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桅灯习俗欢快热烈、群体性强,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整个活动体现了沿江沿湖地区一种类似于古老“船图腾”的文化内涵,是水乡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扬州杭集船村民众自明代开始就有采摘田埂上的野青蒿与糯米面糅合为主原料做成清明专用食品“印子”祭祀祖先的传统。船村印子原材料紧扣清明祭祀主题、两种材料的糅合技艺、成品的使用时序等均有约定俗成的仪规。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建湖地处江淮方言区,建湖方言属“北方官话”语系。建湖方言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晰,无卷舌音,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词汇丰富生动形象,包容广泛,语调又多变而柔和,舒展而明畅。建湖方言也是直接形成了淮剧的舞台方言。
玩麒麟,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麒麟是中国人民传说中的“仁兽”、“瑞兽”、“圣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玩麒麟是灌云地区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人口兴旺的美好愿望。
南辰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但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它具有特殊的艺术特色。跑马灯舞的主题是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辰跑马灯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同时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清丰架鼓,源于唐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属于祭祀性的传统舞蹈。是先辈们口传艺术,清丰县西刘庄村保留这种传统舞蹈形式,世代相传,声声不息。
清丰背阁抬阁,源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年,具有历史性、古老性特征,植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具有民风民俗之特征。
杨韩村唱秧歌,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叶赶集杨韩村唱秧歌源自唐代,盛于明清,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糅为一体的颇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
曲沟抬阁原名干戈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春秋时,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故被人称做“干戈沟”。起初之意是让远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延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抬着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阁。
吕村战鼓是河南省安阳县吕村镇独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间艺术,因其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它起源于殷商时期,以战争为素材,用鼓为表扬道具,以多变的舞蹈队形为表演形式,突出表现出古代武士卫国杀敌,驰骋疆场的壮观景象,是舞蹈领域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瑰宝。
汤阴“送羊”的习俗,传承了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六月送羊始于春秋时期,姥姥给外孙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民几乎全部是一脉相承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柳氏族人自从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后,世代遵训守礼,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东乡叫秏(坨),一般用白面或黑面,发酵后加碱水制。小花馍一斤面做六至八个,大花馍一斤面做一个或三两个。有纯面的和包馅的两种。不包馅的,将面团按模内脱出就行,面上普刷搭色,放鏊上烤,轮换火上烧红的套锅扣住加温,使面红黄发亮,边底虚黄而熟。
农历的三月二十日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有个古庙会,大南庄的古庙会非常热闹,真可谓人山人海,号称泽州第一庙会,那么究竟为什么周围的村民要来这里赶这个庙会呢?原来这个庙会上要表演一种“牛拉桩”的民间故事。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府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
陵川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童谣中说的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年阴历六月初六, 姥姥、舅舅都要给外孙、外甥送“羊”,“羊”是一种面食,用面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 当地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制作“面羊”送给自己的外孙女。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钗)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近年,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
据《通典》载: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这种游戏始于战国,盛于宋、元民间。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结合,高跷也叫扎拐子,以木制的一双高跷腿子(约三、四尺)分绑在表演者的腿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上跷风行全县。近年来尤讲服饰华丽,出现了长裤腿高跷。
抱跤人也叫二鬼摔跤,俗称“二鬼摔跤”属杂耍武技类。特制两人,着壮士服,一人操纵,作摔跤、翻滚、踢打等动作,县内仅西坪艺人魏吉精此特技。
两人抬一木杠(三寸粗,丈余)上坐一人,头戴乌纱帽,扮丑官,观众手持花灯尾随嬉戏,丑官作各种滑稽动作,此活动濒临失传,只巨乐村一处表演。
大同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土地颇为贫瘠,古代农人按照农历二十四节,因地制宜安排了一年的农事,沿袭至今,已为农俗。
大同的庙会繁多,有些庙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则至今仍然存在。每年,从旧历正月初八到上华严寺游八仙开始,二月初三有帝君庙会,三月初三有曹夫庙会,三月十八有娘娘庙会,四月初八有奶奶庙会,四月十五有鲁班庙会...等等,庙会可谓多矣。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浑源“九曲黄河灯阵”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在驼峰乡高窑村世代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恒山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帝王“四时”祭天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北岳恒山登山协会以肩负传承、弘扬恒山民俗祭祀文化为己任,组织传承了“喜神节”全民健身、迎喜纳福的祭拜恒山爷的民俗活动。
