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黑鹅,又名三洲乌鬃鹅,是佛山高明的特有品种,属中小型鹅种,全身除胸腹外均黑,骨细肉嫩,体肥,皮滑,味道鲜美,与狮头鹅、马岗鹅并称广东省三大名优鹅种。
侠家拳在广东是一种较有名气的拳术,流行于佛山、广州、香港、澳门和南洋一带,内容包括拳术和器械两部分。相传侠家拳是在清朝时,由广东十虎之首王隐林所创并把它发扬光大。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舞狮文化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而传入岭南地区。
凤巢三丝是广东顺德传统的地方名菜,由鸡蛋、鸡丝等食材制成,属于粤菜系。凤巢三丝以其鲜香味美、肉质爽嫩、色泽和谐以及造型美观而著称。
九江醉翁鸡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一道特色美食,醉翁鸡的制作方法源自南海区侨乡九江,骨里透香、香浓可口、味美异常。因其“似醉还醒”而美名为“醉翁鸡”。
白眉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派系中的一个分支,最早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佛山白眉拳以刚强凶猛,灵活迅速,连贯性强为特点。
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民间称为灯色。据清初康熙《南海县志》载:“上元作灯市,剪彩为花.张灯五夜。”佛山灯笼行名称为“通明行”。
佛山的竹笋代表非佛山张槎“沙口笋”莫属。外表金黄、内里白如玉的沙口笋以口感清甜、味鲜无渣美名在外。
说起广府点心,没有人不知道鸡仔饼,相信很多老广的童年都会弥漫过它独特的“饼香’。经古法制作的鸡仔饼外脆内软,入口酥化并丝毫不觉油腻,味道咸甜并举,互为结合渗透,并且蒜香、南乳香十足,吃下一口便已齿颊留香。
九江赛龙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传统体育,九江扒龙舟在清代就开始盛行,龙舟遍布九江多个村落。《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九江龙舟盛会常在端午节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10月进行。九江传统龙舟活动,从形式上大致分为三类:游龙、赛龙和彩龙(又叫艳龙)。
合水西瓜肉质甜美,籽小或无籽,瓜形饱满圆润,外观诱人。其口感清脆爽口,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三江汇流,农业发达,水产与农副产品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佛山人还创造了丰富的、富于认识、教育和实践作用的民间谚语,其中以农谚最为丰富,更具地方特色。这些农谚包括农事节气、耕作技法、农业管理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近千条。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精炼、准确且朗朗上口。
柱侯鸡是佛山传统的名肴,已有300多年历史。为清代佛山三品楼餐厅厨师梁柱侯所创制。柱侯鸡以其滑嫩鲜香、味美肉嫩、软硬适中的口感而著称。油润光亮的柱侯酱包裹着热腾腾的鸡肉,使得鸡肉鲜甜的滋味溢满口腔。
“南海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民初期间,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庚长,后来一路流传、辐射至整个珠三角。在传统的舞狮表演中,“大头佛”常配合醒狮表演,增添诙谐情趣。在南海九江,“大头佛”是单独表演项目,有固定的套路,自成一家。
高明吊烧鸡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明区的一道特色美食,属于粤菜系,其蒜香浓郁,皮脆肉滑,口感鲜美,吊烧鸡口感皮脆肉滑,蒜香浓郁。
顶骨大鳝又名“褪骨大鳝”,以烹制时将鳝鱼的脊骨去除而得名,特点是纯肉无骨、原汁原味、软香浓、味鲜可口、造型别致。
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由于冶炼业发达,一些十番用的打击乐器,如金钹、大钹、高边锣、文锣等铜制击乐皆能制造,从而为十番在佛山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石湾鱼腐是广东佛山市石湾的地方传统名菜,石湾历史上是一个鱼米之乡的小集镇,传统鱼类食谱名目繁多,鱼腐便是其中的一种。鱼腐作为石湾的特色美食,在岭南各地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洪拳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界公认为南拳之精华。南海历代有铁桥三(梁坤)、黄飞鸿、林世荣、颜殿雄等对洪拳历史影响深远的武术名人。
叠滘历代祖辈都在狭窄多弯的河涌上扒龙船,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在端午期间,叠滘会举行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叠滘河涌纵横交错,浅窄且多弯,故名弯道赛龙船。
