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石雕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浚县石雕亦名浚县青石雕刻,其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工艺流程,严谨有序,层次分明。
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蒋氏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为本地区文化艺术所需应运而生,装裱修复分为去污、揭画心、修补画心和全色四个步骤。
浚县万福虎,又叫布老虎,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万福虎又分三个系列,即画虎、剪贴虎、绣虎。
浚县柳编根植黄河故道绵柳之乡,乘舟车往来之便,传承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整个华北大地。浚县柳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全部制作反复而有序,原始又精细,层层讲章法,道道有技艺。
郭家银饰行起源于明朝,举盛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产品由人工打造而成,其产品分为头饰、项饰、手饰、脚饰、衣饰、帽饰等6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素有“郭氏银饰纯,货全价又真”之美誉。
淇县铸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中国青铜器时代,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的瑰宝”。铸铁茶壶选用优质生铁和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贵重金属原料,具有硬中带柔之美,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保护价值。
“草编锅笼帽”是淇县桥盟乡桥盟村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该村内,不受家族、性别限制,绝大多数成年男女均会此项手艺。
鸽哨,是一种民间风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卫城赵氏鸽哨属传统民间技艺,纯手工制作。主要原料:葫芦、竹、苇、铝等。主要产品:葫芦、竹筒、金属筒三个系列二十多个品种。
韩村纺织成品需要诸多工序,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手工技艺逐渐消失,在韩村乡大韩村至今还保留着此种纺织工艺。
虎头鞋帽制作历史已有近七百余年了,经过传统的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各种富含想像力的刺绣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清丰草辫生产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草辫之乡的美誉。草辫是清丰境内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还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丰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纸扎,也叫像生、扎纸活、扎彩等,是民间用于丧葬活动的纸质器物的统称,从事这项工作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其扎制技艺却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一门特殊行业。
清光绪年间,创始人刘进仁在京城做木工,其间结识了江南雕刻工匠,向其学习了雕刻工艺,刘进仁结合自己的木工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技法。后经历代相传,形成了远近有名的刘家传统雕刻家具工艺产品。
木版年画,起源于清代,是清丰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花。木版画最初是印制雕版神像,用于群众礼佛拜神活动,后来逐渐衍生为印制民间风俗年画、敬奉神像年画等。
李氏书画装裱,系李家世代相传,源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时期形成了独有的装裱风格,有书画装裱修复作坊。
草辫是南乐密集型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明万历年间,人们就利用麦秆柔韧皮薄、色白质嫩的优点编织草龙,计有三、五、七、九、十一股之分。
秦氏木雕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秦仁保的先祖秦兆林在乾隆年间曾在南方当木雕师傅,专门从事亭台楼阁的设计与雕刻。秦氏木雕的作品内容大致包括微缩景观、传统家具、园林建筑等;内涵丰富、雕工精细、技艺精湛、别具特色,木雕手法古拙不失精致,传统风韵中可见时代特色,对民间木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苏奇灯笼画是安阳市苏奇村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属于彩画灯笼。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小巧玲珑。
秦氏绢艺是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可查。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的民间艺人已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清代已有史可查,多为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观赏的小技艺,与“蝉塑毛猴”属同类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