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平永福镇龙车村留存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游宝塔(也叫抬宝塔)。游宝塔时需要由38名青壮年同时将塔抬起,再沿着全村巡游,为各家各户祈福。
“游傩狮”传统游艺活动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平北部的吾祠、新桥、灵地、双洋、赤水、溪南、象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游傩狮”是汲取当地流传的傩面舞、南狮、游走艺术部分表演形式,合三为一的游艺活动,在各活动场所、路上游走“傩狮”命名而来的。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日,漳平市永福镇都会举办纪念妈祖文化节,全镇一万三千多户人家齐聚妈祖庙前,设坛、摆供、祭拜,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弘扬妈祖“大爱无疆”“乐善好施”“济困危”“真、善、美”等精神。
漳平迎竹马庆丰年活动是象湖、溪南、吾祠、灵地举行的民俗活动,迎竹马活动由来已久,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陆羽茶圣,南洋茶农尊称为“茶公”,自2012年开始,每年在春季水仙茶开采之时,南洋镇的茶农们都要在南洋镇北寮村的陆羽神像前,举行春茶开采前的祭拜活动。开采祭,感恩天泽;茶圣佑,致富一方。
“板凳花灯龙”是漳平市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需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
“舞炮龙”始于明代隆庆年间,在当地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双洋“炸龙”是闽西独有的,极具观赏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能“闹翻天”的习俗,全村沸腾,声、光、色俱全。
每年的正月十五,武平县尧禄村的村民都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闹灯,欢庆元宵。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新添丁的家庭,会在正月十五前一天,做一个如金字塔形状的“子孙塔”,祈求后代平安顺遂。
定光古佛信俗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福建武平县岩前镇狮岩(古称南安岩或南岩)。千百年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其信俗广泛传播于闽、粤、赣、浙、川、台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是客家族群世代传承的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剥皮公爹信俗可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剥皮公爹”系元代至正年间武平县尹魏侃夫。万安信众把魏公尊称为“剥皮公爹”,奉魏公忌日为“剥皮公爹生日”。
祭孔的风俗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是孔子死亡后第二年开始的。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褒扬与追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宏,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上杭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祭孔活动,一直坚持至1947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上杭南阳花灯的习俗已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秉承了均德公后裔“花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总同源”的古老训示,见证了宗族延续过程中的荣辱兴衰,至今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仍保持民间“闹花灯”这一传统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更吸引了邻县、邻乡、邻村等多达上万人前往观赏。
打香灯又叫“香灯龙”“舞香龙”“杆龙灯”,打香灯是闽西客家山村在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的一项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民俗文娱活动。
过火坑是上杭县步云乡蛟潭村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承,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一般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过火寓意走红走火,红红火火,象征着勇于挑战,攀越崇高境界的精神内涵,也寓意着盼望祈福驱邪,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溪口走马灯一般在春节和接待重要客人时表演,走马灯,突出一个“走”字,一般选12—14岁左右的小孩,男女不限,一般要求逢双数,每人套上不同颜色的“马”,着装颜色要与马的颜色相同,表演主要是队形队列的变换。
上杭客家崇宗敬祖习俗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宗族联谊,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祭拜宗祠先祖,修编族谱、宗谱、祠谱各族都有自主创立传承至今的族规祖训字辈等,堪称崇宗敬祖的礼仪之乡。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是客家人在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闽西,并与当地原有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客家节庆习俗,其形式主要有游大龙、走古事、花灯、烧炮等。
据美溪当地民间传说,黄悻三仙曾在美溪一带显迹,救民于危难,被美溪民众奉为保护神。六月初六是黄七翁仙师的生日,于是便有了“百鸭祭”的奇特习俗。
《踩船灯》就是彭坊村流传久远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踩船灯》又叫《扭船婆子》,据说源自人们为了纪念乾隆27年(1763)下江南时设祭坛求雨,缓解了当年旱灾的功绩。
四都镇渔溪村"打菩萨"习俗是每年正月十二开始到十六结束。相传下来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它的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而到了当代,它成为客家人力与美的象征,它成了闽西客家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
闽西客家人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了民间农耕信仰,自明初沿袭至今。闽西的农耕信仰,最具特色的有“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
伏虎禅师信俗,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汀州百姓为感其恩德,供奉祭祀。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在彭坊、广福院进行庆典,九月十四日则在汀州城举办纪念伏虎禅师的民俗庙会活动。
数百年来,涂坊民间一直传颂着涂赖二公驱魔除妖、保护百姓、造福一方的神奇故事,并传承着古老的“千年古事、万年花灯”民俗活动。花灯制作完成后,点上灯火,抬着巡游,叫迎花灯。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阿宝节”又名“阿婆节”、“阿波节”,是居住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的大坑、细坑、和平村和那良镇的高林村一带大板瑶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举行。
