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韭菜包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尤其在陇西地区,这道菜更是成为了人们味蕾上的乡愁。腊肉韭菜包的主要食材包括面粉、水、腊肉以及韭菜。腊肉韭菜包蒸熟后,香气四溢,色泽诱人。咬一口下去,汤汁四溢,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岷县党参,作为甘肃省岷县的特产,享有极高的声誉。岷县党参作为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等症状。
渭源白条党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特产,渭源县人工种植党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所产白条党参因长相清秀、色白条直、肉质饱满、质地坚实、药用价值高,也被称为渭源“小人参”。目前,渭源县白条党参种植面积达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6万吨以上。
“陇西白条党参”色白条直,皮紧、肉厚、味甘,广受市场青睐。目前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亩,产量达13000吨,占全国产销量的一半以上。
陇西腊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是甘肃的名优小吃之一,因此陇西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陇西腊肉吃法有很多,最经典的是夹馍吃,但一定要在热的时候吃,这样口感最好。
陇西道情作为陇中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道教唱经的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陇西道情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
渭源县会川本庙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活动。本庙庙会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但近年来庙会期的时日延续不断增加,由三天延至五天,甚至一周。
五竹寺庙会依仗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美丽景色,以及距316国道近便的有利条件,每年的山会庙会都很热闹,这里的夫妻树和万松大观,是人们竞相留影畅抒胸臆的美好去处。
莲峰山庙会作为渭源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祈福纳祥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
陇西黄芪,甘肃省陇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陇西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日常保健。陇西黄芪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3.3万吨、总产值3.3亿元。
临洮拉扎节是流行于甘肃省临洮县南部及相邻的渭源、康乐一带的重要节日,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拉扎节源于当地先民对“五谷神”的崇敬和感恩。从农历7月10日开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后结束,历时两三个月。节日期间要进行祭神、尝五谷等活动。是当地群众为酬谢山神而进行的一次“狂欢”,也是当地民俗中“最长的祭神节日”。
岷县牛肉糊糊是岷县的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美价廉、老少皆宜的早点小吃,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当地人喜爱。
陇西靛坪大曲是一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酿造工艺的白酒,陇西靛坪大曲的酿酒技艺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麻腐角儿是陇西县的美食,它的主料自然是麻腐。麻腐角儿口感香而不呛,酥而爽口,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肠之功效。
陇西麦扇儿是甘肃省陇西县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尤其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新麦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并享用这一美食。它形如扇子或娃娃,造型可爱,色彩鲜艳。口感上,麦扇儿酥脆可口,香味扑鼻,既有新麦的清香,又有调料的醇香,让人回味无穷。
腊羊肉,是陇西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
渭源黄芪作为甘肃省渭源县的一种重要中药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2022年,渭源县种植面积达到将近9万亩,产量将近3.9万吨。
紫斑牡丹酒是青稞和花蕊制曲、高粱和花瓣窖卧酒醅、鲜花蒸酿萃取原浆的工艺较为复杂的花酿酒。主要分布在临洮县洮阳、玉井、衙下、新添等集镇。原料为小麦、高粱、青稞、花瓣、花蕊。
草滩寺位于甘肃省渭源县祁家庙镇,据传其建寺历史久远,草滩寺庙会始于2004年,一年一届,已先后承办了多届,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是藏传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融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渭小曲戏是广泛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通渭小曲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通渭人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优良传统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渭源烂皮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北小吃,尤其在甘肃渭源地区颇受欢迎,它又被形象地称为“烫面油饼子”。其外皮金黄焦脆,薄如蝉翼,入口脆爽,一嚼还会有轻微的咯吱声;“烂皮袄”还具有“油而不腻,软糯酥香”的特点。
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也称为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宗教节日,后来融入了当地的特色。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不仅包含了浴佛、斋会、放生、结缘、求子、拜药王等部分,还因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是佛祖显示降生之日,所以百姓都赶在这一天布施、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
