦里嫩。
五香豆沫是河南省安阳市的传统特色小吃,属于豫菜系;汤食熬制豆沫以小米为主料,与花椒、茴香一起用冷水泡发,加水调磨成糊状米汁。成品豆沫,糊色乳黄,红绿分明,各种调料咀嚼生香,略透麻辣。
李记五香猪蹄,主料选用清丰本地上品新鲜净猪蹄,配以十几种名贵佐料和多年循环老汤。熟烂脱骨、五香纯正、色泽鲜艳、香气诱人、口感上乘、冷热风味各异,常食之具有滋补、养颜等功效。
冬凌草盛产于淇县和市郊区西部沿淇河两岸的山区地带,又名冰凌草,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植物,被誉为王屋山的“仙草”。
秦氏绢艺是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可查。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的民间艺人已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清代已有史可查,多为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观赏的小技艺,与“蝉塑毛猴”属同类小工艺。
杨韩村唱秧歌,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叶赶集杨韩村唱秧歌源自唐代,盛于明清,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糅为一体的颇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
长垣大洪拳的传承以葛寨村为核心,辐射长垣周边村庄及十余个乡镇。长垣武校二十余年培养的数万学生,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及境外。大洪拳主要内容有徒手拳术,长短软硬器械,对练,内劲功法,六合花绞奇枪一百零八路等。
霜打馍是河南省长垣市的一种美味的传统甜食,属于豫菜。一根根馍条上犹如挂一层霜雪,故称“霜打馍”。它可是甜食中少见的风味奇品,色泽雪白,外酥里浓,香甜挂齿,雅俗共赏。
卫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历史上,卫河流不尽苦涩的浓浓乡愁,也镶嵌着难忘的红色记忆,卫河两岸的革命斗争故事非常丰富。1940年8月21日,冀鲁豫军区一分区政委闻允志为掩护徐向前渡河去延安,壮烈牺牲在卫河古渡元村镇的事迹,就一直沉淀在岁月的深处,为人们所鲜知。
卤猪蹄是内黄本地传统熟肉美食,以猪蹄为主料,按照传统做法制作。卤猪蹄营养丰富,含多种胶原蛋白,具有养颜、抗衰老的功效,成品红润油亮,软糯酥烂,肥而不腻,口感脆爽,深受大家的喜爱。
清丰,古称顿丘,春秋属魏,汉置顿丘郡,隋恢复顿丘县建制,唐大历七年因境内有隋孝子张清丰门阙,朝廷钦定为清丰县,沿袭至今,已有1200余年多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