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调腔盛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其吸收河北梆子、反调、二夹弦、京剧、秧歌等剧种所长,逐步形成五调腔。五调腔曲调质朴明快,唱腔悠扬,委婉流畅,高亢抒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为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群众所喜爱。
清丰县德信居卤制技艺,始于清末,以粉肚、香肠、肘花、罗汉肚为主要代表,被称为德信居卤制技艺“四大件”。系濮阳地方名吃,风味特别,细腻润泽,浓香适口、香而不腻、风味独特、老少皆宜,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井店烫面包是内黄本地特色小吃,以面粉、五花肉、粉条为主料,按照传统做法制作。井店烫面包皮薄馅大,味美鲜香,肉质可口,香而不腻,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麦秆画,属古老的传统工艺,其渊源可溯至隋朝。聂氏麦秆画利用本地的优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刮、粘、剪、刻、编等多种工序设计制作的人物、动物、花鸟等图形。
黄河古陶在全面继承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镂空等新技法,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灰、红、黑三色,运用高科技技术焙烧出了桔黄、石青、仿青铜、石碣等颜色。黄河古陶已经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文物家的肯定,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法国,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世界。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河北吴桥传入内黄并被完善。一支扁担、一只木箱、一个布棚、一名演员,即可表演一台戏。演唱时扁担一支,布棚一撑,即成戏台。
李氏书画装裱,系李家世代相传,源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时期形成了独有的装裱风格,有书画装裱修复作坊。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一,是台前县马楼镇传统庙会。这是当地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庙会活动,庙会现场人山人海、百货充盈,摆满各种商品的小摊绵延数里,热闹景观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前来。
张曹庙会源于明朝弘治年间,盛于清朝中后期,庙会绵延传承,至今还原生态地保留在民间。张曹庙会会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七至初九,二月初八为正会。张曹神像大棚名闻遐迩,堪称中华神源、古代水陆法会的活化石。
浚县“面人张”的面塑艺术自1889年代代相传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面人张”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传承,如今焕发了新的活力。
滑脊汤是河南省濮阳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豫菜系。该菜品以汤香味美为特点。刚出锅滑脊汤,看起来油润滑爽,吃起来软烂醇香,芳香扑鼻。
延津县柳编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柳编是一种利用柳条编织成各种器物和艺术品的传统手工艺。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延津县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和传承。
南乐莲藕具有白、脆、甜等特征,非常适合凉调食用,既可当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两相宜。
阁南村高跷队发展至今以有多年的历史,其表演特点为文、舞兼备,对高跷表演的服装、阵容、难度、道具等进行改进,提高表演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将高跷与民间杂技等娱乐项目融合,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从而增加表演内容的多样性,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鸡窝烧饼,内黄本地特色小吃,以小麦面粉、酥油、芝麻等为主要食材烤制而成。因烤制烧饼的烤炉模样酷似鸡窝,所以被称为“鸡窝烧饼”。烧饼外焦里嫩,颜色金黄,咸甜可口,趁热吃口感更佳。
井店镇马蹄烧饼因形状似马蹄而得名,是内黄本地特色名吃,以面粉、芝麻为主料,按照传统做法烤制。井店马蹄烧饼外酥里软,外甜内咸,具有焦香、清香、芝麻香的独特风味,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什锦老火锅,内黄本地特色美食。因食材一般为白菜、粉丝、豆腐、皮渣、鸡蛋、水汆丸、油炸丸、排骨、酥肉、红烧肉等十种食材,荤素搭配,使用老汤(高汤)作为汤底,故名“什锦老火锅”。火锅分为三层,文火煮沸后汤鲜味醇,有汤有菜,适合冬季聚餐食用。
汤阴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代初期,盛行于宋元明清及民国初年。相传,汤阴县东高韩村的韩姓人家,唐初时在京城经商,闻知太宗将尉迟恭、秦琼画像贴于寝宫门前以驱邪祟,国人皆以效仿。认为此乃商机,于是急忙赶回汤阴家中,亲刻木版印制花祃(音mà)投于市,使作坊日益强大,兴盛达数百年之久。
草辫是南乐密集型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明万历年间,人们就利用麦秆柔韧皮薄、色白质嫩的优点编织草龙,计有三、五、七、九、十一股之分。
