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又称洪家拳,是中国南派武术中的精华,流传区域甚广。小榄洪拳的套路内容多,手法丰富,腿法较少,讲究桥马。动作简朴,讲求实用,以气催力,发声助威,具有鲜明的外家功夫风格。经常练习可强身健体,强壮筋骨,磨练意志、陶冶性情。
小榄赛龙艇,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传统体育,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榄镇内各村均有举行赛龙艇,其中尤以环乡大涌“水色匝”沿岸的“民田"地区村社较为活跃,如东区、竹源、西区、北区等,农闲时常在“水色匝”上举行中小型赛事。
六坊云龙舞,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等村落的一种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二十左右,六坊村就会举行“游神”活动,村里近二百名青壮年男性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于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持幡旗、灯笼者开路,由舞龙珠者引领,在持云彩、鲤鱼等道具的舞者护持下,从村中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连续巡游,巡游活动要持续三晚。
中山名小吃中,海洲赫赫有名的"海洲鱼饼"也是其中之一,海洲鱼饼外脆内嫩,吃起来爽口弹牙,鱼味十足。
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蹈动作。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角镇三人根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传统运动,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角镇三人根艇赛是当地百姓结合自身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以自己擅长的划艇技能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活动,由筹备、贴红、报名、训练、抽签、放龙、开赛、转栋、冲刺、夺标、领奖、收龙、吃龙舟饭等多个环节组成,每年都在三角镇的光明村、蟠龙村、东南村等村落举行。
石岐赛龙舟,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传统运动,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岐赛龙舟历史源远流长,保持着“龙舟出水”的习俗,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般在农历四月下旬到五月初进行。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从明末清初诞生以来,一直流传至21世纪初,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一带。起湾金龙扎作流程包括画草图、备料、浸泡、开簇、裁簸、晾干、选择吉日进行制作。
中山罗氏沼虾,又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主要产自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罗氏沼虾的肉质细嫩、鲜美,口感极佳。无论是清蒸、红烧、油炸还是煮汤,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美味。
茂生围香蕉是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著名特产水果,茂生围香蕉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口感而著称。其蕉身特别肥大,皮包青黄而带小黑点(俗称“梅花点”熟香蕉),蕉肉特别丰厚嫩白,入口鲜美香甜。
崖口云吞是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一道特色传统美食,崖口云吞以皮薄肉少著称,个头虽小,但在汤水中清透分明,内里馅料隐约可见,更显小巧玲珑。
醉龙,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醉龙是古代广东中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原为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后发展成道具舞蹈,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的巡游活动中表演。
沙栏鸡又名三角鸡,也称石岐鸡。主产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为广东省优质地方鸡种之一,因其做成的白切鸡皮薄、肉嫩、油少、色靓而闻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销往港澳地区。
阜沙单人农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的传统运动,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阜沙镇单人农艇赛由验艇、放龙、比赛、夺标、领奖、吃龙舟饭、收龙等多个环节组成。每次比赛都有数十只艇参加。
南头五人飞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的传统体育,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头五人飞艇赛包括了由起龙、放龙、比赛、夺标、领奖、吃龙舟饭、收龙等多项内容。南头五人飞艇赛主要流传于镇内各村,辐射至周边地区的东凤、小榄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小榄菊花肉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小榄菊花肉口感爽脆不腻,清香可口,特别是菊瓣液香凝喉,芬芳扑鼻。它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同时带有菊花的清香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冈南李家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冈南李家拳有桩头、散手、李家长拳、李家平拳等拳术套路和多种器械套路,主要特征为长桥大马、侧身偏步、多肘法、善腿击,步法灵活多变,手法质朴刚劲。
三乡木偶戏,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的传统戏剧,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乡木偶戏从最初在“神诞日”演出的神功戏发展为能够演绎古代剧目和现代剧目的综合艺术,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其布景、灯光、伴奏、唱腔等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港口龙艇制作技艺,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的传统技艺,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港口龙艇制作技艺自清末民初诞生以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小榄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源于明嘉靖年间,至21世纪初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带。小榄镇当地居民将荼薇花用作观赏、熏茶、酿酒、蒸露、制糖、入食及入药,其中以荼薇糖、荼薇蛋卷、荼薇酒等产品较为著名。
神湾菠萝,广东省中山市神湾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神湾菠萝,果身圆形或椭圆形,果丁较深。果肉金黄、香甜多汁、蜜味浓郁、爽脆无渣。
中山罗梁醒狮,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区街道的传统舞蹈,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山罗梁醒狮是南狮的一个流派,形成于中山。
石岐鸽,广东省中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石岐鸽由于体形大、胸肉厚、肉质嫩滑爽口,且拥有独特的丁香风味,一直受到食鸽爱好者的追捧。而经典菜式红烧石岐乳鸽的出现,更是把石岐鸽推向了全世界。中山市年出产乳鸽约200万只,产值达到1亿元。
黄圃三六九墟市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六九墟市是清末民初诞生在黄圃的民间商贸习俗,历经搬迁,已逾百年,传承至今。
濠头郑家棍,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濠头郑家棍的主要特征是棍理简明扼要,棍法严谨,攻防兼备,招式实用,擅于实战,套路紧凑,气势凌厉。濠头郑家棍的基本内容包括棍理、二十四式棍法、六十二式套路、一百零八式套路。
沙溪扣肉是广东中山沙溪镇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以其鲜香可口、丰腴甘香、肥而不腻的口感赢得了食客们的青睐。
圣狮凤舞,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的传统舞蹈,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圣狮风舞是隆都百姓根据本地区的自然产物所想象创作出来的一种图腾舞蹈,寄托了百姓对“龙风呈祥”“鸾风和鸣”和谐生活的向往。
民众扒禾桶,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的传统运动,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众镇最初的扒禾桶,没有严格的时间、场地、规则、动作等限制,人们将禾桶放入水稻田边的河涌、池塘当中,跪于桶中,以手作桨在水面自由划行。
三角麒麟舞,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及周边区域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角麒麟舞是在三角镇的生活习俗和图腾崇拜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群众正月里的重要活动之一,诞生于清代末年,以中国传统武术中洪家拳和莫家腿为主要动作的动物舞蹈。
