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大禹是耒阳仁义乡一个民间传统信仰活动。禹王宫是公祭大禹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全国除浙江绍兴、河南登封之外最大的祭祀场所。参与人数众多,遍及全乡7个行政村。
庙前大屋王家“火龙花灯”,又称神龙花灯。始于王姓先祖王松万五郎因感洪武皇帝厚恩而创办的火龙花灯,庙前花灯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与当地寺庙文化紧密相连。
“无缝山庙会”于每年农历4月12日举行,其初衷是为纪念廖公真人生诞,从1877年由人们自发举办至今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板桥荷花灯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又称耍荷叶灯。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和群众自愿参与的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
常宁字灯,流传于常宁市罗桥镇新屋袁家,相传为袁家袁姓始祖明洪武年间衡州卫指挥使应明公所创作(又传为康熙年间袁星缠先生创作),现均无从考证,但春节期间耍字灯历史应在200年以上。
大冶的舞龙习俗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早在汉代,人们就将舞龙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仪式流传开来。后来,每逢庆典、节日,人们都用舞龙来庆祝。
阳新县宗教文化渊源久远,唐、北宋时期寺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南宋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颜山混元道派。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戏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
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阳新县龙港大桥铺村郭氏就开始了年度宗祠当祭活动。名曰“祠堂当祭”的习俗。
相传古时候的妇女是没有系围胸的习俗的。这里有一个特别神奇的传说。
阳新各地往日过大春、小春、天花时,有“送水”习俗,亦称之送天花娘娘。
阳新有女儿出嫁哭嫁的习俗,最早的哭嫁习俗起源于不平等的原始强掠婚俗。这种哭喊之声,既是一种反抗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和手段。
阳新县的“打水陆”是一种佛教法事活动,“打水陆”即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佛教寺院中隆重、世代相传的法会。法会期间,寺庙会邀请众多高僧大德和信徒参与,共同为众生祈福消灾。法会现场庄严肃穆,气氛热烈,是当地佛教信徒的重要活动之一。
阳新婚俗“打喜”是当地婚庆习俗中极具特色的一环,堪称当地传统“闹新房”的经典模式。它以活动舞台剧的形式,以幽默滑稽、风趣诙谐的风格,以寓教于乐、精彩纷呈的台词,把得到热烈的祝贺,又使他们和与会的村民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得到一次很好的传统教育。
太子接大王”是流传于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由当地五大古姓(徐、李、黄、何、谢或徐、李、黄、何、费,不同来源说法略有差异)共同参与,轮流在五姓八庄设案流动。
枫林车灯是阳新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传于枫林、木港、富池等地,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方正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方正稻作习俗是方正人伴随水稻耕种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水稻种植的文化空间,是方正人的精神家园。方正稻作习俗于2023年申报成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湘潭火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初年的地方志中已有明确记载。它流传于湘潭市岳塘区荷塘一带,是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壶天火龙灯”是一项源自湖南省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的重要民俗活动。在表演时,舞火龙队伍通常由指挥、先行、火龙主体、配套辅体、乐队等多个部分组成,共计约280人左右。
三水臭屁醋食俗是佛山市三水区的一种饮食文化,三水臭屁醋的酿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33年前,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最早在《齐民要术》成书前已有记载。
三水河鲜生产习俗是佛山市三水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三水疍家人一直在西江、北江上捕鱼为生,完全掌握了这两条河流所出产河鲜的异同。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是生动丰富的原始艺术、 乡土艺术、风俗艺术。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 十四年(1449)定名为秋色。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人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该民俗活动在佛山流传300多年,原为民间普通习俗,后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佛山春节习俗,既沿袭中原风俗,又有独特的时尚。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地广人稠,五方杂处,习尚盖岐出矣。”
多年以来,在南庄上元村,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辟邪、求安康。
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祖庙街道继“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南狮运动之乡”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通过寻根佛山初地,继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加深与海内外乡亲的血脉情谊,进一步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
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神诞日”,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
大江舞火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时,除大江村有中秋舞火龙的习俗外,附近的大沙、大富、村头、村尾等地也有同样的传统。
罗格孔家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部,村民属孔子之后岭南派一支,由于孔家村村民是孔子后裔,在每年春季、秋季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会举行祭祀孔子治动。
嫁女烧芏习俗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在高明区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相信嫁女烧芏(芏,方言音同“肚”)能够驱邪避凶,保佑新娘和新郎幸福美满。这一习俗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端午节,高明区东部、东北部水乡(荷城街道辖区内的荷城、三洲、西安、富湾)的乡村都将举行扒龙舟(又叫“扒龙船”)活动,且习俗来历已久。高明地区的扒龙舟活动在农历五月初一已经开始,至五月初五才结束。
