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铜器是一种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的铜器已畅销全国。明清时期,大同的铸铜、制铜等工艺品已相当繁盛,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
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艺精湛,是民间铸造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而优美的音质须在纯手工制作的情况下才有充分体现。浑源铸钟不仅是中国古老冶炼铸造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同民间有“阳高妇女出巧手”之说,“阳高布艺”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六代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布老虎、十二生肖、鞋垫、刺绣等。2011年6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玉米皮编 主产于灵丘县,现有茶垫、汽车坐垫、地席等1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良好,远销国外。玉米皮具有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编织品的理想原料。
山西广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虎头鞋是夏津县几乎每个小孩都要穿的手工制鞋,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到缝合鞋帮和鞋底,再加上鞋面的绣工,共有十几道工序。作为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传承人,张晓芸自幼就跟随奶奶学做虎头鞋,对于配色、针法等颇有研究。
产于庆云县大靳、板营、常家等十几个乡镇,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产品以洁白、匀净、板平、边齐等为特点。可加工成草帽、提篮、纸篓等。
葫芦造型美观,从明朝起就已出现葫芦工艺品,到清朝时出现的“刻制葫芦”和“范制压花葫芦”成为朝廷供品,随着时代进步,又出现烫画葫芦和雕刻葫芦,拼雕葫芦。任德斌是临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成立了葫芦雕刻工作室,代表性作品有《梅兰竹菊》《四大国粹》《福禄寿喜》等。
临邑县在古旧家具修复技艺逐渐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状态的情况下,古旧家具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孟祥春,2019年成立个人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古典家具修复技艺,进行研究和开发使这项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刘记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在传承古代制作又有了发展与创新,他们研制的灰白蟋蟀罐是又一制作高峰。在继承古人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大方、典雅,内涵深沉,体现了“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集实用、观赏、把玩于一身。
兴城满族刺绣是我国东北满族刺绣的一部分,现存于兴城城内和西部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兴城满族刺绣传承人董宁,8岁开始跟外祖母、母亲学习刺绣,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基本方法,加上勤学苦练,发明了自己特有的针法——乱针,董宁绣品栩栩如生,现在,她掌握了8种针法,带领6个徒弟,使满族刺绣得以传承和发展。
绒绣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金玉兰”绒绣手工制作技艺是将传统刺绣的针法、图案、色彩融入现代元素,并对传统针法做出了创新与挖掘,共整理出20多种传统刺绣针法。
喀左剪纸中国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建平女红主要包括刺绣、布艺、绳结编织三大类。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是观赏与实用并存的工艺美术形式,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内容多寓祈求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之意。
柳条编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用柳条编制的篮、筐等生活用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宋年代,柳编工艺愈加成熟。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渐成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广为流传。
建平泥塑技艺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红山女神,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早的塑像。建平泥塑以宗教为主要题材,其悠久的历史,成为研究考古、辽西文化、民族变迁的重要佐证。同时在美学、宗教学、民俗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建平蜡染传承历史久远,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色彩明快,线条流畅。随着纺织、印染技术的迅速腾飞,蜡染这种民间工艺渐渐被遗忘,只有极少数人作为爱好保留下来。
建平剪纸流行于辽河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玉器,从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来看,与建平剪纸颇有相似之处,隐隐显示出一种潜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糖画是许多人童年时光的美好记忆,台安糖画亦糖亦画,制作时糖画艺人用汤勺舀起熬溶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浇铸画出造型,而后粘上竹签,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即成,好看好玩又好吃。
台安古建彩绘技艺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培养了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古建修缮和彩绘专业的能工巧匠,让美丽的艺术得以传承。
田景儒陶瓷生产技艺全面,尤其擅长传统工艺拉坯成型,能手制小件,精巧实用。
葫芦砑花也称作押花、掐花,此工艺源于明清时期,葫芦砑花手工技艺利用钝刀将诗、画砑于葫芦表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层次分明的砑花作品赋予葫芦更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蜂蜜麻糖制作技艺是唐山市传统手工技艺。蜂蜜麻糖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7年),几百年来,都是居家旅行,馈赠亲友的必用家品。
吴兴洲在老师的指点下完成的古砖砚作品,刀法锋利有度,线条简约凝练、遒劲挺拔,历经千年的沧桑古砖,在他的手中又获得了重生。
古船模制作技艺是始于宋代的一门老手艺。那时的工匠,为了造船更精确,会事先制作出船的模型,然后依据模型和图纸再进行施工。
