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寸子秧歌流行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恒山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帝王“四时”祭天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北岳恒山登山协会以肩负传承、弘扬恒山民俗祭祀文化为己任,组织传承了“喜神节”全民健身、迎喜纳福的祭拜恒山爷的民俗活动。
磁县陶泉生产焰火有百余年历史
戳古董的“戳”字是捅的意思,“古董”指闯祸、捅乱子。
“和顺圣会”是滦平县长山峪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花会组织。
早年,每闻郭村有“蹦蹦戏”,方圆十里村庄之内,前呼后应,拥途塞道,观者甚众。
安国老调,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民几乎全部是一脉相承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柳氏族人自从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后,世代遵训守礼,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彩布拧台是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大隐豹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彩扎艺术
“竹马舞”指的是表演者在腰间系上马形道具,分马头和马尾两截,边歌边舞。
高洛音乐会是流传行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和北高洛村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
东张务音乐会的曲目十分丰富
广阳区东尖塔村音乐会,属于佛教音乐,俗称“和尚经”,由清朝中叶北京通州熬硝营和尚庙慧林法师所授。
滦平十番乐是滦平县张百湾的传统民间音乐。
上杭客家崇宗敬祖习俗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宗族联谊,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祭拜宗祠先祖,修编族谱、宗谱、祠谱各族都有自主创立传承至今的族规祖训字辈等,堪称崇宗敬祖的礼仪之乡。
民间音乐,平山民歌的一部分。
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
大赵庄音乐会因其源于道教音乐也称道教音乐会。
梅花调俗称“鼓碰弦”,是流传在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黄漕飞云叉会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名师真传,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并且在套路上基本齐全。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
永清河北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保定、廊坊、沧州、衡水、石家庄等地区。
潜山民间一般沿用的婚嫁礼仪有相亲、定亲、送日子、迎娶、回门等程序。
曲周花车,汉族民间舞,原名“拉花车”,始于明,盛于清,不衰。
丰宁满族吵子会(唢呐艺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拉洋片,广平县当地俗称“西洋景”
里东庄音乐老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古典音乐。
伏虎禅师信俗,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汀州百姓为感其恩德,供奉祭祀。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在彭坊、广福院进行庆典,九月十四日则在汀州城举办纪念伏虎禅师的民俗庙会活动。
地平跷产生于河北省顺平县,流传遍及满城、望都等邻近诸县,是一载歌载舞的传统民俗舞蹈。
1919年发源于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后逐步趋于成熟。
葛沽宝辇会兴起于明朝末年,盛于清,距今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代代相沿至今,长盛不衰。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横河蒙丁演武”历史悠久。
南辰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但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它具有特殊的艺术特色。跑马灯舞的主题是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辰跑马灯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同时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后,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南乡花船”一般为新年正月里出行,走村串户,家家拜年,是集表演、清唱、舞蹈于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定州市花张蒙村村民历史上多信仰道教,该村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花张蒙道教音乐。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有一道“花会”,是为龙灯会,因其龙身断为十三节,之间以绳连之,故被人称作“断龙”
军卢村音乐会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
冰神祭祀又叫祭冰神,祭冷神。它是平乡县后张范村一项民俗祭祀活动
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
召集民间艺人组成蹦跶会
“抬杆”因无史料记载,关于该舞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目前很难予以考证。“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
横岐调为中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于梆子腔系统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上思县的瑶族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其中瑶族的婚礼习俗,便是一个独特的景象。瑶族婚礼仪式有拦路歌、拦门关、鸳鸯仪式等,拦路歌和拦门关拦两次的意思就是要好事成双。
涞源梆子是流行于涞源全境域的一种传统剧目,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祭孔的风俗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是孔子死亡后第二年开始的。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褒扬与追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宏,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上杭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祭孔活动,一直坚持至1947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小冯村音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起源于本地的啕赖庙村,最初因依靠拍打柳棍为表演伴奏而得名
纺车秋千是喀左县秧歌汇演中的传统项目,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已失传近百年,2011年经当地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近一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今年春节重现广大观众面前。现在这个项目和其他项目一起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型的民间传统焰火表演,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
“游傩狮”传统游艺活动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平北部的吾祠、新桥、灵地、双洋、赤水、溪南、象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游傩狮”是汲取当地流传的傩面舞、南狮、游走艺术部分表演形式,合三为一的游艺活动,在各活动场所、路上游走“傩狮”命名而来的。
“燕山大板”是河北三河特有的一种曲种。
永清瑚琏店同乐圣会是一种民间舞蹈。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以及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汉沽女书民俗文化。
北仓随驾狮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道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花会,今已传至第十代。因娘娘庙门前摆有两座大石狮子,有人建议此会由“大鼓会”改名为“随驾狮子老会”,意指为出巡的娘娘保驾护驾。此后,“随驾狮子”便沿用下来。
馆陶粮画是利用本地不同粮食来粘合在一起作成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