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鼻祖神农发明耒耜之地,也是全国唯一以农具“耒”命名的城市。“神农创耒”的传说故事发源于这片土地,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国时期,富池口北部江中的半壁山是重要的锁江战场,吴国大将甘宁曾统下雉、阳新两县而驻守富池口。甘宁勇武善战、爱国爱民深受富池百姓爱戴,战死后葬于富池镇。当地人民为祭拜、纪念甘宁将军,宋代就建有塑像建庙、修缮甘宁墓。
阳新县城北门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时池水清澈见底,每年六月,开满了娇艳的莲花,人们都叫它莲花池。
阳新县伍家祠一带分布有伍氏族人,他们自称是伍子胥的后裔。这一地区因此与伍子胥产生了深厚的联系,并流传着许多与伍子胥相关的传说。
阳新白沙镇的七峰山下有坐山叫金鸡坜,对面是白阆山下的牛头坜,两山对峙,遥遥相对,在牛头坜的“牛鼻梁”上有座古墓,在当地流传至今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阳新富河下游,有两块形状相同的石头,人们都叫它“望夫石”,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的少陵河称作绰罗河。这里的人周秦称肃慎;汉晋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黑水靺鞨;金称女真;清称满族。这里人烟稀少河泽密布,水草丰美古树成林,原野上各种各样的花在漫无边际的沼泽地里竞相开放展露芳姿。
在巴彦港江畔公园有块麻丫石,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要亲自去瞻拜她,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驿马山也叫野马山,距巴彦城西十六里,少陵河的西岸。传说是由孙悟空在天庭赶散的一匹仙马变化而来,野马山这个名字即出自此典故。后来明清官府时在此设立驿站,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名字驿马山。驿马山山峰突兀,景色瑰丽。
在巴彦县龙泉镇正东10公里处,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险峻山峰高耸云端,它的外形就像隆起的两领驼峰,远远看去,酷似一匹昂首进发的骆驼,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骆驼峰”了,也称“骆驼砬子”。
莽莽苍苍的老黑山,自从开山鼻祖温良玉和龙女在大山腹地成家立业以来,便有了蓬勃生机,子子孙孙,世代繁衍生息。(温良玉和龙女故事详见《飞龙泉的传说》),后来又有外姓人搬来居住,使老黑山更加热闹繁华。
从前,老黑山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张良和妻子范氏生有一子,奉养年逾花甲的老父亲度日,日子倒也过得去。
江湾水库始建于 1958 年,除肩负着下游两万余亩水田的灌溉任务外,还是巴彦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坐落在县城北 30 公里处的洼兴镇境内。
骆驼砬子也称骆驼峰,在附近居住上了年岁的老人们都知道,骆驼砬子山中巨蟒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少陵河畔,有一家姓陆的渔民,他们祖孙三代靠捕捉鱼虾维持生活, 有一天,狂风突起,河浪大作,掀翻了河中捕鱼的小船,爷爷、爸爸、孙子各持水性爬上岸来,但小船却沉下了河底。从此少陵河波涛汹涌,陆家三代人再也无法下河捕鱼了。
相传,在八百年前,一个远征驼队,押着金银财宝、美女、俘虏由东向西返回他 们的老家蒙古。
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以西 16 公里处的驿马山,海拔 333.3 米,方圆 7.5 公里。此山虽然不算高大,但风光却十分美丽。山石鬼斧神工,古树伟岸苍劲,处处 峰峦叠翠,游人络绎不绝。来到驿马山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山林风光,而且还能拾 到一串串古老的传说。
夕阳如火,伏在老黑山绵亘起伏的西峰头,恋恋的余晖忘情地抹在黑山林场飞龙泉石碑上。飞龙泉石碑立于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八年七月,正面是“飞龙泉”三个大字,后面清晰地记着该泉的来历及老黑和龙女的传奇故事。
很久以前,紧靠猪蹄河的怀德堂村有个刘大善人,他家种了30多垧地,一遇到闹饥荒的年月,他就告诉家人开设粥棚,让过往的人或者附近挨饿的人吃顿饱饭,度过饥荒,别人开粥棚应应景,做个样子,老刘家开粥棚是多咱挺过了饥荒多咱关铺。
在巴彦港江畔公园有块石头,人们叫她麻丫石。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虔诚地去瞻拜她,这块非同寻常的石头,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粤台白鹿传说是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一带的民间传说,鹿峒山是高明历史名山,位于明城镇,山势呈西南走向,主峰海拔476.2米。山上盛产杜鹃花,开花时满山鲜红,景色十分美丽。而粤台白鹿的传说,正是与这座美丽的山峰紧密相连的。
灵龟塔传说是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一带的民间传说,传说中神龟的勇敢、无私和牺牲精神,也激励着高明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据传,东晋成帝时,葛洪云游至仙岗,寻得一佳泉(今仙岗村流水井),用其水在丹灶金峰岗顶炼丹,终于炼丹成功。1579年,明神宗朱翊钧为纪念葛洪,把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
