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著名的优秀拳种,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佛山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流传,始于佛山武术名家区荣钜到广州拜杨澄甫及其子杨振铭为师学艺,后传回佛山,并得到广泛流传。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是生动丰富的原始艺术、 乡土艺术、风俗艺术。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 十四年(1449)定名为秋色。
鸭乸(nǎ)粽,是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的端午特色美食。在雷州“鸭乸”就是母鸭的意思,鸭乸粽里面并没有鸭子,是雷州人用娴熟的编织技巧,把粽子编织出的鸭子模样:鸭身、鸭尾、鸭脖、鸭头一应俱全,所以才被雷州当地人称作“鸭乸粽”。
缫丝技艺是将蚕茧剥茧抽丝的制丝工艺。自汉唐开始珠三角地区就是蚕丝之乡。其技艺流程也简化为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索理绪、缫丝、复摇、整理等八个工序。
相传乾隆年间,南海赤山村曾出现过大旱灾,后得法师指点全村需要在正月十五这天“跳火光”以保风调雨顺、生活安康,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火光”习俗。至今这一习俗已延续了三百多年历史。
罗村沙口笋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的一种特色农产品,朗沙南星是远近驰名的“沙口笋之乡”,沙口竹笋香滑可口,肉厚味鲜,没有苦涩味。
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祠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祭雷”仪式。雷州是世界上两大著名雷区之一,雷州先民自古敬雷、祭雷。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咏春拳是清代同治年间,由武术名家梁赞融合南传武术、结合地域特点形成的中国南派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
遂溪县百香果是当地著名的农产品之一,遂溪县百香果以其优质的品质、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食用功效而备受青睐。百香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矿物质(如磷、铁、钾、锌)以及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白眉拳是与洪拳、咏春拳等齐名的南派武功,起源于明朝末年,传说由四川峨眉山白眉道长所创。白眉拳特点是刚强凶猛,连贯性强,路线宽广。其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及千字箭拳。
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祖庙街道继“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南狮运动之乡”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通过寻根佛山初地,继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加深与海内外乡亲的血脉情谊,进一步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
徐闻县对虾以其肉质鲜嫩、口感爽滑、营养丰富而著称。这些对虾在养殖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养殖规范,不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保证了产品的绿色、健康和安全。此外,徐闻县对虾还因其体型饱满、色泽鲜艳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下六沙虫干是用新鲜沙虫晒成的沙虫干,味道香脆、便于保存,是煲汤熬粥的必备干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合水粉葛,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合水粉葛形如饱满橄榄,大小适中,表皮光滑,葛肉呈乳白色,纤维少,出粉率高。其口感清甜甘凉,天然无渣,深受消费者喜爱。
中秋夜烧番塔在松塘村流传已久,是松塘村的一件盛事。每年中秋夜,松塘村忠心坊一带户户灯火通明,村民在拜月后,来到已砌好的番塔附近,观赏“烧番塔”。
张槎是老佛山美食的发源地,张槎十大名点之一的豆沙角是手工磨制的,红豆沙馅的质感与如今大多数机磨豆沙有明显区别。
"人龙舞"俗称"送龙子"或"扛龙",是当地民间极具特色的闹元宵习俗。沈塘人龙舞约兴于明代1523年,距今近500年历史。缘因雷阳当地官宦绅商陈仕恺创办沈塘集圩,疏财济民、益民、便民之善举感动了沈塘民众,民众即兴向陈仕恺公祝福傩舞而形成,传闻受"人龙"恭贺者必增福荫,添丁旺财。
傩舞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民众学等众多科学,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由中原及闽南传入,在雷州城乡流传。
据传,东晋成帝时,葛洪云游至仙岗,寻得一佳泉(今仙岗村流水井),用其水在丹灶金峰岗顶炼丹,终于炼丹成功。1579年,明神宗朱翊钧为纪念葛洪,把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
遂溪田艾籺是广东湛江地区,尤其是遂溪县的一种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在遂溪县,年轻人吃的是味道,老一辈人吃的是情怀,大树菠萝的叶子包裹其身,有甜有咸,弹牙而不粘齿,一口咬下去口腔里充溢着椰丝、花生、芝麻与甘蔗的天然鲜味。
雷州烤生蚝是湛江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一带的特色美食,雷州烤生蚝选用的是来自北部湾海域的新鲜海蚝,这些海蚝肉质鲜嫩,汁水饱满,是制作烤生蚝的上佳原料。北部湾海域独特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使得这里的生蚝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烂镬(huò)炒粉,又叫吴川粉皮、烂锅炒粉,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的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
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佛山春节习俗,既沿袭中原风俗,又有独特的时尚。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地广人稠,五方杂处,习尚盖岐出矣。”
