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屈家营音乐会”为民间笙管乐,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
迁安跑旱船始于清乾隆年间,有“双乘双船”、“单乘双船”,一般表演,两船对行,以便相互交流。唢呐伴奏。
拉洋片,广平县当地俗称“西洋景”
高跷捕鱼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捕捞鱼虾的方式,所用工具有高跷,”丫“形捞杂,敞口网兜。每年农历六月至九月为南虾捕捞作业期,渔民脚踩高跷,肩搭捞架柄,平衡用力在海里缓缓推动捞网,即可捕获南虾。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有一道“花会”,是为龙灯会,因其龙身断为十三节,之间以绳连之,故被人称作“断龙”
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气势恢宏,庄严神圣闻名于三市五县。据《浚县志》、《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其分布区域涵盖浚县、滑县、淇县、卫辉、延津五县、影响鹤壁、新乡、安阳等市。
唐山花吹,是在鼓吹乐正常吹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乐。包括唢呐、鼓、钹三个部分。它是以手中的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身,既好听又好看的一种鼓吹乐演出形式。
冰神祭祀又叫祭冰神,祭冷神。它是平乡县后张范村一项民俗祭祀活动
鼎棋原名“三人中国象棋”,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攀登人类智慧高峰的阶梯”
馆陶粮画是利用本地不同粮食来粘合在一起作成的画作。
《晋州官伞》,原本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炫耀其权势、地位、威严,在出行巡幸时而设置的特殊专用仪仗之一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以及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汉沽女书民俗文化。
曲周花车,汉族民间舞,原名“拉花车”,始于明,盛于清,不衰。
冀中笙管乐(子位吹歌),河北省定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永清瑚琏店同乐圣会是一种民间舞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期间,双庙村都要举行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祭祀仪式。
太极八卦鼓:是栾城区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将博大精深的《易经》文化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
推灯是中国民间文艺形式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要举办盛大的祭龙——龙牌会。
小冯村音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的重要流派。茅山上清灵符,是贯穿道家法术,结合儒家学术思想,以古人为鉴,以皇家为倾的神韵状态的文化显现,以书法和绘画集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加以道家通神的符合,形成一种象征意义的道家文化。
南客丝弦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一门传统戏曲艺术,经过一代代丝弦人的传承保护,保留至今。
圈头音乐会始创于明末清初,其乐谱、乐曲均为僧传,属北方音乐。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
大型的民间传统焰火表演,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
“河灯节”是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流行在平原县戴家口村一带。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荷灯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解放后,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够保佑平安的愚昧行为,也不再搞祭祀活动,而这一习俗演变成一项娱乐活动,并把“荷灯”演变成了“放河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武平县尧禄村的村民都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闹灯,欢庆元宵。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新添丁的家庭,会在正月十五前一天,做一个如金字塔形状的“子孙塔”,祈求后代平安顺遂。
涿州市花灯节又叫“通会灯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每年农历元宵节期间进行,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1984年涿州市恢复了灯会,并确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举办。2001年,涿州“通会灯市”正式更名为“中国·涿州花灯节”并延续。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涞水伶伦祭典,是保定涞水县民俗
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南鱼龙灯是邢台隆尧县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府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尧山山口庙会历史悠久
安国药市,河北省安国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不闲”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从清代开始流传于河北涿州一带。
里东庄音乐老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古典音乐。
苏桥飞叉会又名云叉会,是流传于河北省文安县的一种地方传统杂技表演活动。
朝阳县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灯会(苇子灯阵),河北省邯郸市地方传统民俗
赵县范庄龙牌会是位于河北石家庄赵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说鸽子”是民俗文化,在高港流传范围较广,田河建房“说鸽子”名气更响。一般认为,“说鸽子”就是在建房、婚礼等喜庆场合,按一定的腔调和节奏颂唱祝福的歌谣。
《踩船灯》就是彭坊村流传久远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踩船灯》又叫《扭船婆子》,据说源自人们为了纪念乾隆27年(1763)下江南时设祭坛求雨,缓解了当年旱灾的功绩。
"赵庄岭皇纲"随"赵庄岭庙会"的产生而产生,是在街头、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节目,它是赵庄岭庙会中独领风骚的龙头节目。
本溪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本溪社火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活动中表演者以十八般兵器为道具捉对厮杀,由是获得“武秧歌”之名,又称为“武社火”。这种“武秧歌”和“走社火”中的“地摊社火”十分相似,艺人从京剧艺术中吸取精华,用来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
“南乡花船”一般为新年正月里出行,走村串户,家家拜年,是集表演、清唱、舞蹈于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北仓随驾狮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道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花会,今已传至第十代。因娘娘庙门前摆有两座大石狮子,有人建议此会由“大鼓会”改名为“随驾狮子老会”,意指为出巡的娘娘保驾护驾。此后,“随驾狮子”便沿用下来。
获鹿丝弦起源于明末元初,又名弦索腔、四弦、女儿红,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
龙灯是龙涓乡山后村独特的节日活动,山后独特的龙灯,每逢农历正月十二日夜间开展迎龙游村活动。
桃园同乐会吹歌流传于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乡桃园村。
里二泗高跷会约有300年的历史,至今代有传人。它由12人至14人表演,文跷、武跷兼备,表现内容主要是《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
葛沽宝辇会兴起于明朝末年,盛于清,距今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代代相沿至今,长盛不衰。
太平锣的鼓点吸收了戏曲、武术大鼓和秧歌武戏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大义店冰雹会至今已六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