马南宝勤王故事,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街道的民间文学,马南宝勤王故事内容传奇、丰富、生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等特征。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马氏族人仍可娓娓道来。历代以来,人们通过马南宝勤王故事教育后代缅怀、学习英烈,树立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怀。
《貂蝉传说》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人们运用方言土语,讲述着自己理想中的貂蝉,主要为表达其爱憎和乡土情结。
定城砖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定城砖则是这一传奇中的点睛之笔。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系万里长城之起点,丝绸之路之关隘。九眼泉、定城砖、火烧滩、晾经台、手印石、击石燕鸣等是在嘉峪关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宽广、影响较大的传说故事。
在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有两棵连理树,一棵榆树与一棵桑树相拥相依,仿佛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相依相偎。项羽和虞姬的美丽传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凄美爱情故事。项羽是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而虞姬则是他的爱妾,两人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千古绝恋”。
相传,在九湾河的河水中间,有一深潭,深不可测,老百姓叫它“老龙潭”,很久以前,有人曾用 4 两丝线,加上 18 斤铁丝坠上一个秤铊也没打到底。潭面烟雾笼罩,终年不散;水色墨黑,再旱不涸,再冷不冻。
倪桥的“倪”是以前的姓氏,“姓氏考略”上则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倪桥的倪姓又秤砣“倪”指的是倪家祖先。
垓下传说是安徽省固镇县垓下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项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史册中的壮丽一页。2010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空山的故事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岳西民间流传,后经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至今。岳西县境内,尤其是店前、冶溪、白帽等乡镇流传的司空山故事甚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麒麟镇作为地名,其来历也与麒麟送子的传说有关。目前全国有多处名为麒麟镇的地方,其中包括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麒麟镇。这些地名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当地居民希望借助麒麟的吉祥寓意,祈求子孙繁衍和家庭幸福。
会宫镇位于枞阳县中部,东与浮山镇隔湖相对,南与官桥乡毗连。会宫镇更是文化之镇,世代文人辈出,源远流长。朱元璋“划剑分水”的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而枞阳会宫镇也就因此得名。
《浮山的传说》是许多有关浮山的传说故事的总称。这些故事极具神话色彩,既有关于浮山来历的,又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浮渡和石小姐的故事。
雷池的来历,有关记载说: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但让后人能真正记住雷池的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了那句流传千百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望江县被誉为“三孝之乡”,这里的“三孝”指的是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孟宗哭笋、仲源泣墓和王祥卧冰。这三个故事均出自《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的典型例子。
鲟鱼镇是桐城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飞地,因鲟鱼镇与枞阳县枞阳镇下枞阳社区接壤的一处地方地形酷似鲟鱼嘴而得名。
六尺巷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民间故事。这是一则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九井沟传说的发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山区。由于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即称“九井沟”。神秘而传奇的九井沟,以它旖旎的风光,优美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小孤山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孤山传说》是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小姑,即妈祖林默,又称圣母、天妃、广济夫人等。小姑美丽善良,聪慧过人,以济世救人为终生奋斗目标,但在个人情感上屡遭打击,最终献身大自然,无法与心爱的彭郎相聚。传说发生地小孤山,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宿松县县城东南65公里处的长江中,小孤山秀美挺拔,很像一位云鬟高挽的古代女子。