长洲扒仙艇来源于我国传统龙舟文化,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洲扒仙艇于每年端午节在长洲北部的狮滘河上举行,扒仙艇的参赛队伍(通常是以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组队)会对每一艘艇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号,多选择“龙”、“腾”、“飞”、“仁”、“麟”、“气”等代表着吉祥、积极、向上等正能量的字眼,以其分别作为各个队伍的字号。
东乡民歌,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民间音乐,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沙溪三月三,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三月三有一系列仪式和内容,供奉北帝的各个村庄在历都有专门的组织进行筹办。到了三月初二下午,所有参加“三月三”活动的队伍齐聚村内北极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装船仪式。
黄圃赛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镇赛龙舟是中山市黄圃镇一带流传百年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黄圃赛龙舟习俗主要分布在五古坊(岗东、北头、灵会、鼓楼、三社)地域,即现鳌山村、镇一村、三社社区等范围。
南朗崖口飘色,又称“出会景”“枭色”,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祭祀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的祭祀习俗,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表现样式,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时,崖口村都要举行飘色表演。
小榄菊花会,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色彩斑斓,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板芙白溪瓷釉彩烧制技艺,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板芙镇的传统技艺,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板芙白溪瓷釉彩烧制技艺是以白溪村的白泥为原料,延用土窑烧制的釉彩烧制技艺。白溪瓷釉彩浑厚朴实,有黑、蓝、绿等颜色,是中山市板芙镇白溪村的传统釉彩。
农历二月十三是中国民间节令“沙溪洪圣殿洪圣龙王宝诞醮”又称“大王诞”。“大王诞”祭祀仪式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大王诞”,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均有隆重的打醮仪式。
中山民谣,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文学,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山民谣是在流传在中山城区和各有关镇区,诞生百年以来,在各方言片区广泛流传。
雪花仿真绣是以粤绣传统针法为基础,吸收中山民间刺绣、苏绣等技法,主要运用雪花结构形成的“雪花针法”,绣制出各种逼真传神的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样的刺绣工艺。
沙溪四月八,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地区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四月初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地方传统民俗巡游活动,活动期间举行龙、凤、蚌以及飘色等一起盛大的表演。寄托沙溪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中山脆肉鲩,广东省中山市特产,脆肉鲩是广东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由草鱼喂养蚕豆养殖而成,具有肉质软滑、爽脆的特点。
石硖龙眼简称石硖(Shixia),是广东省中山市的特产,别名十叶、脆肉、石圆等,是龙眼的一个品种。中山石硖龙眼同样具备这些优良特性,其果实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
中山客家盐水鸡,又叫咸水鸡,不仅保持鸡的原汁原味,且其肉质鲜美入味,爽滑脆嫩,这是客家人喜爱的一道家常菜。
龙头环十八掌,全称“十八掌廿四下”,又称“千字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龙头环村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口莲山歌,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的传统音乐,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口莲山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客家人自娱自乐、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主要以咸水歌曲调,用客家白话来演唱。白口莲山歌的代表作品包括《唱花》《对花》《羊角花》等。
南头灯酒习俗是由民间信仰活动世代沿袭流传下来,与群众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南头灯酒习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一套严格而完整的扎灯、开灯、挂灯、祈灯、投灯、饮灯酒习俗。
小榄民间剪纸,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传统美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榄乡的剪纸文化是南宋开村时由中原传入的,小榄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触、走兽、人物、山水、传统纹饰等皆可入画。
鹤舞,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地方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鹤舞是广东中山隆都地区百姓根据当地的自然及生活环境而创作的一种动物道具舞蹈。
中山杏仁饼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传统糕点小吃之一,入口杏仁香味浓郁、酥化甘香,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深受食客欢迎。
小榄炸鲮鱼球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起源于明代小榄山,由一群自北南下的移民传授下来。
马南宝勤王故事,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街道的民间文学,马南宝勤王故事内容传奇、丰富、生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等特征。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马氏族人仍可娓娓道来。历代以来,人们通过马南宝勤王故事教育后代缅怀、学习英烈,树立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怀。
张溪大棍,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张溪大棍是一项在中山市石岐街道张溪村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传统武术项目。
大涌刘家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涌刘家拳属于南拳,于清朝从外地传入中山大涌、西区、沙溪等地。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咸水歌是疍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
中山芦兜粽是当地端午节的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其口感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芦兜叶的清香与糯米的香甜相互融合,再配上五花肉和咸蛋黄的浓郁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中山粉果是广东中山地方传统名点之一,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粉果金吒口感清香、肉鲜皮脆、味道鲜美。其外皮晶莹剔透,馅料丰富多样,咬一口便能感受到满满的馅料和浓郁的香味。
黄圃飘色,广东省中山市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其溯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演变而成,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由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
中山市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源于唐末时期,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带。古建筑陶塑瓦脊是一种装置在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高浮雕陶塑艺术装饰品,其制作过程包括构思创作、泥料练制、成形、装饰、制釉、施釉、龙煅烧等环节。
黄圃腊味,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特产,黄圃腊味色泽鲜红明亮,肥肉精莹剔透,肉肥而不腻,入口甘香酥软,瘦肉爽脆,咸中带甜,清香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