南海丹灶是有名的霸王花之乡,丹灶霸王花更被评为“南海十大名食材”。霸王花,又叫剑花,茎深绿色、肉质,因为花朵特别大,非常有霸气,故称霸王花。
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神诞日”,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
官窑马蹄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官窑镇(现属狮山镇)的特产,官窑马蹄以果大、皮薄、个头大而著称,其黑色表皮里包裹着晶莹透白的果肉,多汁、清甜、爽脆,且肉质洁白、无渣。
明清时期,佛山铸造业享誉全国,产品遍及海内外,有“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称。铁线、铁锅、铁镬、铁钉、铁链、铁砧、铁针、农具、军器和钟鼎等产品以其质量上乘而畅销全国各地,其中,铁锅铸造跻身国内首位。
洪拳又称“洪家拳”,南庄的洪拳已有过百年历史,宣统年后洪拳开始传入南庄,是禅城区最活跃的洪拳脉络之一,南庄人历来崇文尚武,既涌现了大批文人墨客,也是习武、舞狮荟萃之地,南庄洪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人文底蕴中传播、发展起来的。
三水南山五彩陶釉是佛山市、三水区两级非遗文化项目,由杨英才经过潜心研究多年而创造出的技艺。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全佑。1928年吴式太极拳传入佛山,是最早传入佛山的太极拳流派。目前吴式太极拳在佛山传承已近百年历史,繁衍至今业已成为佛山市全民健身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之一。
水菱角是岭南的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用陈米磨浆,用筷子濑成一个菱角的模样,拌上炒香的姜丝、大头冲菜和肉丝作汤,即成为美味小食。
八音锣鼓柜是八音锣鼓的一种表演形式,明末清初由西秦戏清唱班演化而来,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粤语地区,三水地区也深受其影响。它融合了吹打乐、唱八音以及锣鼓柜演奏等多种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高明绿香茶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特色茶叶,高明种茶制茶业有四百年历史。高明绿香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外形条索匀整、色泽金黄青绿;内质香高纯正,汤色清澈绿亮;滋味浓醇爽口,回味甘甜。
禅城月饼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一种传统美食,禅城月饼的制作历史悠久,是广式月饼的一个重要代表。广式月饼的特点是重油、皮薄、馅多,柔软可口、造型美观、图案精致、不易破碎、包装讲究以及携带方便。
白坭鸡煲蟹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白坭鸡煲蟹的主要食材包括白坭本土的走地鸡和西江毛蟹。走地鸡是当地农民散养的土鸡,肉质滑嫩爽口,富含营养。而西江毛蟹则是当地河流中的特产,膏满黄肥,肉质新鲜香甜。
均安蒸猪是广东省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粤菜系。均安蒸猪吃起来肥而不腻,干爽清香。均安蒸猪的口感滑爽,肉质鲜嫩,香气四溢。猪肉在蒸制过程中保留了其原汁原味,同时调料的加入又为其增添了丰富的风味。在食用时,可以搭配蒜泥、姜丝、辣椒等调料来增加口感和风味。
鹰爪拳,又称鹰爪翻子拳、鹰手拳,是岳氏散手、鹰爪功法和翻子拳有机融合发展成以“鹰爪”手型为显著特点的传统北派拳种。目前鹰爪拳主要分布于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其中禅城区是传承历史最为悠久、传承人群最为集中的地方。
饼模,俗称饼印,是制作月饼和家庭印饼的工具。佛山饼印工艺由金鱼塘陈氏创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佛山海天酱料集中在佛山市禅城区海天文沙厂区、高明厂区以及南海大榄厂区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各民族、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的地方,并已进入欧美、加拿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乐堂十番属素十番,曲牌有4种:慢板、中板、快板、扬鞭驶马。乐器有:沙鼓、大鼓各一个,高边大锣、翘心锣、苏锣各一面,大锣、二锣各两面,大钹、中钹各两对,飞钹四对。
佛山祖庙庙会活动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是融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宗教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
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
炒水鱼丝是广东顺德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粤菜系,具有鲜香甘爽、清甜肉滑的特点。
