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扎猪蹄又叫佛山扎蹄,是广东省佛山地区传统名菜。用芥辣和酱油、葱、蒜蓉等做调料后,夹一片入口,轻轻咬下去,感觉猪皮爽嫩,嚼起来有一些弹性,而里面的肉松脆,满口生香。酝扎猪蹄流传一百多年,当中以老字号得心斋制作为佳品。
官窑生菜会,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广东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官窑生菜会会期自农历正月廿三至正月廿七日,共五天。
九江醉翁鸡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一道特色美食,醉翁鸡的制作方法源自南海区侨乡九江,骨里透香、香浓可口、味美异常。因其“似醉还醒”而美名为“醉翁鸡”。
满洲窗是属于传统技艺制作的岭南建筑艺术元素。满洲窗作为岭南建筑的一个独特的元素,以中国传统窗式结构为基础,部分吸收了满族民居窗式的特点,其木制窗棂从工艺到样式均保留浓厚的中式韵味。
“石湾陶,景德瓷”,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
高明濑粉源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一碗上好的濑粉,面条长,入口软、韧、爽、滑。配上用猪肝、瘦肉、骨头等慢火细熬的清汤,洒上一把花生米,少许蒜蓉、葱姜花,色香味俱全,吃下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神诞日”,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
禅城蛋散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禅城蛋散的特点在于其口感酥脆、香甜可口,入口即化。其色泽金黄剔透,外形美观,是节日庆典和家庭聚会中的必备美食。
公兴隆礼饼是广东地区,特别是佛山市禅城区的一种传统美食,也被俗称为“嫁女饼”或“绫酥”。
大良野鸡卷色泽金黄,甘脆酥化,焦香味美,肥而不腻,口感丰富。它既可作为一道精致的菜肴,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点心,深受食客喜爱。
顶骨大鳝又名“褪骨大鳝”,以烹制时将鳝鱼的脊骨去除而得名,特点是纯肉无骨、原汁原味、软香浓、味鲜可口、造型别致。
高明濑粉节是广泛流传于高明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习俗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大年三十日,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
每年端午节,高明区东部、东北部水乡(荷城街道辖区内的荷城、三洲、西安、富湾)的乡村都将举行扒龙舟(又叫“扒龙船”)活动,且习俗来历已久。高明地区的扒龙舟活动在农历五月初一已经开始,至五月初五才结束。
多年以来,在南庄上元村,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辟邪、求安康。
佛山禅城的鲜虾云吞面是一道备受欢迎的地方特色美食,鲜虾云吞主要原料为上肉,鲜虾肉、冬菇粒、香料、味料,拌匀包好,云吞味鲜有汁,香味浓郁。上汤用猪骨、地鱼及有关原料,按传统方法老火熬制,汤味香浓。
粤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谈到粤菜发展史,清末翰林江孔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江太史家宴是粤菜发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宴席品牌。
以松糕为基础重新创新发掘的汾宁白糖棉花糕,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佛山广记”,如今是汾宁美食家的招牌之一。白糖棉花糕个正如其名,肉身纯白无瑕,口感松软绵糯。
三水龙舟制作是指以木材为原料、运用力学等多种原理、经多项工艺流程制作水上载人活动用具的传统技艺。
缫丝技艺是将蚕茧剥茧抽丝的制丝工艺。自汉唐开始珠三角地区就是蚕丝之乡。其技艺流程也简化为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索理绪、缫丝、复摇、整理等八个工序。
《岗雕乐》,又名《岗雕上岭》,是高明更合镇村民自发创作的一首乐曲,现流传民间已有40多年,是高明境内较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之一。
西樵大饼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传统小吃之一,西樵大饼是佛山乃至广东家喻户晓的传统非遗美食,作为“广东四大名饼”之一,其制作工艺有500多年历史,因其用西樵山清泉制成此饼,所以被称为西樵大饼。西樵大饼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可与鸡蛋糕比美。
狮山官窑芋头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地区的一种名优农产品,正宗官窑芋头个大、形美、皮薄、肉质疏松,品尝起来粉糯清香,口感极佳!