“女仔屋”,顾名思义,就是女仔屋晚上睡觉的房屋。以前,女仔屋在高明农村颇为普及,基本上村村都有。
农历新年大年初四至元宵节期间,不少新添男丁的高明人家都流行着“挂花灯”的传统习俗,也会在村中大开筵席,邀请亲朋好友“吃灯酒”,共同分享添丁的喜悦。
高明濑粉节是广泛流传于高明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习俗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大年三十日,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
叠滘历代祖辈都在狭窄多弯的河涌上扒龙船,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在端午期间,叠滘会举行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
相传“烧番塔”活动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举办。丹灶仙岗村把“烧番塔”活动流传下来,作为中秋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传统民间文化风俗。
每年农历“冬至”日是南海大沥平地黄氏冬祭仪式拜祭日。冬祭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究。据《南海平地黄氏族谱》记载,平地黄氏每年举行春、秋、冬三祭。2005年,平地黄氏为纪念始祖德政公九百岁诞辰,复办冬祭。
相传乾隆年间,南海赤山村曾出现过大旱灾,后得法师指点全村需要在正月十五这天“跳火光”以保风调雨顺、生活安康,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火光”习俗。至今这一习俗已延续了三百多年历史。
中秋夜烧番塔在松塘村流传已久,是松塘村的一件盛事。每年中秋夜,松塘村忠心坊一带户户灯火通明,村民在拜月后,来到已砌好的番塔附近,观赏“烧番塔”。
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南海县盐步河东、河西村共同出资打造了一条坤甸木为材料,长36.8米的龙船,后被称为盐步老龙。
九江鱼花生产习俗是佛山南海九江乡民在鱼花捕捞季节,据气象预测鱼花流经时间,在河段设立鱼花埠,捞取鱼花后进行分类、培育管理,以及交易和运输的民间生产模式。
乐安花灯会,是广东省南海区乐安传统节日习俗。乐安的花灯起源于明末清初,已延续了三百多年了。每年春节期间,街边的档口总挂满各色的灯笼,花团锦簇,渐渐使乐安圩有了“灯地”之称。
官窑生菜会,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广东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官窑生菜会会期自农历正月廿三至正月廿七日,共五天。
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头灯酒习俗是由民间信仰活动世代沿袭流传下来,与群众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南头灯酒习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一套严格而完整的扎灯、开灯、挂灯、祈灯、投灯、饮灯酒习俗。
农历二月十三是中国民间节令“沙溪洪圣殿洪圣龙王宝诞醮”又称“大王诞”。“大王诞”祭祀仪式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大王诞”,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均有隆重的打醮仪式。
小榄菊花会,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色彩斑斓,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南朗崖口飘色,又称“出会景”“枭色”,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祭祀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的祭祀习俗,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表现样式,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时,崖口村都要举行飘色表演。
黄圃飘色,广东省中山市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其溯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演变而成,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由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
沙溪四月八,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地区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四月初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地方传统民俗巡游活动,活动期间举行龙、凤、蚌以及飘色等一起盛大的表演。寄托沙溪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黄圃赛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镇赛龙舟是中山市黄圃镇一带流传百年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黄圃赛龙舟习俗主要分布在五古坊(岗东、北头、灵会、鼓楼、三社)地域,即现鳌山村、镇一村、三社社区等范围。
沙溪三月三,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三月三有一系列仪式和内容,供奉北帝的各个村庄在历都有专门的组织进行筹办。到了三月初二下午,所有参加“三月三”活动的队伍齐聚村内北极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装船仪式。
长洲扒仙艇来源于我国传统龙舟文化,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洲扒仙艇于每年端午节在长洲北部的狮滘河上举行,扒仙艇的参赛队伍(通常是以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组队)会对每一艘艇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号,多选择“龙”、“腾”、“飞”、“仁”、“麟”、“气”等代表着吉祥、积极、向上等正能量的字眼,以其分别作为各个队伍的字号。
港口天后诞,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的民俗,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港口天后诞,是中山市港口镇人民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举行的一项以庆祝天后诞辰、保佑国泰民安为主旨,包含祭拜祈福、巡游保境、斋宴酬神等内容的传统民俗活动。
黄圃三六九墟市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六九墟市是清末民初诞生在黄圃的民间商贸习俗,历经搬迁,已逾百年,传承至今。
飘色(吉水偶色)源自于明朝良村梁氏村民开始的二月二“伯公巡游”活动。海瑞的恩师梁逵告老还乡一直主持这一项活动。吉水偶色集音乐、戏剧、美术、力学平衡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
吴川花桥是广东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夜色,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花桥是由吴川市梅录镇上隔海村群众装饰的。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
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祠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祭雷”仪式。雷州是世界上两大著名雷区之一,雷州先民自古敬雷、祭雷。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