鳌石九曲黄河灯阵流传于鳌石一带千百年之久,村人称之为“巷巷(hang)灯”。此阵以九曲十八弯黄河命名,其实质是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变形。2021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流传在天镇县境内的 “查灯”,是一种传统的地方色彩浓郁的小型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发展,“查灯”受到冷落。但在一些村庄,仍然在传承着这一活动,表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
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河灯节”是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流行在平原县戴家口村一带。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荷灯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解放后,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够保佑平安的愚昧行为,也不再搞祭祀活动,而这一习俗演变成一项娱乐活动,并把“荷灯”演变成了“放河灯”。
陵城六月六晒衣节俗称“晒衣节”。是日,过去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的衣服不生虫,旧时寺庙这天晒经书,善男信女们常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
陵城区民间传统文艺主要是秧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凡举办秧歌的村庄到邻村去跑场,俗称“散灯”。秧歌形式主要有秧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高跷、跑旱船、龙灯、狮舞。
“元宵节摸狮子”是兴城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民俗,表达了人们祈盼祥和安康,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为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随着兴城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外地游客也纷纷加入到摸狮子的队伍中来,这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已成为兴城旅游业的品牌。
兴城满族大秧歌,也称“棒鼓大秧歌”,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鼓点独特、粗犷、雄浑,表演动作优美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远近闻名的黄花滩“转塔节”是一项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农历四月十五日为塔的生日,这一天,众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塔前,或朝拜、或求子、或祈祷、或求消灾祛病。
龙城秧歌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节日文化活动形式,其表演形式受到了省内舞蹈专家们的热情赞赏。龙城秧歌以地秧歌为主,各镇(街)、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队。
纺车秋千是喀左县秧歌汇演中的传统项目,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已失传近百年,2011年经当地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近一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今年春节重现广大观众面前。现在这个项目和其他项目一起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则是由山东“闯关东”者传于我省,以赶庙会形式出现,是一种“神与人”同娱的民间祭祀和民间艺术表演相结合的民俗节庆活动,时间从每年农历二月三十开始至三月三结束,至今已经延续200多年。
官大海“九曲黄河灯阵”是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官大海农场西官分场和吉祥寺联合主办。自2007年起,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在吉祥寺前举办盛大民俗活动。
居住在建平境内的原喀喇沁右翼蒙古族,经数百年民族融合以后,无论居住、饮食、习俗、宗教信仰都有所改变。它的改变辽西民族变迁、民族融合、游牧文化退却、农耕文化发展的进化过程。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后,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朝阳县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北票长城区域是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一个区域,该地的春节习俗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有所不同。
本溪明山社火源自中原地区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中原社火种类繁多,流传于本溪的是“走社火”,因社火表演者的手中以十八般兵器捉对厮杀,因而也被称为“武社火”、“打武场”。
本溪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本溪社火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活动中表演者以十八般兵器为道具捉对厮杀,由是获得“武秧歌”之名,又称为“武社火”。这种“武秧歌”和“走社火”中的“地摊社火”十分相似,艺人从京剧艺术中吸取精华,用来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
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忍字口背杆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民间花会形式,主要道具是一副上下可以嵌合的铁架子。
枣栗子是迁西广为盛行的婚庆喜俗文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枣栗子与早立子谐音,寓意吉祥,代表百姓渴求世代薪火相传、家国兴旺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迁安跑旱船始于清乾隆年间,有“双乘双船”、“单乘双船”,一般表演,两船对行,以便相互交流。唢呐伴奏。
迁安龙灯起于清代光绪年间,舞龙灯主要剧目有《闹海》、《跳龙门》、《翻身》、《脱皮》、《金龙盘玉柱》等。
秧歌有两种:高跷秧歌和地秧歌。高跷秧歌:舞者在扭秧歌时踩木制假腿,木脚高低不等,多在1米以上,迁安不少村庄有在年节踩高跷扭秧歌的习俗。地秧歌:又称“地跑子”,兴于元末。
“抬杆”因无史料记载,关于该舞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目前很难予以考证。“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
唐山花吹,是在鼓吹乐正常吹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乐。包括唢呐、鼓、钹三个部分。它是以手中的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身,既好听又好看的一种鼓吹乐演出形式。
海城喇叭戏是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传统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
海城高跷秧歌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民众十分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