禅城礼饼是佛山市禅城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禅城礼饼的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的公兴隆饼家。
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属于岭南玉雕一派,与其它地方以工艺雕刻为主不同,主要以光身翡翠加工制作为主。主要有相料、问料、选题、设计、画活与制作等工序。
佛山木雕历史悠久,是广派木雕的代表之一,兴起于明代,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最为兴盛。佛山木雕包括实用装饰木雕和欣赏陈设品两大类。
九江煎堆是广东南海著名传统特色风味小吃,是由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炮谷,白芝麻,桔饼等原料制作的食品。因源于南海县九江镇而得名。具有色泽金黄,甘香松脆的特色 。
遂溪圣女果,尤其是来自遂溪县界炮镇的圣女果,以其优质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享有盛誉。遂溪圣女果皮薄肉脆汁甜味香,口感好、营养丰富。
均安鱼饼是广东顺德均安镇传统的地方名点,当地群众早就善于将鲮鱼起肉剁烂来做鱼青,或蒸或打边炉,味道鲜美。均安鱼饼色泽金黄,具有香、滑、爽、嫩、鲜的特色。其外层香脆,内层鲜嫩多汁,是下酒下饭之佳肴。食用后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留香。
梅菉的鱼丸选材优良,制作考究,口感嫩滑,无腥味,有筋道,老幼咸宜。梅菉鱼丸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鱼丸中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以及多种矿物质元素如钙、磷、镁等。
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南海县盐步河东、河西村共同出资打造了一条坤甸木为材料,长36.8米的龙船,后被称为盐步老龙。
南海的藤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有1000多年历史。藤编产品大体可分为家具、藤席、藤笪和藤织件四大类。
遂溪县金鲳鱼产业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水产支柱产业,金鲳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备受消费者喜爱。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盛行于明清两代。南海灰塑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由联表村民关庭光家族传承,至今已超过160年。
高明牛肉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道特色美食,高明的牛肉质量优良,肉质坚实而细腻,带有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这得益于高明地区优质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得产出的牛肉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张槎榄仁炒鱼环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传统佛山美食,深受食客喜爱。张槎榄仁炒鱼环源自佛山地区的传统名菜“金姐鱼环”。
北坡游鱼,又称鱼龙舞,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一项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良炒鲜奶是一道广东地区特色传统名菜,最早始于广东顺德县(顺德区)大良镇,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由鲜奶、鸡蛋清和淀粉等精致而成,口味独特。此菜因其口味清淡,奶香浓郁,一直深受食客青睐。
大江舞火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时,除大江村有中秋舞火龙的习俗外,附近的大沙、大富、村头、村尾等地也有同样的传统。
地分南北,狮亦分南北,这里的狮头是南派狮子,南狮亦分为佛桩狮和鹤桩狮,分别起源于佛山和鹤山,高明属佛山,自然是以佛桩狮为主,但是又与鹤山相邻,两种狮头扎作工艺在此相汇。
每年农历“冬至”日是南海大沥平地黄氏冬祭仪式拜祭日。冬祭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究。据《南海平地黄氏族谱》记载,平地黄氏每年举行春、秋、冬三祭。2005年,平地黄氏为纪念始祖德政公九百岁诞辰,复办冬祭。
嫁女烧芏习俗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在高明区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相信嫁女烧芏(芏,方言音同“肚”)能够驱邪避凶,保佑新娘和新郎幸福美满。这一习俗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烧番塔”活动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举办。丹灶仙岗村把“烧番塔”活动流传下来,作为中秋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传统民间文化风俗。
叠滘历代祖辈都在狭窄多弯的河涌上扒龙船,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在端午期间,叠滘会举行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
湛江炭烧生蚝是一道以生蚝为主要原料的菜品,肉质鲜嫩肥美,口感清甜。生蚝生长在湛江无污染无公害的原生态海域中,养殖出来的生蚝肉鲜嫩肥美,口感极佳,爽、滑、甜,脆而无渣,是生态海鲜产品中唯一无人工投料养殖的。炭烧蚝在广东兴起,接着浙江、武汉也跟着流行起来,湛江生蚝名气已风靡全国。
高明水菱角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特色小吃,水菱角因形似水生植物菱角而得名,但实际上是用粘米粉制作的一种粉制小吃。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人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该民俗活动在佛山流传300多年,原为民间普通习俗,后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石湾花盆制作技艺是石湾陶业一门历经明、清、民国,后受到战乱影响濒临失传的技艺。
“女仔屋”,顾名思义,就是女仔屋晚上睡觉的房屋。以前,女仔屋在高明农村颇为普及,基本上村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