每年端午节,高明区东部、东北部水乡(荷城街道辖区内的荷城、三洲、西安、富湾)的乡村都将举行扒龙舟(又叫“扒龙船”)活动,且习俗来历已久。高明地区的扒龙舟活动在农历五月初一已经开始,至五月初五才结束。
龙形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之一,龙形拳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以意导形、攻守合一、沉踭落膊、气沉丹田、三尖相对、三力相通的传统南派拳术。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凶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内劲。
大良膏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的一道小吃。主要材料为面粉、花生油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色泽金黄,状若牛鼻,外层光滑松脆,内层呈蜂窝状,酥脆味香甜。
旺阁酱油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一种特色调味品,以其特殊的酿造技艺和纯正的口感而闻名。旺阁酱油以其独特的酿造技艺和纯正的口感而著称。它色泽红亮,香气浓郁,味道鲜美,且不含任何人造色素和添加剂,是真正的纯天然调味品。
农历新年大年初四至元宵节期间,不少新添男丁的高明人家都流行着“挂花灯”的传统习俗,也会在村中大开筵席,邀请亲朋好友“吃灯酒”,共同分享添丁的喜悦。
广东粤剧头饰属于传统技艺制作的艺术品。粤剧头饰为纯手工制作,通常制作一个粤剧头饰要用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十几甚至几十种原材料。
禅城区的蔡李佛拳是佛山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蔡李佛拳术及其器械套路的发展来源于实践,在冷兵器时代,是两军对阵的主要手段。蔡李佛拳腰灵膊活飞砣劲,偏身出手快如风,腾挪闪避进退稳,横标直插腰腿功。
三水龙舟制作是指以木材为原料、运用力学等多种原理、经多项工艺流程制作水上载人活动用具的传统技艺。
清代中叶,咏春拳传入佛山,20世纪40年代,在罗村人叶问的带动下,学习咏春拳在罗村蔚然成风。
满洲窗是属于传统技艺制作的岭南建筑艺术元素。满洲窗作为岭南建筑的一个独特的元素,以中国传统窗式结构为基础,部分吸收了满族民居窗式的特点,其木制窗棂从工艺到样式均保留浓厚的中式韵味。
七星螳螂拳风格刚柔相济,长短相兼,轻而不浮,稳而不滞,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乱,脆而不短。
多年以来,在南庄上元村,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辟邪、求安康。
九江鱼花生产习俗是佛山南海九江乡民在鱼花捕捞季节,据气象预测鱼花流经时间,在河段设立鱼花埠,捞取鱼花后进行分类、培育管理,以及交易和运输的民间生产模式。
高明濑粉节是广泛流传于高明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习俗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大年三十日,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
在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佛山,自古商贾不绝,手工业发达,制鼓历史已越百年。佛山传统鼓的各种优点,使得龙狮、龙舟、粤剧以及需要用到鼓的各行各业都首选佛山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山的龙狮文化、龙船文化、粤剧文化向全国及世界华人社区的发展。
鱼腐是广东顺德地方传统名食之一,属于粤菜系。素以乐从镇制作技艺最为精湛,故称“乐从鱼腐”。它以色泽金黄,味道鲜美,幼滑甘香,诱人食欲而享有盛誉。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属内家拳,相传是北宋道家学者陈抟所创。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拳法以心意为先导,内养心性、外修形体,主要作用为自卫养生,其拳理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涵盖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樵大饼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传统小吃之一,西樵大饼是佛山乃至广东家喻户晓的传统非遗美食,作为“广东四大名饼”之一,其制作工艺有500多年历史,因其用西樵山清泉制成此饼,所以被称为西樵大饼。西樵大饼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可与鸡蛋糕比美。
盐步秋茄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镇(现属大沥镇)的一种特色传统名菜,也属于粤菜系中的一道佳肴。盐步秋茄的烹饪方式多样,蒸、煮、焖、焗、炸、炒样样皆可,一茄就能成宴。常见的菜品有豉油皇秋茄、酥炸秋茄、水煮牛肉秋茄、秋茄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