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卷是林州的特产之一。柿卷是由柿子的皮和果肉组成的美食,因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喜爱。在林州的合涧镇路家岭,柿子树的满山都是柿卷,以前村里的人都去皮晒成柿卷,一般也会摘些柿卷招待客人。柿卷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林州特产的代表之一,展现了林州丰富的柿子资源和优良的制作工艺。
羊肉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河南安阳的传统面食,该菜品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类似宽面条,以味道鲜美,羊汤味浓郁,汤好面筋,经济实惠,营养丰富,享誉中原,遍及全国。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酥肉锅饼是魏县当地的一种美食,除了魏县,别的地方还没见到过。过年和红白喜事家家必备美食,仅流传于魏县当地及冀南周边地区。魏县酥肉分为蒸熟肉和炸酥肉,主料和辅料都是基本一样的。肉香四溢、回味悠长、外酥里嫩、色香味具全,是魏县当地百姓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
皮渣是魏县的一种特色地方菜,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冀西南以及周边各县市的婚宴三下锅文化、三道饭文化、八大碗菜系均使用皮渣作为主要食材,是极具地方特色菜肴。此菜可煎可烩,炒菜做汤,味美可口,别有风味。口感筋道、香而不腻、后味绵长。
烧大葱是山西小吃菜谱之一,以大葱为制作主料,烧大葱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口味属于葱香味。烧大葱的特色:此菜色泽金黄诱人,汤鲜葱香,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晋城十大碗是山西晋城地区特色综合菜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晋城十大碗的十大菜系主要有木耳圪贝、烧大葱、毛头丸、过油肉、小酥肉、 糊卜肉、糖醋溜丸、油圪麻、天鹅蛋、甜饭等。
卷薄馍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粮菜搭配食品,是一道乡土感十足的地方传统美食,早在晋代时就有,不过当时并不叫卷薄馍,而叫“春盘”。中国人有春日吃春饼的习惯,卷薄馍也就从春饼演变而来。
粉蒸胡萝卜是晋城的经典美食,是一道以胡萝卜、玉米面粉为主料烹饪的菜肴。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毛头丸,阳城小吃。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
米淇,又称和子饭,也叫和则饭、和和饭。是晋、陕地区比较长见的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也是养胃的美食。
晋城的酸菜黒圪条,也算是山西众多面食中的一奇。黑,与白相对而言,表明了颜色,因为是高粱面做的,故而不白。圪,是个虚词,晋东南地区的口头语,比如“李圪抓”……。黒圪条的普通话意思就是黑点的面条。
槐花锅垒:摘下的槐花洗净控下水,拌上白面粉或玉米面(一碗槐花半碗面)放一点熟调和油(一小勺),花椒炒熟碾成细面少许放入,小青葱切细放入,然后拌匀放开水蒸笼内蒸10分钟就可食用,也可用葱花鸡蛋炒制。但记住不可放味精、鸡精要保持原味特色。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的传统美味佳肴,主要食材是羊肉。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佐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
王府八八筵流传于阳城东乡,因其主菜贯穿周易太极“八卦生万物”和“好事成双”理念,且主菜为十六道而得名。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名扬天下的一种古老名宴。
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阳城的美味佳肴——毛头丸。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毛头丸的菜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入口鲜嫩,口味极佳。
阳城人逢喜事请客喜欢用“火锅”,如同摆酒席一样隆重。制作火锅的食材主要有蔬菜、毛头丸、粉条、肉丸、肉类、鸡蛋等等,蔬菜根据时令选择,可以是冬瓜、大白菜、胡萝卜等。
润城枣糕——这种形状如花的馒头,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形态美观,入口香甜的枣花馍,就做成了,润城人将它称为“枣糕”。
杂格,又叫“杂割”,提起“杂格”,在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尤其是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一个街头、或一个巷尾,一个小摊,围着一团人,坐在简单的桌凳上,嘴边放着二号碗,一个个香喷喷的样子如饕餮之徒,真可谓阳城一景。