潜山市是孔雀东南飞传说发生地,传说源于汉末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被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兰芝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的悲剧。
二乔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乔公,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潜山)人,育有大乔、小乔二女,据传二乔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貌,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也有了胭脂香,此井也因此被称为胭脂井。
七仙女传说中的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
天柱山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民俗文化十分丰厚,除了有史书记载的古典文学作品外,还有一类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它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绚丽多彩,充满艺术魅力。
《一夜妃的传说》是一个源自安徽天柱山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女主角桃花与乾隆皇帝的一夜情缘。
乔公故址座落在县城东门。早在汉代这里就建有乔公庄园。三国时期佳丽大乔、小乔,乃乔公的两个女儿,就生话在园中。乔公为人秉性忠厚,乐善好施,名传乡里。乔公长孙乔进,虽是一介书生,却继承了祖父的美德。
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退斋,怀宁县平山大塅人,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身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数千言可立就。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戏作墨花也别有情趣,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他的行书轴和山水轴。
“杨七郎墓的传说”流传于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一带。潘庄镇古为驿站,是交通重镇。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有十余户人家在该庄落户,由官府监视熬盐,为“盐丁灶户”,名称“监官庄”。
鱼骨庙(龙王庙)座落在滨海新区汉沽寨上街大神堂村南海垱处。大神堂村始建于明初。在旧时,此庙曾是神堂庄的一座地标式的建筑,是指引渔船白天或黑夜出海与回家的重要标志。
太平镇崔庄村皇家枣园驿站枣文化博物馆的墙壁上,一幅大型浮雕向人们展示了张娘娘传说的生动场景。传说来源于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具体从哪一辈开始无从考证,只是张娘娘为朱佑樘的太子妃不仅仅是传说了。
五代战乱,幽州地区傍海煮盐的灶户,走死逃亡,不仅“盐绝岁久”,就连生产盐的技术也断代了,元代赵铸的碑记和明代陈九功的碑记,都详细记载了盐母神话的起源,证明盐母神话及盐母庙始于五代。
三义屯雌雄兄弟传说主要流传于京杭大运河武清沿线村庄,以河西务镇三义屯村为核心,辐射至京津两地、河北周边,乃至全国各地,成为我国汉民族文学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秦城的传说是在秦城遗址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口耳相传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在宝坻区的各个村庄,都流传着不同版本但内容相似的关于秦城的传说,在全区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
袁黄的传说讲述的是明代知县袁黄在宝坻为官期间亲民爱民,造福一方百姓等一系列民间故事。
李半朝的传说讲述的是清朝年间林亭口李氏家族出了不少大官,声名显赫,被宝坻周围几县民间称为“李半朝”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既有真实事迹,又有人们虚构的传说。
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渗透着最淳朴、善良的蓟州区民风,体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蓟县人民的机智、善良、勇敢,不畏邪恶的高贵品质。
南宋吏部尚书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正名窦禹均,号燕山,另名窦十郎,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去世,享年82岁,是残唐五代时后周渔阳人,也就是现在的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
相传古时候,随着人们对盘山的日益衷爱,加之不断地兴寺建塔,吸引来了七十二条青蛇来此修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它们已经修练了五百多年。它们恪守“蛇修千年便成龙”的古训,执意在此修成正果,造福百姓。但无奈常遭到外界有意无意的伤害,因此,它们便期待着也能讨个“皇封”,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