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的获嘉烧饼以经济实惠,口味好深受消费者喜欢。获嘉烧饼是在结合新乡的本土烧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而成,秘制配方发酵,涂上特制油酥,烤制后,色泽金黄,层次分明,油而不腻,香气四溢。
东仓手工麦秸秆油烙馍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东仓村的一道历史悠久的美食,当地人烙的馍色泽金黄,热气腾腾。吃一口,外层焦酥、内里暄软,唇齿留香!这香味不只是馍的面香、油香,更是童年记忆里的“幸福香”。
获嘉黑豆,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嘉黑豆籽粒大而圆有光泽,种皮黑色,子叶绿色,脐白色,被形象地概括为“籽粒油黑发亮,内仁碧绿、晶莹剔透”,并被誉为“黑王珍珠”。获嘉黑豆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故道家纺依托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织布文化为底蕴,古为今用,以传统的脚踏木板织布机为机械,以传统老粗布的独特风格、顺应绿色纺织的时尚潮流,采用天然棉、天然彩棉为原料,依靠民间五千年的穿梭艺术,以72道工序精织而成,故道家纺主要产品手工老粗布床上用品、四季毯、粗布凉席、衬衣、短袖、睡衣、家居休闲装等系列。
获嘉饸饹条口感强筋道,配料简单。一锅高汤,成年累月的熬在火上,每天不断的往里续水放肉丁加佐料,汤色亮黄,吃面的时候,加上青蒜苗段,外加牛肉或者驴肉丁秘制好的臊子,把它们一起浇在饸饹条上面,油汪汪的盖满一碗,蒜苗的清香和着肉香扑鼻而来,吃一口,面条筋道、汤厚味重。
获嘉大白菜,河南省获嘉县特产。获嘉县太山镇素有"蔬菜之乡"的美称,自宋朝年间就有"太山庙的黄瓜进过京"、"荤汤白菜"等美誉,常年白菜种植面积在10000亩左右。获嘉白菜营养丰富、口感甜脆的特点。获嘉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微量元素锌的含量也高于其他蔬菜。
《踢棒槌》起源于获嘉县西南部的东张巨村,流传于获嘉县境内。《踢棒槌》演出一般需要16人或20人,表演分脚踢和手舞两种方式,即用丝绸吊住特制棒槌“脚踢”与手执棒槌“舞花儿”,为走街表演节目,边行进边进行队形变化表演,一般很少在舞台上表演。
在同盟山武王庙拜殿前面,有一棵唐槐,树龄有1000多年了。主干已枯死,两个分枝枝繁叶茂。这株槐树传说很多,都和唐代时期有关系。
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的那次封神,主要是针对阵亡将士进行加封的。不过也有例外,也封了几个活着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散宜生封文曲星。
获嘉罗汉拳之特点双人互博,拳理易解,动不见形,出手无影,手不空回,明留破绽,暗中得实,借力发功,四两拨千斤,创敌与横、斜、侧、旋。罗汉拳以独特的风格和完善的体系闻名遐迩,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历经16代400余载。
获嘉县有着400多年的花木种植历史,素有“花木之乡”的美称。获嘉县花木种植产业规模达到4.2万亩,花木产业年产值7亿元,花木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
北方的年轻人在喝酒的时候有个习俗就是划拳,又叫猜枚。“一心静呀、俩个好呀、三星照呀、四季发呀、武魁首呀、六六顺呀……”。各地叫法不尽相同,但武魁首一词都是这样叫的。武与五谐音,武功最好的人叫武魁首,他就是太颠。
独腿高跷流传于河南获嘉县西南部一带,其起源于中和镇小营村。《独腿高跷》形成于明末清初。一般为10至15人为一队,一个扮演猴王,其余都扮演小猴。也有的打扮成“猴太太”、“猴先生”等,那就根据要加进其他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没有固定程式。每只小猴固定使用一只高跷腿,也叫“猴腿”。作为指挥,猴王一般不用“猴腿”,只在地面上行动。脸谱化装及服饰与《西游记》人物同。
马皮舞是一种全国罕见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且别开生面的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杜官滩村。以前称“耍马皮”,也有“神马皮”之称谓。现在称“马皮舞”者居多,又称“巨鞭马皮舞”、“金龙马皮舞”。反映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新乡市获嘉县樊庄村小杨庄,是曾经的年画之乡。张同瑞所制作的年画主要以神像年画和牌位年画(又称祖宗轴)为主,色调强烈鲜亮,十分具有中原木版年画的特色。
石佛芝麻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石佛芝麻糖口感酥脆、不粘牙以及无任何添加剂的优势,让群众对它情有独钟。尤其是罕见的灌芯儿技术,让石佛芝麻糖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封神榜下发时,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已经聚齐了来自各地的48000将士 。这样,就有了牧野大战结束以后,武王带领众诸侯回到同盟山进行封神这件事。
文庙内供奉文圣孔老夫子,大多数文庙内设置有学校、教育机构。关帝庙内供奉武圣关云长。文昌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建筑多二层以上,高出大多数建筑,意为多出人才,出人头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