所谓“吃炒”,就是在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炒花生、炒黄豆、炒大豆、鸡蛋等食物,当地人又称之为“吃炒”。俗语有:“三十晚上不吃炒,东头起来西头倒”,这是腊月里的第一句关于腊月习俗的儿歌。
碾转(nian zhuan)——指小麦青稞主产区农家人“尝新”的青物之一。它是将小麦和青稞在夏至前后吸浆将满,但又未完全黄熟时,也就是在青稞麻黄时,将其穗头齐腰摘下,扎成整齐的束把,用火在锅内焖熟,乘热搓去壳,俗称青稞麻麦。青稞麻麦肥嫩味美,极耐咀嚼,是小孩和年轻人最爱吃的青物之一。
软面油糕是阳城的一道家常经典小吃,糯米面少加水,捏成较硬的面团,蒸二十分钟,出笼放盆内,醮凉水搋,少放点碱水,搋匀成光而软的面,稍饧。放热油中慢炸,逐渐膨胀,松脆金黄。
油馉饳又叫油虼蟆。多用白面做,豆面也可以。将盐溶于温水成浓咸味。冷天用开水,晾温把面放入,顺时针搅拌,稀稠以能使筷子抄起为宜,稍加碱水搅得能带起而有拉劲的面浆为好。
阳城煎饼用小米或小米和玉米面混合,加水磨成浆,在专用甗中摊制而成的阳城特色小食。咧米煎饼,是将小米煎饼粥放盐或葱花,用鹰抓兔或煎盘擦油摊成圆饼,还可用新玉米,磨成粥摊制。可单食,也可卷上红萝卜丝、绿豆芽、粉条、青菜等食用。
糖酥火烧质量上乘,特点明显。正宗的糖酥火烧形如满月,黄酥油亮,外型美观,香气芬芳,酥而不碎,焦而不糊,嫩而不生,醇香可口,酥、香、甜皆备。城关为送彩礼而做的酥糖火烧,则是把包好馅的圆团,放入刻有“喜”字的木模里托个喜花,再把侧边粘上芝麻,面上加搭色水,烤熟即成。
在泽州很多的地方,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用川汤来招待亲朋好友。办喜事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来贺喜、帮忙,而主人的招待就是事先盘下的大锅灶,支起的“大金锅”做下满满一锅的川汤,再配上雪白的馒头、花卷,吃的那叫一个香!
拧一碗是山西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的一道美食,又叫炉饽。拧一碗最主要的食材是摊馍,做摊馍的原料是小米,原料采用当地独有的“泽州黄”小米进行磨制,米香浓郁,软糯可口,再加上原生态石磨磨浆,手工精细化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最初的味道,让美味升级。
在泽州县南岭乡,就有一种特色小吃是用薄荷叶子做的,叫油圪擦!其实油圪擦是泽州地区一种很常见的小吃,也叫水煎饼,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一般的油圪擦里放的是小瓜菜、胡萝卜或者韭菜、槐花,而南岭的油圪擦里却放的是清凉的薄荷,是不是很特别呢!
上党唐宋时期盛产一种叫“饧”的食品,从用料、规模、利润上讲都不能算作大买卖,就是这类小生意让泽州商人经营出了特色,经营出了名声。 饧,用米和麦芽之类谷物熬成的糖稀。它的存在形式大概就是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麻糖”。
晋城是面食的故乡,所以香椿面简直就是美味的化身,每年春天市民都会吃一两次来解解馋。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趣事:瓮山的香椿面,因其枝叶嫩小,拌着面条时就会附着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粘面不粘碗”,有些没有品尝过的人不解其意,竟然误传为“粘碗不粘面”,一字之差完全是南辕北辙。
有说是炉面,也有说是卤面。叫“卤面”的,大概是因为这道饭是蒸熟的面条吸收了肉和菜的卤汁。叫“炉面”的,可能是因为其是在锅里一层一层码面,甚至高出锅沿,最后再拿一口倒扣的锅做盖,看起来很像道家的炼丹炉,故而得名。
米淇儿在晋城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样家常饭,也是晋城人最喜欢的一样家常饭。米淇的主要原料自然是米,而且是小米。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广大顾客。“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大米过油肉成为晋城人最青睐的饮食之一。
手工压饼是泽州县长河一带的东沟、川底和下村等地的传统手工食品,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薄、香、酥、脆”,色如金,薄如纸。制作压饼看似只需要一勺一压一翻,但整个制作非常讲究。
石子干饼是大阳地区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由于饼面被石子压得凹凸不平,人们又称它石子擀饼。 石子干饼由于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作是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散格枝翻鏊是泽州县的特色小吃,这一带的翻鏊跟其他晋城的翻鏊最大的区别是翻鏊像一根根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树枝,因而得名“散格枝翻鏊”。
