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泽州很多的地方,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用川汤来招待亲朋好友。办喜事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来贺喜、帮忙,而主人的招待就是事先盘下的大锅灶,支起的“大金锅”做下满满一锅的川汤,再配上雪白的馒头、花卷,吃的那叫一个香!
拧一碗是山西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的一道美食,又叫炉饽。拧一碗最主要的食材是摊馍,做摊馍的原料是小米,原料采用当地独有的“泽州黄”小米进行磨制,米香浓郁,软糯可口,再加上原生态石磨磨浆,手工精细化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最初的味道,让美味升级。
在泽州县南岭乡,就有一种特色小吃是用薄荷叶子做的,叫油圪擦!其实油圪擦是泽州地区一种很常见的小吃,也叫水煎饼,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一般的油圪擦里放的是小瓜菜、胡萝卜或者韭菜、槐花,而南岭的油圪擦里却放的是清凉的薄荷,是不是很特别呢!
上党唐宋时期盛产一种叫“饧”的食品,从用料、规模、利润上讲都不能算作大买卖,就是这类小生意让泽州商人经营出了特色,经营出了名声。 饧,用米和麦芽之类谷物熬成的糖稀。它的存在形式大概就是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麻糖”。
晋城是面食的故乡,所以香椿面简直就是美味的化身,每年春天市民都会吃一两次来解解馋。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趣事:瓮山的香椿面,因其枝叶嫩小,拌着面条时就会附着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粘面不粘碗”,有些没有品尝过的人不解其意,竟然误传为“粘碗不粘面”,一字之差完全是南辕北辙。
有说是炉面,也有说是卤面。叫“卤面”的,大概是因为这道饭是蒸熟的面条吸收了肉和菜的卤汁。叫“炉面”的,可能是因为其是在锅里一层一层码面,甚至高出锅沿,最后再拿一口倒扣的锅做盖,看起来很像道家的炼丹炉,故而得名。
米淇儿在晋城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样家常饭,也是晋城人最喜欢的一样家常饭。米淇的主要原料自然是米,而且是小米。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广大顾客。“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大米过油肉成为晋城人最青睐的饮食之一。
手工压饼是泽州县长河一带的东沟、川底和下村等地的传统手工食品,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薄、香、酥、脆”,色如金,薄如纸。制作压饼看似只需要一勺一压一翻,但整个制作非常讲究。
石子干饼是大阳地区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由于饼面被石子压得凹凸不平,人们又称它石子擀饼。 石子干饼由于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作是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散格枝翻鏊是泽州县的特色小吃,这一带的翻鏊跟其他晋城的翻鏊最大的区别是翻鏊像一根根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树枝,因而得名“散格枝翻鏊”。
民间老百姓在办喜事时总想做到十全十美,待客人时总想达到十分满意,所以从主观到客观都以“十”为准,故取名“周村十大碗”。美味品鉴:丰而不繁、腴而不腻。品之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五福素宴”共九道菜,一道凉菜,八道热菜。每一道都以中华五福文化为内涵,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开宴之前,要先斟上“五福茶”。“五福茶”由聚寿山文化景区创制,包括金银花茶、桑叶茶、千两金茶、连翘茶 、 黄芩茶五种茶叶,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五福”,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鲜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制作好的可以舀浆水喝,也可以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巴公烧大葱”风味特殊,如果上了一桌清淡菜,再加上一道烧大葱,一下就提起了口味。大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等物质,其中所含的“烯丙基硫醚”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还可以增进食欲。
馔面,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dài)阳镇的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相传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