据史料记载葫芦烙画,于东汉曾被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光绪年间,广为流传。该工艺材料直接采用天然葫芦。烙画:又名烫画,古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等,是我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韩村纺织成品需要诸多工序,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手工技艺逐渐消失,在韩村乡大韩村至今还保留着此种纺织工艺。
“刘氏剪纸”起源于晚清时期,兴盛于民国,历经岁月轮回,生生不息。它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图案有粗狂豪放,也有委婉细腻,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寓言性。
淇县铸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中国青铜器时代,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的瑰宝”。铸铁茶壶选用优质生铁和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贵重金属原料,具有硬中带柔之美,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保护价值。
李官寨花糕是内黄本地特色美食,以面粉、红枣为原料,按照传统做法手工制作,有单层和多层之分。李官寨花糕造型奇特,惟妙惟肖,既保留传统,又追求创新,座座花糕都是难得的艺术品。一般每年元宵节前制作,元宵节期间食用,味道甜美,老少皆宜。
内黄大枣,河南省内黄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内黄大枣果酸含量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倍,维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10倍,苹果的75倍,是名副其实的“百果之王”。因所产红枣味美量大,内黄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木版年画,起源于清代,是清丰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花。木版画最初是印制雕版神像,用于群众礼佛拜神活动,后来逐渐衍生为印制民间风俗年画、敬奉神像年画等。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初名“上乘寺”,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历五代宋元,至明宣德年间寺废重修,因大殿内供俸“如来”,更名为“大觉寺”。
延津县城北二十里,石婆固村东头,有一片沙丘,沙丘上有一棵双臂合抱不住的古酸枣树,据说,延津古时被称为酸枣县就是以此而得名。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石婆的老妇眼看黄河洪水铺天盖地袭向乡亲,舍身跳进滔滔的黄河决口之中,随即化为一块巨石,堵住了决口,使当地人民免受灾难。后人为纪念她,塑石婆雕像坐于石鼓之上,称“石婆固乡鼓”,后逐渐传为“石婆固”,石婆固由此得名。
梁庄壮馍是内黄县传统风味小吃,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具有外酥里嫩、皮薄馅大、香味浓厚等特点,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青睐。梁庄壮馍又被称为“状馍”,意为状元馍。相传古时梁庄有一书生上京赶考中了状元,在御宴上把自家制做的面饼呈上供皇帝食用,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
东齐香椿酱不仅口感独特,更是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香椿本身就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有着显著的作用。而经过烹饪后制成的香椿酱,不仅保留了香椿原有的营养成分,还融合了调料的营养,具有补血、滋阴等功效,是一道美味又营养的佳肴。
石门辣椒酱是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石门村一道传统美食,石门辣椒酱口味独特,集麻辣、鲜香于一身。辣椒本身带来的辣味和香气,配合上香辣的口感,给人一种刺激而又爽口的感觉。无论是拌饭、煮菜还是蘸食,石门辣椒酱都能为菜肴增添无限风味,让人欲罢不能。
获嘉大白菜,河南省获嘉县特产。获嘉县太山镇素有"蔬菜之乡"的美称,自宋朝年间就有"太山庙的黄瓜进过京"、"荤汤白菜"等美誉,常年白菜种植面积在10000亩左右。获嘉白菜营养丰富、口感甜脆的特点。获嘉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微量元素锌的含量也高于其他蔬菜。
“李氏根雕”分艺术根雕与实用根雕两大品种系列。根艺作品力求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每件根雕都具有清新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辉县剪纸作为农耕时期文化的产物,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贴剪纸,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和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吴起城,有吴起而命名吴起城,沙压吴起城,现在榆林乡龙王庙北1公里处,新长北线路北有个历史古迹“吴起城遗址”,相传是战国是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的屯兵处。据传说是被风沙所压了,所以就有了沙压吴起城的故事。
清丰高跷,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足踩上木跷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和三五人表演小场。
“开明大鼓”始称“铜器会”,通郭村《清莲寺碑》记载,“铜器会”始于东汉明帝时期,距今约两千余年,后几度兴衰。