陇西金钱肉——又名蝴蝶肉,金钱美乐肉,甘肃省特色传统名菜,形似金钱,纹展蝴蝶,色艳味鲜,具有滋补强精之特殊功能。相传唐代就为朝庭供品。金钱肉以驴鞭为原料经特殊腌制而成。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通渭苦养茶是一种纯天然饮品,通过膜分离技术萃取苦荞麦中的天然有机营养元素芦丁(黄铜)、叶绿素等,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而成一种固态营养保健品。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漳县沙棘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漳县沙棘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和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陇中小曲是甘肃安定地区,特别是陇中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颂唱和劳动号子,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目前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渭麦麸醋制作以麦麸为原料,以大曲酿造为主,一般要经过制曲、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前后需六七个月才能酿造出来。这种醋具有“色、香、味、醇、浓”五大特色,深爱消费者的欢迎。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岷县黄芪具有十分明显的“金盏银盘菊花心”的特征,纹路清晰,韧性十足,富有浓郁的豆香味。具有滋补肺脾、强身健体、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失眠问题等功效。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子”。
渭源县九天圣母庙会,又称“郑家庙九天圣母庙会”,起源于明代末期,主要供奉的是“九天圣母太乙元君娘娘”。
渭源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大特产,渭源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渭源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归更是其拳头产品。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202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57万亩,预计产量达到104万吨、总产值达到10.98亿元
罐罐茶是通渭县传统传承并广为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通渭罐罐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逾千年。丝绸之路从天水进入通渭,使得通渭成为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从而促进了罐罐茶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在岷县城乡广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宣宝卷活动。宝卷源于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讲经”,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貂蝉传说》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人们运用方言土语,讲述着自己理想中的貂蝉,主要为表达其爱憎和乡土情结。
渭源五月骡马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围绕骡马等牲畜的交流与交易展开。
定西牛肉面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定西风味牛肉面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为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
临洮大丽花,甘肃省临洮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色彩绚丽,有红、黄、白、粉、黑、紫、复色等七大色系。
岷县产的草莓罐头精选盛产于海拔高、纬度低、光照充足、无污染的当地高山草原的天然野生草莓,经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糅合加工而成,色泽艳丽、香甜可口,是开胃醒酒、防暑降温、美容养颜的理想绿色食品,具有清热止咳、利咽生津、健脾和胃、利尿强肝、滋养补血等功效。
岷县麦索儿是岷县地区独有的一种时令小吃,其制作和食用方式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庙会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渭源县清源渭河禹王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禹王庙供奉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他因治理黄河、疏导洪水、划定九州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和华夏国家文明初祖。在渭源县,禹王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民众祭祀祈福、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黄香沟鸡,也叫虫草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特产,具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黄香沟属于放养鸡,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
临洮皮影戏其演出在明代早期兴起,至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在临洮地区,皮影戏演出明代早期兴起,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岷县洮砚,即洮河绿石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享誉海内外,成为文房四宝中的翘楚,馈赠亲友的珍品,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通渭荞圈,又称荞圈圈,是甘肃定西通渭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它以荞麦面为主要原料,经过开水烫熟、拌入小苏打、调成糊状后,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再浸入八成热的油锅中炸至棕红色捞出。成品形如镯环,色如蟹肉,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带有天然的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临洮花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花儿”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渭源皮影戏民间也称其“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渭源皮影造型丰富精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吸收了周边民间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精华,溢彩纷呈,流派众多。
陇西民歌主要包括“花儿”“山歌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等,它源自陇中旱塬,是由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民族民间歌曲,曲调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感人、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形式富有地域特色。
陇西云阳板是甘肃省陇西县的团体舞蹈艺术,因其道具由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持法宝“云阳板”演变而来而得名。云阳板舞原来是当地庙会期间“朝山会”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以柔美矫健、干脆飒爽的风采闻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民群众在节庆期间,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祝福吉祥如意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岷县点心,先前的岷县人把它叫做“酥食”,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