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高明区东部、东北部水乡(荷城街道辖区内的荷城、三洲、西安、富湾)的乡村都将举行扒龙舟(又叫“扒龙船”)活动,且习俗来历已久。高明地区的扒龙舟活动在农历五月初一已经开始,至五月初五才结束。
合水西瓜肉质甜美,籽小或无籽,瓜形饱满圆润,外观诱人。其口感清脆爽口,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高明水菱角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特色小吃,水菱角因形似水生植物菱角而得名,但实际上是用粘米粉制作的一种粉制小吃。
鹰爪拳,又称鹰爪翻子拳、鹰手拳,是岳氏散手、鹰爪功法和翻子拳有机融合发展成以“鹰爪”手型为显著特点的传统北派拳种。目前鹰爪拳主要分布于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其中禅城区是传承历史最为悠久、传承人群最为集中的地方。
侠家拳在广东是一种较有名气的拳术,流行于佛山、广州、香港、澳门和南洋一带,内容包括拳术和器械两部分。相传侠家拳是在清朝时,由广东十虎之首王隐林所创并把它发扬光大。
白眉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派系中的一个分支,最早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佛山白眉拳以刚强凶猛,灵活迅速,连贯性强为特点。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人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该民俗活动在佛山流传300多年,原为民间普通习俗,后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
南庄大包,包大、皮白、馅多,味鲜,不腻。南庄大包以粉芯粉、山泉水、肥瘦均匀的叉烧等上等原料,经过制馅、和面、压面、包制、醒发和水蒸等步骤制成,面柔色白、松软多汁、香甜不腻,富含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丰富,不仅是南庄人的早餐,也是广东人餐桌上的常用主食。
以松糕为基础重新创新发掘的汾宁白糖棉花糕,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佛山广记”,如今是汾宁美食家的招牌之一。白糖棉花糕个正如其名,肉身纯白无瑕,口感松软绵糯。
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神诞日”,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
七星螳螂拳风格刚柔相济,长短相兼,轻而不浮,稳而不滞,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乱,脆而不短。
龙形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之一,龙形拳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以意导形、攻守合一、沉踭落膊、气沉丹田、三尖相对、三力相通的传统南派拳术。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凶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内劲。
佛山木雕历史悠久,是广派木雕的代表之一,兴起于明代,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最为兴盛。佛山木雕包括实用装饰木雕和欣赏陈设品两大类。
由于历史变迁,“六音”已不多见,《花鼓调》蕴含的民俗学、社会学、音乐学价值,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成为“六音”的话化石。
满洲窗是属于传统技艺制作的岭南建筑艺术元素。满洲窗作为岭南建筑的一个独特的元素,以中国传统窗式结构为基础,部分吸收了满族民居窗式的特点,其木制窗棂从工艺到样式均保留浓厚的中式韵味。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著名的优秀拳种,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佛山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流传,始于佛山武术名家区荣钜到广州拜杨澄甫及其子杨振铭为师学艺,后传回佛山,并得到广泛流传。
佛山是明清时期中国南部的冶铁业中心,在中国古代冶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由于冶炼业发达,一些十番用的打击乐器,如金钹、大钹、高边锣、文锣等铜制击乐皆能制造,从而为十番在佛山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石湾陶,景德瓷”,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
三水沙琪玛,作为佛山三水地区的特色美食,承载着当地人的甜蜜记忆与情怀。沙琪玛凭借其酥松绵软、甜而不腻的口感,成为点心界的“八大金刚”之一。
地分南北,狮亦分南北,这里的狮头是南派狮子,南狮亦分为佛桩狮和鹤桩狮,分别起源于佛山和鹤山,高明属佛山,自然是以佛桩狮为主,但是又与鹤山相邻,两种狮头扎作工艺在此相汇。
咏春拳是清代同治年间,由武术名家梁赞融合南传武术、结合地域特点形成的中国南派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
佛山南家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株奇葩,清代中期传入广东,第四代传人梁细苏将南家拳拳械技法和跌打医术传播到广东各地,尤以十形拳、花拳闻名。历经百余年的传承,其门人以禅城、顺德为主要中心,分布广州、中山、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
广东粤剧头饰属于传统技艺制作的艺术品。粤剧头饰为纯手工制作,通常制作一个粤剧头饰要用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十几甚至几十种原材料。
多年以来,在南庄上元村,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辟邪、求安康。
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民间称为灯色。据清初康熙《南海县志》载:“上元作灯市,剪彩为花.张灯五夜。”佛山灯笼行名称为“通明行”。
“女仔屋”,顾名思义,就是女仔屋晚上睡觉的房屋。以前,女仔屋在高明农村颇为普及,基本上村村都有。
