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画装裱传统技艺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风格在甘肃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通渭书画鼎盛,为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装裱技艺应运而生。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技艺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片和册、页。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保存和观赏。
通渭木雕是我国北方木雕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布通渭全境,尤以马营、平襄、襄南、陇山等乡镇最多。它作为建筑构件,大多用于山门、照壁、墙面等建筑物上。
通渭草编技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传统技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类、用具类、衣着类、家具类、建筑及室内装饰和麦杆贴画等。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漳县新寺熟皮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和谐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漳县新寺熟皮技艺,主要包括生皮货与熟皮货。
岷县清水乡清水村的铜铝翻砂铸造工艺历史悠久,据村民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水铜铝铸造的产品很多,有大锅、火盆、大钟、香炉等,但最典型的制品要数铜大锅、铝大锅。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
岷县历史悠久,是史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洮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
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主要分布在岷县洮河下游的西江、中寨、维新等乡镇。它代表了岷县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手工技艺。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美称。岷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当归主产地之一。境内分布中药材资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享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美誉。
临洮陶器制作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它以洮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为样本,展现了原始社会人类在洮河流域的繁衍生息以及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临洮脊兽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而且也融会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嘉峪关芨芨草编扎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技艺,其原料为生长在嘉峪关地区的一种天然植物——芨芨草。
靖远小川石雕文化艺术综合价值极高,因为其特殊性,有相当部分为群雕。而且被雕刻或设计者赋予了灵魂。它反映了社会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石刻属于雕塑艺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付家石刻传统工具有锤凿锛鑚等,雕刻技法讲究,所刻碑字要求“饱满方正、横平竖直、点点如桃、撇撇如刀”,“上阴角下阳角、左阴角右阳角”等。
靖远的黄河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辐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据《靖远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朝,2000年重新修缮。
靖远羊皮筏常用羊皮做成。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
景泰砂锅的生产地是景泰县芦阳镇西关村。因地处明代构筑的小芦塘城堡的西侧,故名西关。西关的高岭土储藏量丰富,品味高、粘度好兼之周围又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村边的溪水四季常流,具备了良好的建窰条件,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砂锅制作技艺。
会宁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食品种类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
会宁刺绣是会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会宁刺绣艺术是会宁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