高跷捕鱼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捕捞鱼虾的方式,所用工具有高跷,”丫“形捞杂,敞口网兜。每年农历六月至九月为南虾捕捞作业期,渔民脚踩高跷,肩搭捞架柄,平衡用力在海里缓缓推动捞网,即可捕获南虾。
哈节是京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哈节文化主要分布于京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其及附近的村屯。由于各地京族迁到中国定居的日期各不相同,万尾、巫头两岛哈节举办的日期是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则在农历正月十五。
“油团”和“花莲”,是十万大山北麓的特色风味美食,也是壮族传统的订婚礼品。油团金黄色,小球状,象征着团圆。花莲犹如两朵金花交织盛开,象征着百年好合。油团和花莲在一起就是壮族俗称的“花好月圆”。
上思县的瑶族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其中瑶族的婚礼习俗,便是一个独特的景象。瑶族婚礼仪式有拦路歌、拦门关、鸳鸯仪式等,拦路歌和拦门关拦两次的意思就是要好事成双。
上思舞鹿从产生以来未曾中断,是当地壮族居民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祝福舞蹈,在壮族乡村颇受欢迎。她具有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的功能,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主要由舞蹈、锣鼓演奏组成。
点花灯在大王岭有着一种很浪漫的祈福活动。灯,在海洋文化里,代表希望和指引方向的作用,茫茫大海,看到灯光就意味着满载收获平安回到。在以男性为主的海洋文化里,生个男孩意义非凡,所以点花灯有告知乡里,并接受祝福的意义。
自远古以来,在北海市侨港镇的海洋传统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端午节举行海上“扒龙船系列活动”的传统习俗。
开海——北海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活动,是渔民千百年来祈求渔获满仓、出海顺遂平安的一种仪式。在北海的海洋传统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举行开海(以前称为开渔仪式)的传统习俗。
自古以来,刀山火海用来比喻非常危险的地方。而上刀梯过火山的引申义为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任务。上刀梯过火山是民间庙会、贺事、祭社、做平安的一项热闹杂技表演,主要流传于合浦县党江镇,
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西吉县民俗,六盘山区春官词历史攸久,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通常为四句七言,以方言形式表现,说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常以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和幽默诙谐的段子给老百姓送上新春祝福。
高台马社火是一种传统民俗祭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内容包括高跷、推推车、赶毛驴、花船、秧歌队、彩车、腰鼓队表演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
金山灯彩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是镇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镇江寺庙众多,尤以市内金山庙会、都天庙会为甚,主办者多以各种灯彩吸引游人烘托氛围。
丹阳“三乐”又名“散乐”,属江南丝竹的分支体系。后流传于民间,至今被称为“老三乐”。乡里村民婚丧嫁娶、寿筵、房屋落成时,在来客前表演,一般场合在空地、堂前天井、院落或打谷场上演奏,也有行进中演奏。
延陵抬阁是老百姓以欢庆胜利、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的一种娱乐形式。融戏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民居文艺之一,躲在庙会、迎神赛会、庆典等喜庆场合表演。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的重要流派。茅山上清灵符,是贯穿道家法术,结合儒家学术思想,以古人为鉴,以皇家为倾的神韵状态的文化显现,以书法和绘画集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加以道家通神的符合,形成一种象征意义的道家文化。
“南乡花船”一般为新年正月里出行,走村串户,家家拜年,是集表演、清唱、舞蹈于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五渚坊香会在每年正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分大小年)“动会”,农历二月初八“落会”。历时11—12天,有“动会、敬拜、讨喜、唱戏、落会”等内容。
句容后莘行政村花岸组(原花岸村)龙灯会,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本村上空有青黄雌雄二龙翻腾盘旋的传说。旧时龙灯会出灯是正月十三,现为正月初六。
“说鸽子”是民俗文化,在高港流传范围较广,田河建房“说鸽子”名气更响。一般认为,“说鸽子”就是在建房、婚礼等喜庆场合,按一定的腔调和节奏颂唱祝福的歌谣。
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溱潼周边二百多座村庄有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次)。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锣鼓书”又叫“鼓儿书”,兴化城乡至今还在流传,是兴化本土最早的说唱艺术。鼓儿书源于古老的鼓词,鼓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兴化锣鼓书艺人用兴化方言演唱,曲调以“七字段”和“串十字”为主。唱的是民间疾苦事,说的是百姓心中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花朝节是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百花的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人们集中种花植树赏花,并用红布条、红纸条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为花庆贺生日,谓之“赏红”。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香水泉承载着传统沐浴文化的历史。老浴客喜欢天天泡澡堂,因这里有烫水、有热茶、有老友、有故事,更有已经融化于他们情感深处的沐浴文化特色和民俗环境,是老年朋友的精神家园。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送亲奶奶习俗是苏北人民群众中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一种婚庆礼俗,以高邮卸甲镇为代表。昔有《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新郎秦少游接受“婚考”的传说,今在婚礼中有“大开门”、“小开门”和婚庆秀口才等例,相沿成俗。
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沿湖(邵泊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生活风俗,包括祭祀习俗、年蒸习俗、说唱习俗、烹饪习俗、婚嫁习俗等。
红桥修禊,是清朝康乾时期江南文人雅士煮酒吟诗的文化盛事。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大规模的“红桥修禊”,大约有五次,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