民间老百姓在办喜事时总想做到十全十美,待客人时总想达到十分满意,所以从主观到客观都以“十”为准,故取名“周村十大碗”。美味品鉴:丰而不繁、腴而不腻。品之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五福素宴”共九道菜,一道凉菜,八道热菜。每一道都以中华五福文化为内涵,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开宴之前,要先斟上“五福茶”。“五福茶”由聚寿山文化景区创制,包括金银花茶、桑叶茶、千两金茶、连翘茶 、 黄芩茶五种茶叶,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五福”,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鲜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制作好的可以舀浆水喝,也可以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巴公烧大葱”风味特殊,如果上了一桌清淡菜,再加上一道烧大葱,一下就提起了口味。大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等物质,其中所含的“烯丙基硫醚”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还可以增进食欲。
馔面,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dài)阳镇的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相传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晋城陵川石头炒鸡蛋是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新鲜的土鸡蛋用石头来炒,成为陵川当地一道流传很久的特色菜——”石头炒鸡蛋”。相传围棋创始人箕子下棋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于是, 随从就地取材,用铁器和山上的石头来炒鸡蛋,香味立刻就把箕子吸引了,“石头炒鸡蛋”也就流传至今。
陵川羊肉火烧是山西省晋中市陵川县的一道传统名吃,据称起源于清朝时期。这道美食的制作需要选用新鲜的羊肉,将羊肉切成细丝,加入少量面粉和调料,拌匀后制成馅料。馅料制作好后,需要用面粉和水将其包入酥皮,再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
锅盔是山西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它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在平圆的锅盖上慢火烘烤,外表班黄,香酥可口,能久放,便携带。
猪皮冻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美食。因为猪皮里含有大量的胶元蛋白,所以倍受爱美人士的青睐。米山皮冻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因为特殊的口感和味道,每天都吸引着外地食客前来品偿,成为当地特色风味小吃。
圪捞粉,也叫高平凉粉,属凉粉一种,风味奇特,夏日食用有消暑之功效。透明含绿、凹凸不平、长而宽、亮而鲜,两三条就能盛一碗,吃时加入秘制的辣椒油,爽滑耐嚼很是好吃。
包皮圪条(也称饽子),传统面食,先将按一定比例兑好的白面、淀粉、豆面用温水和成团,再用温水把高粱面和成团,用白面团包严红面团,用擀杖擀成薄片切成叶形的面条,把面条放入开水锅煮熟捞出,浇上菜即成。
在高平城乡,有一种传统美食“捻圪斗”,俗称“猫耳朵”。也成了高平城乡的一道美味佳肴,因做时用拇指摁滑而成,故称“捻圪斗”。又因吃时轻柔利口,筋而软和,富有营养,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高平馓子,俗称煮馓子,实际上是用油炸馓子。在高平凡儿女结婚典礼开锁、小孩满月,皆用馓子烧香祈福,敬献神灵及祖先。“馓子”是一种好食品,但做起来可不简单。须由乡间名厨持专门手艺才能煮成,皆嫡系祖传,外人皆不得法。
高平十大碗是一道地方名肴,属于晋菜系。高平十大碗是指高平当地的一种传统宴席,共十碗,依次为:水白肉、核桃肉、小酥肉、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红烧肉、丸子汤、粉皮芥末汤、肠子汤。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有一种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云州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养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莜面做法多样,分五大系: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食法讲究,佐以各种菜丝,配以盐汤辣子,味道鲜香,清香爽口。
黄花粉丝是一种菜品,此菜是由黄花菜与淀粉制成的粉条相配而成,具有健胃。止血、安神、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肺结核咯血、小便赤涩、尿血、内痔出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