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奶奶习俗是苏北人民群众中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一种婚庆礼俗,以高邮卸甲镇为代表。昔有《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新郎秦少游接受“婚考”的传说,今在婚礼中有“大开门”、“小开门”和婚庆秀口才等例,相沿成俗。
红桥修禊,是清朝康乾时期江南文人雅士煮酒吟诗的文化盛事。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大规模的“红桥修禊”,大约有五次,影响深远。
南辰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但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它具有特殊的艺术特色。跑马灯舞的主题是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辰跑马灯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同时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溱潼周边二百多座村庄有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次)。
“锣鼓书”又叫“鼓儿书”,兴化城乡至今还在流传,是兴化本土最早的说唱艺术。鼓儿书源于古老的鼓词,鼓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兴化锣鼓书艺人用兴化方言演唱,曲调以“七字段”和“串十字”为主。唱的是民间疾苦事,说的是百姓心中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五渚坊香会在每年正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分大小年)“动会”,农历二月初八“落会”。历时11—12天,有“动会、敬拜、讨喜、唱戏、落会”等内容。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的重要流派。茅山上清灵符,是贯穿道家法术,结合儒家学术思想,以古人为鉴,以皇家为倾的神韵状态的文化显现,以书法和绘画集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加以道家通神的符合,形成一种象征意义的道家文化。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说鸽子”是民俗文化,在高港流传范围较广,田河建房“说鸽子”名气更响。一般认为,“说鸽子”就是在建房、婚礼等喜庆场合,按一定的腔调和节奏颂唱祝福的歌谣。
“南乡花船”一般为新年正月里出行,走村串户,家家拜年,是集表演、清唱、舞蹈于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香水泉承载着传统沐浴文化的历史。老浴客喜欢天天泡澡堂,因这里有烫水、有热茶、有老友、有故事,更有已经融化于他们情感深处的沐浴文化特色和民俗环境,是老年朋友的精神家园。
建湖地处江淮方言区,建湖方言属“北方官话”语系。建湖方言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晰,无卷舌音,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词汇丰富生动形象,包容广泛,语调又多变而柔和,舒展而明畅。建湖方言也是直接形成了淮剧的舞台方言。
沿湖(邵泊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生活风俗,包括祭祀习俗、年蒸习俗、说唱习俗、烹饪习俗、婚嫁习俗等。
车桅灯习俗欢快热烈、群体性强,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整个活动体现了沿江沿湖地区一种类似于古老“船图腾”的文化内涵,是水乡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花朝节是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百花的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人们集中种花植树赏花,并用红布条、红纸条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为花庆贺生日,谓之“赏红”。
玩麒麟,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麒麟是中国人民传说中的“仁兽”、“瑞兽”、“圣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玩麒麟是灌云地区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人口兴旺的美好愿望。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
句容后莘行政村花岸组(原花岸村)龙灯会,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本村上空有青黄雌雄二龙翻腾盘旋的传说。旧时龙灯会出灯是正月十三,现为正月初六。
扬州杭集船村民众自明代开始就有采摘田埂上的野青蒿与糯米面糅合为主原料做成清明专用食品“印子”祭祀祖先的传统。船村印子原材料紧扣清明祭祀主题、两种材料的糅合技艺、成品的使用时序等均有约定俗成的仪规。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延陵抬阁是老百姓以欢庆胜利、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的一种娱乐形式。融戏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民居文艺之一,躲在庙会、迎神赛会、庆典等喜庆场合表演。
金山灯彩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是镇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镇江寺庙众多,尤以市内金山庙会、都天庙会为甚,主办者多以各种灯彩吸引游人烘托氛围。
丹阳“三乐”又名“散乐”,属江南丝竹的分支体系。后流传于民间,至今被称为“老三乐”。乡里村民婚丧嫁娶、寿筵、房屋落成时,在来客前表演,一般场合在空地、堂前天井、院落或打谷场上演奏,也有行进中演奏。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