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董奉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与华佗和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与杏林的传说更是流传千古。据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董奉隐居在庐山下,为人治病从不收取钱财。
万杉寺,这座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南麓的古刹,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信徒和游客,更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
庐山市的"天下第一泉"传说源远流长,其核心围绕着一处名为谷帘泉的清泉。传说中的谷帘泉因其水质甘腴、味道香醇且无杂质而著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虎溪三笑故事与释慧远送客从不过虎溪有关,一日释慧远与陶渊明、陆修静相谈甚欢,而忘了送客不过虎溪的惯例,后老虎出来阻止,他们才警觉到,于是便相视而笑。关于虎溪三笑的故事版本很多,画作很多,如明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相传苏东坡政治遭贬,携爱妾碧桃去天南。途中过都昌,碧桃患病,无奈滞留。一日,闻说南山古寺灵验,便匆匆带上香烛纸马,驾小舟过湖到南山。
鄱阳湖上的都昌县城,靠南面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南山,山顶上有一块平坦的四方大石块,这就是人们称呼的“八仙石”。
周溪镇古鄡阳遗址上,有一座秀丽小山,远看头大尾小,状如伏牛,名曰牛山。牛头向南,仰顾天穹,似乎守望着什么。牛体肥硕,牛尾蜿蜒,牛身呈随时奋蹄跃起之态。它身旁有一座矮柱似的小山墩,名为“栓牛桩”。牛山传说,玄虚神奇,活龙活现。
元朝末年,在鄱阳湖边的都昌县城外,住着一个举后生名叫张伍,生得壮壮实实,不仅有一把好气力,还练得一身武 艺。张伍是个孝子,每天天不亮就上南山去砍柴,换得油、米供养老母亲。
鄱阳湖的东部,紧靠都昌县的周溪镇,有一个伸向湖中十来里长的湖嘴,叫做柴棚嘴。传说,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常常在这里观战。后人为了纪念他领兵打仗,驰骋鄱湖的战功,于洪武十一年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亭子,号称“御亭”。
相传罗隐一直游戏人间,典说不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
都昌西湖无时不在的佳景,当然还吸附着动人的故事,而关于七姊妹墩的民间传说显得温馨而浪漫。七姊妹墩是西湖中约20亩大的一座小岛,名“七姊妹”不是说有七座从岛,而是言说着动人的七仙女的故事。
大孤山,六朝时称“独石”,又因其形如鞋,俗名“鞋山”。位于九江市湖口县以南的鄱阳湖中。
在都昌县大港镇境内,有座山,名黄金山。黄金山山顶原有一座古庙,名黄金寺。山里有许多金黄色的小鸟,漫山遍野飞成一片,人们称它为“黄金鸟”。
“野老泉”,泉名“野老”,原有来历,说是汉代有一皓发老翁,倚壁搭棚居于泉旁,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有妙手回春之力。可无人知晓他姓甚名谁。北宋诗人苏东坡过都昌,又将泉名题之于壁,“野老泉”之名也就越发传开了。
都昌县城西去5公里,有一巨石倚山临湖,形状如台,这就是都昌八景之一的“陶侯钓机”。陶侯是因陶侃后被封为长沙郡公侯,故人们称为陶侯。
相传远古时,江西地方并无大湖,以至年年非旱即涝。后来有位勇士彭蠡,立志要开凿一座大湖造福于民。
传说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在康郎山一仗失利后,坐着小船向鄱阳湖口的老爷庙方向隐退。陈友谅率领战船,随后紧追不放。在危难时刻,大头鼋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朱元璋平安地度过了一场大难。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了老爷庙,赐封“鼋将军”为“定江王”。
在鄱阳湖的北湖区,有一形似三角称为“老爷庙”的水域,相传在元代时,这里有只巨鼋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为求平安,人们在湖旁,建了这座庙宇。然而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生命却不计其数,仅1985年考察期间就有20多条船只遇难,死伤40余人,因此人们把该处称为“魔三角”,有“东方百慕大”之称。
都昌的由来,在县志上已有“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的认定,但民间传说都昌的由来,却是大相径庭。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毛主席在德安县何家坂的故事,分别是《我是一个男子汉》、《一个难忘的生日》。
在德安县乌石门东侧的乌龟山上,传说葬有明朝一位副宰相。那陵墓两侧各排立着石人石马,中间是只大石龟,足有晒筐大。它们一个个气宇斩昂,神气活现,唯独那两位道人打扮的石人,有一位却是个无头的,倒叫人觉得有些蹊跷。传说,这还有一桩风流故事呢。
德安县车桥乡义门村有一座山,叫凤凰山,这里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德安县山湾里一带广为流传的神奇故事。传说唐高宗时期,有个将军姓杜名奎,因他平素爱骑一匹白马,人送外号“白马将军”。杜奎不仅武艺超群,卫国御敌屡立战功,而且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因此深得皇上信任和黎明百姓的爱戴。
在博河中游的大金山的东侧,有一个神密的石洞,关于它流传着一个悲壮而又动人的故事——现在,在犀牛洞前修了一座中型水库,叫“新田水库”。犀牛洞被淹没有水库中,从犀牛洞流出的清泉都积蓄在水库里。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和母亲一道到山上给财主放牛。从此以后,被吹了的松树就再也不长新枝了,只有它的仔被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