禅城烧鹅作为广东佛山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禅城烧鹅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自南北朝时期烤鹅的记载开始,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展。烤制好的烧鹅外皮酥脆金黄,内里肉质鲜嫩多汁,口感丰富而层次分明。
张槎是老佛山美食的发源地,张槎十大名点之一的豆沙角是手工磨制的,红豆沙馅的质感与如今大多数机磨豆沙有明显区别。
相传乾隆年间,南海赤山村曾出现过大旱灾,后得法师指点全村需要在正月十五这天“跳火光”以保风调雨顺、生活安康,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火光”习俗。至今这一习俗已延续了三百多年历史。
三水玉雕,亦称“三水工”,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精湛工艺技巧的玉雕艺术形式,三水玉雕起源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由三水旅港侨胞钱贵根先生始创。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著名的优秀拳种,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佛山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流传,始于佛山武术名家区荣钜到广州拜杨澄甫及其子杨振铭为师学艺,后传回佛山,并得到广泛流传。
炒水鱼丝是广东顺德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粤菜系,具有鲜香甘爽、清甜肉滑的特点。
南海古法濑尿烧鹅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一道特色美食,肉厚而不柴、汁多甘香,皮酥而不腻、可口脆香。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是生动丰富的原始艺术、 乡土艺术、风俗艺术。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 十四年(1449)定名为秋色。
南庄大包,包大、皮白、馅多,味鲜,不腻。南庄大包以粉芯粉、山泉水、肥瘦均匀的叉烧等上等原料,经过制馅、和面、压面、包制、醒发和水蒸等步骤制成,面柔色白、松软多汁、香甜不腻,富含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丰富,不仅是南庄人的早餐,也是广东人餐桌上的常用主食。
合水粉葛,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合水粉葛形如饱满橄榄,大小适中,表皮光滑,葛肉呈乳白色,纤维少,出粉率高。其口感清甜甘凉,天然无渣,深受消费者喜爱。
咏春拳是清代同治年间,由武术名家梁赞融合南传武术、结合地域特点形成的中国南派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
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祖庙街道继“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南狮运动之乡”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通过寻根佛山初地,继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加深与海内外乡亲的血脉情谊,进一步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全称华岳心意六合八法三盘十二势,又称水拳,简称六合八法拳,它是一个体系完备的内家拳种。
佛山是明清时期中国南部的冶铁业中心,在中国古代冶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罗村沙口笋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的一种特色农产品,朗沙南星是远近驰名的“沙口笋之乡”,沙口竹笋香滑可口,肉厚味鲜,没有苦涩味。
据传,东晋成帝时,葛洪云游至仙岗,寻得一佳泉(今仙岗村流水井),用其水在丹灶金峰岗顶炼丹,终于炼丹成功。1579年,明神宗朱翊钧为纪念葛洪,把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
白眉拳是与洪拳、咏春拳等齐名的南派武功,起源于明朝末年,传说由四川峨眉山白眉道长所创。白眉拳特点是刚强凶猛,连贯性强,路线宽广。其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及千字箭拳。
九江煎堆是广东南海著名传统特色风味小吃,是由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炮谷,白芝麻,桔饼等原料制作的食品。因源于南海县九江镇而得名。具有色泽金黄,甘香松脆的特色 。
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属于岭南玉雕一派,与其它地方以工艺雕刻为主不同,主要以光身翡翠加工制作为主。主要有相料、问料、选题、设计、画活与制作等工序。
农历新年大年初四至元宵节期间,不少新添男丁的高明人家都流行着“挂花灯”的传统习俗,也会在村中大开筵席,邀请亲朋好友“吃灯酒”,共同分享添丁的喜悦。
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佛山春节习俗,既沿袭中原风俗,又有独特的时尚。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地广人稠,五方杂处,习尚盖岐出矣。”
禅城礼饼是佛山市禅城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禅城礼饼的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的公兴隆饼家。
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明焖假狗,又称“焖狗仔鸭”,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道传统特色菜肴。高明传统特色菜,越煮越有味。
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南海县盐步河东、河西村共同出资打造了一条坤甸木为材料,长36.8米的龙船,后被称为盐步老龙。
中秋夜烧番塔在松塘村流传已久,是松塘村的一件盛事。每年中秋夜,松塘村忠心坊一带户户灯火通明,村民在拜月后,来到已砌好的番塔附近,观赏“烧番塔”。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盛行于明清两代。南海灰塑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由联表村民关庭光家族传承,至今已超过160年。
南海的藤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有1000多年历史。藤编产品大体可分为家具、藤席、藤笪和藤织件四大类。
均安鱼饼是广东顺德均安镇传统的地方名点,当地群众早就善于将鲮鱼起肉剁烂来做鱼青,或蒸或打边炉,味道鲜美。均安鱼饼色泽金黄,具有香、滑、爽、嫩、鲜的特色。其外层香脆,内层鲜嫩多汁,是下酒下饭之佳肴。食用后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留香。
大良炒鲜奶是一道广东地区特色传统名菜,最早始于广东顺德县(顺德区)大良镇,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由鲜奶、鸡蛋清和淀粉等精致而成,口味独特。此菜因其口味清淡,奶香浓郁,一直深受食客青睐。
高明牛肉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道特色美食,高明的牛肉质量优良,肉质坚实而细腻,带有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这得益于高明地区优质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得产出的牛肉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每年农历“冬至”日是南海大沥平地黄氏冬祭仪式拜祭日。冬祭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究。据《南海平地黄氏族谱》记载,平地黄氏每年举行春、秋、冬三祭。2005年,平地黄氏为纪念始祖德政公九百岁诞辰,复办冬祭。
罗格孔家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部,村民属孔子之后岭南派一支,由于孔家村村民是孔子后裔,在每年春季、秋季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会举行祭祀孔子治动。
佛山木雕历史悠久,是广派木雕的代表之一,兴起于明代,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最为兴盛。佛山木雕包括实用装饰木雕和欣赏陈设品两大类。
张槎榄仁炒鱼环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传统佛山美食,深受食客喜爱。张槎榄仁炒鱼环源自佛山地区的传统名菜“金姐鱼环”。
相传“烧番塔”活动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举办。丹灶仙岗村把“烧番塔”活动流传下来,作为中秋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传统民间文化风俗。
大江舞火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时,除大江村有中秋舞火龙的习俗外,附近的大沙、大富、村头、村尾等地也有同样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