三寸村民家家户户均以制作木杆衡器为生,所产衡器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更大批量则随着商品流通渠道销售北方各省区,遂使浚县木杆衡器名声大振,誉满华北。至于浚县木杆衡器起始何时,仍无确考,按《浚县志》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浚县角场营汤元亦称元宵,城南3公里素称"汤元之乡"的角场营生产的元宵为最佳,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该村元宵的特点是:个大均匀,皮薄馅多,色泽雪白,起绒头,汤清软糯,味道鲜美,吃到嘴里,松软细腻,香甜可口。
李金梅毛笔手工技艺源于清道光年间,是由安徽籍制笔工杨泰和先生将徽派毛笔制作工艺、选材方法、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传于封丘县李马台村秀才李挺宝,并由其后人代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李金梅毛笔做工考究,成品美观,现已形成礼品套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10大系列,120多个品种,毛笔行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封丘县是全国金银花的原产地,以直(直立生长)、大(植株高大)、高(药用成分高)、碧(成色碧嫩)的道地性著称,目前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12亿元。封丘金银花蕾粗长肥厚,色泽艳丽,药用效率和保健作用很高。
获嘉饸饹条口感强筋道,配料简单。一锅高汤,成年累月的熬在火上,每天不断的往里续水放肉丁加佐料,汤色亮黄,吃面的时候,加上青蒜苗段,外加牛肉或者驴肉丁秘制好的臊子,把它们一起浇在饸饹条上面,油汪汪的盖满一碗,蒜苗的清香和着肉香扑鼻而来,吃一口,面条筋道、汤厚味重。
高洞沟杏干是鹤壁市鹤山区的风味特产,高洞沟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鹤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高洞沟杏干的制作工艺源自古法,主要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让杏干在阳光下进行干燥,保留了杏子的原汁原味,口感独特。
延津县沙庄舞狮子,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集南北舞狮之特长,融武术与故事于一体,祈福与表演并行,独树一帜,极具地方特色。
香焦酥花生米是浚县六大名点之一,起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成熟于民国延续至今。花生米洁净匀称,色鲜味美,香焦酥脆,其销量为全县同行之冠,远销安阳、新乡、郑州、开封等地。
辉县香稻,是我国水稻名贵品种之一,属于粳亚种糯变种香稻。在豫北太行山一带,泉水灌溉稻区种植历史悠久。其米呈短椭圆型,色泽乳白,具有浓香味,质糯性。可用于作汤圆、八宝饭、米团和糕点等甜食。
封丘石榴,又称封裴石榴,因集中产于封丘到陈桥乡裴楼村一带而得名。其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曾作为贡品进献。其营养丰富,维生素C比苹果、梨高1~2倍。
宋朝时期,哈达官是清丰县新立街村群众为庆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自娱自乐的一种表演形式。
浚县道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区域:浚县浮丘山(碧霞宫)及周边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化;
浚县正月古庙会始于后赵时期大山大石佛雕凿落成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浚县正月古庙会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终,历时月余,规模宏大,事项众多,参会信众数百万之巨,士农工商结队到会,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的以信仰活动为中心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浚县善堂老秧歌属地秧歌(区别于高跷秧歌),是浚县社火表演的主要艺术品类,《浚县志》有起源已难确考“清中期已很盛行”等记载,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踢棒槌》起源于获嘉县西南部的东张巨村,流传于获嘉县境内。《踢棒槌》演出一般需要16人或20人,表演分脚踢和手舞两种方式,即用丝绸吊住特制棒槌“脚踢”与手执棒槌“舞花儿”,为走街表演节目,边行进边进行队形变化表演,一般很少在舞台上表演。
苏奇灯笼画是安阳市苏奇村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属于彩画灯笼。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小巧玲珑。
银胎景泰蓝,据考源自明朝属于古代宫廷艺术。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银胎掐丝珐琅”“金胎掐丝珐琅”。王氏银胎景玉器有宫廷制作和民间制作之分,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山楂金糕是辉县市一种风味食品,主料是山楂,配料是玉米淀粉、清水,调料为白糖、琼脂等,主要通过烘焙的方法制作而成。金糕始于清代,原叫山楂糕,慈禧太后赐名为金糕。
义兴蒋烧鸡是鹤壁浚县的一道传统名吃,至今已传200余载。义兴蒋烧鸡造型美观、皮色鲜艳、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熟烂离骨,具有滋补之功效。
延津火烧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一种地方小吃,延津火烧似烧饼而比烧饼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浑圆如饼、色如紫铜、中间鼓凸、层次分明,素以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食用方便而备受食客青睐。
素四方饺是长垣一道传统的美食,制作“素四方饺”系采用水粉条、面筋泡、韭头、水香菇、水木耳、炒鸡蛋花、海米、玉兰片、水腐竹、姜米等原料。不仅造型乖巧,而且爽口利齿,皮光滑筋软,馅儿荤素适口。一直是厨乡长垣久盛不衰的传统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