佛山古镇,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清代以来,民间在元宵、中秋就有猜灯谜的历史传统。
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祖庙街道继“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南狮运动之乡”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通过寻根佛山初地,继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加深与海内外乡亲的血脉情谊,进一步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
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于广东粤语地区的民间乐种,传播海内外,曾被誉为国乐,并与粤剧、粤曲合称岭南音乐文化三大奇葩。
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佛山春节习俗,既沿袭中原风俗,又有独特的时尚。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地广人稠,五方杂处,习尚盖岐出矣。”
禾秆盖珍珠,又名“禾草扎猪肉”,是广东佛山的一种特色粤菜,具体归属于疍家菜系,并以其独特的“浸”技艺而闻名。禾秆盖珍珠的口感独特,肥肉香而不腻,入口即化。
高明濑粉节是广泛流传于高明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习俗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大年三十日,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
高明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版村木偶剧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曾在高明盛极一时。高明区更合镇版村是高明木偶剧发源地。
高明牛肉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道特色美食,高明的牛肉质量优良,肉质坚实而细腻,带有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这得益于高明地区优质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得产出的牛肉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全称华岳心意六合八法三盘十二势,又称水拳,简称六合八法拳,它是一个体系完备的内家拳种。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全佑。1928年吴式太极拳传入佛山,是最早传入佛山的太极拳流派。目前吴式太极拳在佛山传承已近百年历史,繁衍至今业已成为佛山市全民健身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之一。
在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佛山,自古商贾不绝,手工业发达,制鼓历史已越百年。佛山传统鼓的各种优点,使得龙狮、龙舟、粤剧以及需要用到鼓的各行各业都首选佛山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山的龙狮文化、龙船文化、粤剧文化向全国及世界华人社区的发展。
三水猪肚包鸡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猪肚包鸡,又称“猪肚煲鸡”或“凤凰投胎”,是客家人酒席必备的餐前用汤,也是三水地区近年来尤其流行的美食。
罗格孔家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部,村民属孔子之后岭南派一支,由于孔家村村民是孔子后裔,在每年春季、秋季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会举行祭祀孔子治动。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是生动丰富的原始艺术、 乡土艺术、风俗艺术。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 十四年(1449)定名为秋色。
白坭鸡煲蟹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白坭鸡煲蟹的主要食材包括白坭本土的走地鸡和西江毛蟹。走地鸡是当地农民散养的土鸡,肉质滑嫩爽口,富含营养。而西江毛蟹则是当地河流中的特产,膏满黄肥,肉质新鲜香甜。
明清时期,佛山铸造业享誉全国,产品遍及海内外,有“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称。铁线、铁锅、铁镬、铁钉、铁链、铁砧、铁针、农具、军器和钟鼎等产品以其质量上乘而畅销全国各地,其中,铁锅铸造跻身国内首位。
嫁女烧芏习俗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在高明区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相信嫁女烧芏(芏,方言音同“肚”)能够驱邪避凶,保佑新娘和新郎幸福美满。这一习俗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湾花盆制作技艺是石湾陶业一门历经明、清、民国,后受到战乱影响濒临失传的技艺。
大江舞火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时,除大江村有中秋舞火龙的习俗外,附近的大沙、大富、村头、村尾等地也有同样的传统。
三水臭屁醋食俗是佛山市三水区的一种饮食文化,三水臭屁醋的酿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33年前,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最早在《齐民要术》成书前已有记载。
芦苞腊味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的一种特色美食,芦苞“腊味四宝”——腊肉、腊肠、腊鸭、鱼干,手工制作的腊肠,色泽好、口感佳,不甜不咸,无论是用来煮煲仔饭还是炒菜都风味独特,老少皆宜。
平洲福肉饼是广东省佛山市著名的特色小吃,被誉为“佛山三大饼”之一,粤语中“福肉”与“福禄”音近似,因此平洲福肉饼寓意着富贵吉祥,是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