刘氏皮影雕刻技艺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皮影雕镂制作,以上等驴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
皮影雕刻一般是先将驴皮放在矾水里面浸泡三至五天,再钉在木撑上面,刮去毛血和脂肪,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
兰氏剪纸的人物、畜禽、花鸟、虫鱼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善写实,又能变形,在阴刻和阳刻的结合上,繁简有致,主次分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国内剪纸界所瞩目。
老张家酒古法酿酒要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候张家祖辈张如俭,他闯关东折本后,拜东北酿酒大师萧瑞为师,潜心学习酿造技艺,6年后回到家乡,在村里首建酿酒作坊。
玉田老酒酿造历史悠久。史载唐太宗东征,击鼓之前饮玉田老酒,得胜后封玉田老酒为御酒;辽金时代驰名北方,谓之“圣水”;明清时期酒香鼎盛,畅销华北。
皇家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采用皇家传统金银细工技法,以金银为主要材料,辅以珠宝玉石等配饰,经过捶揲、錾刻、镂空、累丝、镶嵌、焊接、打磨等数道工序手工完成
“饹馇”一词源于满文或蒙语的发音,其意为薄饼,原本是遵化老百姓粗粮细做的产物(以绿豆和姜黄为主材,尖锅缓火摊置而成的圆形金黄色薄饼)。
迁安桑皮纸手感柔软细腻、结构均匀、拉力强、吸水性好、不腐不蛀、搓折无损、永不变色,在书写和绘画方面,对墨的洇渗恰到好处,有“重彩”“重水”“重墨”的特点。有书画纸、新闻纸、办公纸、毛头纸、大力纸(红辛纸)、擦镜纸、伞篷纸、复写纸、打字纸等10余种。
迁安手工造纸主要以当地盛产的桑树皮为原材料,经过去皮、扁皮、切皮、打油、抄纸、晾晒等工序(均为手工操作),制成毛头纸、红辛纸、书画纸等,是迁安独有的特色产品。
迁安皮影雕刻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手法,造型精美,做工精细,作品具有形象夸张,刻工细腻,色彩明快等特征。2013年,“迁安皮影雕刻”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丽纸俗称红辛纸、毛头纸,迁安造纸始于汉代,兴于明,至清末李显廷将造纸技术逐步完善,达到极至。迁安的书画纸、高丽纸蜚声海内外,上世纪80年代一度有“南宣北迁”之称。
新繁棕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进入国家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新繁棕编,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早在200多年前就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
因钩针编织易学易懂,在社会上得到极大的普及,很多家庭都备有钩针和各种线材,钩针编织各种作品。21世纪以来,钩针编织作品在延庆依然具有一定普及性。
传统皮活制作技艺是延庆地区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手工技艺,它的内涵广泛,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毛皮制品。
三司村柏木熏肉是延庆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食品种类,形成了酱香浓郁、柏香馥郁,肥而不腻、余味绵长的独特特色。
在北京延庆饮食发展的历程中,“傀儡”是重要品类,主要包括:“锅搅傀儡”“锅打傀儡”“屉蒸傀儡”“油炒傀儡”等。
延庆传统猪头狮子是延庆地区的民俗文化载体,凝结着延庆人民的文化情节,蕴含着延庆地区独特的价值理念,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延庆虎头鞋是用老虎的形象作为装饰的一款鞋子,故称虎头鞋。
北京蒙镶技艺,北京市东城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中国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延庆区蒙镶工艺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其工艺十分复杂,以金属錾刻和金属焊工为主,每件成品经过设计、造型、铸模、库活、錾活、馏金、镶嵌、作旧等多道工序制成。
延庆区古建筑彩画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一种装饰艺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既有保护木材之实用功能,也传递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内涵。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风车的出现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风车最早叫八卦风轮,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具有驱魔镇宅降妖之功,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四季保平安。通州大风车是指西集镇武辛庄村梁俊制作的风车。“风车大王”梁俊,生于1933年,西集镇武辛庄村人,祖辈相传以制作传统风车、风筝为业,梁俊是第三代传人。他制作的风车工艺精湛,勇于创新。
通州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剪纸技艺自清代开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通州青铜器复制与制技术是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它起源于元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位于通州区大辛庄的李淑华师从其姑奶奶李克敏,她经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领悟和实践,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对称、对比、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有机的结合,通过剪、刻等手段,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剪纸艺术作品,在通州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通州临沟屯风筝制作技艺据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风筝已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枯木陶”陶器是通州老艺人华定远在继承中国传统陶艺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于家族传承关系。
通州空竹制作技艺有着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竹文化已成为凝结人民群众维系情感的纽带,成为北京祥和的城市之音。
通州玉器制作技艺从元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代有传承。
雕漆工艺是将绘画、雕刻和漆饰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五花剪纸是通过剪纸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艺术的展现。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明清时期主要为皇家宫廷服务,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并称为“燕京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