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镇渔溪村"打菩萨"习俗是每年正月十二开始到十六结束。相传下来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它的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而到了当代,它成为客家人力与美的象征,它成了闽西客家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
闽西客家人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了民间农耕信仰,自明初沿袭至今。闽西的农耕信仰,最具特色的有“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
伏虎禅师信俗,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汀州百姓为感其恩德,供奉祭祀。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在彭坊、广福院进行庆典,九月十四日则在汀州城举办纪念伏虎禅师的民俗庙会活动。
数百年来,涂坊民间一直传颂着涂赖二公驱魔除妖、保护百姓、造福一方的神奇故事,并传承着古老的“千年古事、万年花灯”民俗活动。花灯制作完成后,点上灯火,抬着巡游,叫迎花灯。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阿宝节”又名“阿婆节”、“阿波节”,是居住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的大坑、细坑、和平村和那良镇的高林村一带大板瑶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举行。
高跷捕鱼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捕捞鱼虾的方式,所用工具有高跷,”丫“形捞杂,敞口网兜。每年农历六月至九月为南虾捕捞作业期,渔民脚踩高跷,肩搭捞架柄,平衡用力在海里缓缓推动捞网,即可捕获南虾。
哈节是京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哈节文化主要分布于京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其及附近的村屯。由于各地京族迁到中国定居的日期各不相同,万尾、巫头两岛哈节举办的日期是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则在农历正月十五。
“油团”和“花莲”,是十万大山北麓的特色风味美食,也是壮族传统的订婚礼品。油团金黄色,小球状,象征着团圆。花莲犹如两朵金花交织盛开,象征着百年好合。油团和花莲在一起就是壮族俗称的“花好月圆”。
上思县的瑶族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其中瑶族的婚礼习俗,便是一个独特的景象。瑶族婚礼仪式有拦路歌、拦门关、鸳鸯仪式等,拦路歌和拦门关拦两次的意思就是要好事成双。
上思舞鹿从产生以来未曾中断,是当地壮族居民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祝福舞蹈,在壮族乡村颇受欢迎。她具有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的功能,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主要由舞蹈、锣鼓演奏组成。
点花灯在大王岭有着一种很浪漫的祈福活动。灯,在海洋文化里,代表希望和指引方向的作用,茫茫大海,看到灯光就意味着满载收获平安回到。在以男性为主的海洋文化里,生个男孩意义非凡,所以点花灯有告知乡里,并接受祝福的意义。
自远古以来,在北海市侨港镇的海洋传统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端午节举行海上“扒龙船系列活动”的传统习俗。
开海——北海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活动,是渔民千百年来祈求渔获满仓、出海顺遂平安的一种仪式。在北海的海洋传统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举行开海(以前称为开渔仪式)的传统习俗。
自古以来,刀山火海用来比喻非常危险的地方。而上刀梯过火山的引申义为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任务。上刀梯过火山是民间庙会、贺事、祭社、做平安的一项热闹杂技表演,主要流传于合浦县党江镇,
六盘山区春官送福,西吉县民俗,六盘山区春官词历史攸久,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通常为四句七言,以方言形式表现,说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常以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和幽默诙谐的段子给老百姓送上新春祝福。
高台马社火是一种传统民俗祭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内容包括高跷、推推车、赶毛驴、花船、秧歌队、彩车、腰鼓队表演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
金山灯彩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是镇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镇江寺庙众多,尤以市内金山庙会、都天庙会为甚,主办者多以各种灯彩吸引游人烘托氛围。
丹阳“三乐”又名“散乐”,属江南丝竹的分支体系。后流传于民间,至今被称为“老三乐”。乡里村民婚丧嫁娶、寿筵、房屋落成时,在来客前表演,一般场合在空地、堂前天井、院落或打谷场上演奏,也有行进中演奏。
延陵抬阁是老百姓以欢庆胜利、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的一种娱乐形式。融戏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民居文艺之一,躲在庙会、迎神赛会、庆典等喜庆场合表演。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的重要流派。茅山上清灵符,是贯穿道家法术,结合儒家学术思想,以古人为鉴,以皇家为倾的神韵状态的文化显现,以书法和绘画集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加以道家通神的符合,形成一种象征意义的道家文化。
“南乡花船”一般为新年正月里出行,走村串户,家家拜年,是集表演、清唱、舞蹈于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五渚坊香会在每年正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分大小年)“动会”,农历二月初八“落会”。历时11—12天,有“动会、敬拜、讨喜、唱戏、落会”等内容。
句容后莘行政村花岸组(原花岸村)龙灯会,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本村上空有青黄雌雄二龙翻腾盘旋的传说。旧时龙灯会出灯是正月十三,现为正月初六。
“说鸽子”是民俗文化,在高港流传范围较广,田河建房“说鸽子”名气更响。一般认为,“说鸽子”就是在建房、婚礼等喜庆场合,按一定的腔调和节奏颂唱祝福的歌谣。
