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武术戏,简称武术戏,是河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此灯阵出现在商周时期,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姜子牙大破神仙阵时所创。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要举办盛大的祭龙——龙牌会。
秧歌是明、清时盛行的一种小戏
软秧歌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的传统戏曲剧种
怀安蹦鼓子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
“卧佛灯会”,约形成于宋代。
《铁板大鼓》是流传于承德兴隆县的一种曲艺,始创人是王宪章。
满族寸子秧歌流行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磁县陶泉生产焰火有百余年历史
戳古董的“戳”字是捅的意思,“古董”指闯祸、捅乱子。
“和顺圣会”是滦平县长山峪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花会组织。
安国老调,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滦平十番乐是滦平县张百湾的传统民间音乐。
彩布拧台是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大隐豹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彩扎艺术
东张务音乐会的曲目十分丰富
“竹马舞”指的是表演者在腰间系上马形道具,分马头和马尾两截,边歌边舞。
高洛音乐会是流传行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和北高洛村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
广阳区东尖塔村音乐会,属于佛教音乐,俗称“和尚经”,由清朝中叶北京通州熬硝营和尚庙慧林法师所授。
民间音乐,平山民歌的一部分。
大赵庄音乐会因其源于道教音乐也称道教音乐会。
黄漕飞云叉会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名师真传,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并且在套路上基本齐全。
梅花调俗称“鼓碰弦”,是流传在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
丰宁满族吵子会(唢呐艺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曲周花车,汉族民间舞,原名“拉花车”,始于明,盛于清,不衰。
永清河北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保定、廊坊、沧州、衡水、石家庄等地区。
地平跷产生于河北省顺平县,流传遍及满城、望都等邻近诸县,是一载歌载舞的传统民俗舞蹈。
里东庄音乐老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古典音乐。
1919年发源于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后逐步趋于成熟。
拉洋片,广平县当地俗称“西洋景”
“横河蒙丁演武”历史悠久。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有一道“花会”,是为龙灯会,因其龙身断为十三节,之间以绳连之,故被人称作“断龙”
军卢村音乐会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
定州市花张蒙村村民历史上多信仰道教,该村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花张蒙道教音乐。
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
召集民间艺人组成蹦跶会
冰神祭祀又叫祭冰神,祭冷神。它是平乡县后张范村一项民俗祭祀活动
“抬杆”因无史料记载,关于该舞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目前很难予以考证。“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
横岐调为中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于梆子腔系统
涞源梆子是流行于涞源全境域的一种传统剧目,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小冯村音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起源于本地的啕赖庙村,最初因依靠拍打柳棍为表演伴奏而得名
大型的民间传统焰火表演,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
“燕山大板”是河北三河特有的一种曲种。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永清瑚琏店同乐圣会是一种民间舞蹈。
馆陶粮画是利用本地不同粮食来粘合在一起作成的画作。
高碑店市撞河村的“上四调”是属于柳子弦索腔系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麒麟舞盛行于河北省黄骅市区西北部一带农村的舞蹈表演艺术
赵县范庄龙牌会是位于河北石家庄赵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大慈邑坠子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满族二贵摔跤由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为单人表演形式
晋州市“李家庄咳嗨腔”是起源于冀中平原的民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期间,双庙村都要举行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祭祀仪式。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结拜之日。每年此时在刘备故里隆重举行的“楼桑春社文化庙会”,如今已经成为涿州市弘扬“三国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庙会期间,有各种将“忠义”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活动,通过庙会形式,促进了“三国文化”的发扬光大。
“屈家营音乐会”为民间笙管乐,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