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溱潼周边二百多座村庄有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次)。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锣鼓书”又叫“鼓儿书”,兴化城乡至今还在流传,是兴化本土最早的说唱艺术。鼓儿书源于古老的鼓词,鼓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兴化锣鼓书艺人用兴化方言演唱,曲调以“七字段”和“串十字”为主。唱的是民间疾苦事,说的是百姓心中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花朝节是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百花的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人们集中种花植树赏花,并用红布条、红纸条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为花庆贺生日,谓之“赏红”。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香水泉承载着传统沐浴文化的历史。老浴客喜欢天天泡澡堂,因这里有烫水、有热茶、有老友、有故事,更有已经融化于他们情感深处的沐浴文化特色和民俗环境,是老年朋友的精神家园。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送亲奶奶习俗是苏北人民群众中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一种婚庆礼俗,以高邮卸甲镇为代表。昔有《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新郎秦少游接受“婚考”的传说,今在婚礼中有“大开门”、“小开门”和婚庆秀口才等例,相沿成俗。
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沿湖(邵泊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生活风俗,包括祭祀习俗、年蒸习俗、说唱习俗、烹饪习俗、婚嫁习俗等。
红桥修禊,是清朝康乾时期江南文人雅士煮酒吟诗的文化盛事。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大规模的“红桥修禊”,大约有五次,影响深远。
车桅灯习俗欢快热烈、群体性强,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整个活动体现了沿江沿湖地区一种类似于古老“船图腾”的文化内涵,是水乡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扬州杭集船村民众自明代开始就有采摘田埂上的野青蒿与糯米面糅合为主原料做成清明专用食品“印子”祭祀祖先的传统。船村印子原材料紧扣清明祭祀主题、两种材料的糅合技艺、成品的使用时序等均有约定俗成的仪规。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建湖地处江淮方言区,建湖方言属“北方官话”语系。建湖方言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晰,无卷舌音,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词汇丰富生动形象,包容广泛,语调又多变而柔和,舒展而明畅。建湖方言也是直接形成了淮剧的舞台方言。
玩麒麟,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麒麟是中国人民传说中的“仁兽”、“瑞兽”、“圣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玩麒麟是灌云地区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人口兴旺的美好愿望。
南辰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但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它具有特殊的艺术特色。跑马灯舞的主题是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辰跑马灯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同时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清丰架鼓,源于唐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属于祭祀性的传统舞蹈。是先辈们口传艺术,清丰县西刘庄村保留这种传统舞蹈形式,世代相传,声声不息。
清丰背阁抬阁,源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年,具有历史性、古老性特征,植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具有民风民俗之特征。
杨韩村唱秧歌,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叶赶集杨韩村唱秧歌源自唐代,盛于明清,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糅为一体的颇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
曲沟抬阁原名干戈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春秋时,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故被人称做“干戈沟”。起初之意是让远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延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抬着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阁。
吕村战鼓是河南省安阳县吕村镇独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间艺术,因其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它起源于殷商时期,以战争为素材,用鼓为表扬道具,以多变的舞蹈队形为表演形式,突出表现出古代武士卫国杀敌,驰骋疆场的壮观景象,是舞蹈领域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瑰宝。
汤阴“送羊”的习俗,传承了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六月送羊始于春秋时期,姥姥给外孙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民几乎全部是一脉相承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柳氏族人自从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后,世代遵训守礼,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东乡叫秏(坨),一般用白面或黑面,发酵后加碱水制。小花馍一斤面做六至八个,大花馍一斤面做一个或三两个。有纯面的和包馅的两种。不包馅的,将面团按模内脱出就行,面上普刷搭色,放鏊上烤,轮换火上烧红的套锅扣住加温,使面红黄发亮,边底虚黄而熟。
农历的三月二十日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有个古庙会,大南庄的古庙会非常热闹,真可谓人山人海,号称泽州第一庙会,那么究竟为什么周围的村民要来这里赶这个庙会呢?原来这个庙会上要表演一种“牛拉桩”的民间故事。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府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