小姐的丈夫在花娇后面听到小姐的话感到吃惊,他想,三天都不曾听你进一句话,今天,你见别人打死一只野鸡还吟诗作对,小姐丈夫开始后悔,但已晚了,转回去,又已到了小姐门口。焦急中他突想出一个主意,对岳父、岳母就说今天是回门。
白水乡有个九井王家,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九井王家十八冲,一井打水九井通。”这话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呢。
位于德安县城东南岸的附城近内,有一座梧桐山,山上耸立着一座五嶙栉比的文华塔。相传这座具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宝塔,原不在梧桐山,它相继迁筑大西门、乌龟山两地之后,才乔迁梧桐山。追朔起它不长的历史,还有一点奇趣的故事。
陶渊明民间传说流传于德安县吴山乡一带。1600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诗祖陶渊明,63年后他又葬于石灰冲南村东北方的白鹤山中。有关渊明的家族起源、生活习性、生平轶事等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湴塘晓钟”座落于城区金带河畔,义峰山脚下,它的传说源于东晋时期,“湴塘晓钟”奏出了美妙黎明,催人奋进、令人陶醉而流传千古。
“阳居仙迹”景致座落在德安县城正南约七里处,人称“九仙岭”,也叫“阳居山”。据传,玉帝念何九兄弟情深,追封何九为“地仙”,镇守在九仙岭。
“南庄耕叟”人文景点座落在德安县城南九仙岭脚下的桂林村,“晨辰理荒废,戴月荷锄归”独特的田野景观,被当地居民传之佳话。清代进士江南两道庐州知府赵文华,曾写了一首诗称赞:也曾建功立业,何须篆史留名。世外自有桃源乐,南庄耕叟怡情。
“义峰耸翠”座落在德安县城西的义峰山上,这里松柏掩映,绿草如茵,为天然翡翠屏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义峰山虽然没有仙迹,却有活生生的人世传说。
“钓台渔唱”座落在德安县城以南的“牛角湾”。它是一道状如“C”字的河湾,在河湾的内侧,有一条小溪连着池潭,潭深莫测,潭内多鱼。后来常有人来垂钓,常有渔歌唱晚,对答成趣,形成一处罕见的奇观。
在德安县城的南端约半里许,有个蒙上了美丽而神奇色彩的水塘,这就是德安人民历代相传的蒲塘。奇迹出现了,只见逐渐弥合的地面波光鳞鳞,水波上长出一片菖蒲,丛丛蒲叶迎风摇曳,碧波涌起,构成一稀有的自然景观,“蒲塘落雁”由此而得名,北雁南飞,落到这里,热恋着这块蒲塘,大概也是因为“祭祖”的缘故吧。
“金带河流”的民间传说,源于南宋时期,县城周围也就出现了一条金色的河,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弋其间,更是锦鳞一片后来,人们就称它为“金带河流”。
“乌石清泉”传说源于出县城北门沿博阳河而上约8华里,据说,可直达庐山乌龙潭,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爱情悲剧,给这眼泉水取名:乌石清泉。
胙城现为延津县的一个乡,原系胙城县。在民间传说中,有着一个关于这场风沙的故事。
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决口,对于延津百姓而言,打堤修渠治理黄河成为第一大事,而太行堤“南挡洪水,北拦风沙”,被誉为“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
延津县小潭乡有两个“吐村”,分别叫“东吐村”“西吐村”,这个“吐”因和“兔子”的“兔”有关,曾一度被写作“兔村”,后来人们嫌不文明不雅观,杜绝用“兔子”的“兔”,只准用口字旁“吐”,因为即使两个(“吐”和“兔”)字都能用,都有道理,按先后次序,也得先用口旁吐。原来,这里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奡(ào)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西南,地处新乡延津原阳三县交界。这个村为什么叫奡村?奡又是什么意思?这里面大有一段来历。奡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的最西南部,当地流传着一个“沙地行舟”的传说。上古时候,奡村村西就是黄河。黄河缺乏管理,经常泛滥成灾。奡村一带村庄庄名的来历多与黄河有关。
延津县城北二十里,石婆固村东头,有一片沙丘,沙丘上有一棵双臂合抱不住的古酸枣树,据说,延津古时被称为酸枣县就是以此而得名。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石婆的老妇眼看黄河洪水铺天盖地袭向乡亲,舍身跳进滔滔的黄河决口之中,随即化为一块巨石,堵住了决口,使当地人民免受灾难。后人为纪念她,塑石婆雕像坐于石鼓之上,称“石婆固乡鼓”,后逐渐传为“石婆固”,石婆固由此得名。
1862年6月4日,在延津西校场玉石关帝庙,陈玉成英勇就义,时年26岁。延津人民感其功德,偷偷掩埋其尸体,并筑土修墓,数月焚香不止。为弘扬烈士业绩,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4月5日在陈玉成就义处竖起墓碑以作纪念,现为省级文件保护单位。
吴起城,有吴起而命名吴起城,沙压吴起城,现在榆林乡龙王庙北1公里处,新长北线路北有个历史古迹“吴起城遗址”,相传是战国是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的屯兵处。据传说是被风沙所压了,所以就有了沙压吴起城的故事。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初名“上乘寺”,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历五代宋元,至明宣德年间寺废重修,因大殿内供俸“如来”,更名为“大觉寺”。
在同盟山武王庙拜殿前面,有一棵唐槐,树龄有1000多年了。主干已枯死,两个分枝枝繁叶茂。这株槐树传说很多,都和唐代时期有关系。
文庙内供奉文圣孔老夫子,大多数文庙内设置有学校、教育机构。关帝庙内供奉武圣关云长。文昌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建筑多二层以上,高出大多数建筑,意为多出人才,出人头地之意。
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的那次封神,主要是针对阵亡将士进行加封的。不过也有例外,也封了几个活着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散宜生封文曲星。
北方的年轻人在喝酒的时候有个习俗就是划拳,又叫猜枚。“一心静呀、俩个好呀、三星照呀、四季发呀、武魁首呀、六六顺呀……”。各地叫法不尽相同,但武魁首一词都是这样叫的。武与五谐音,武功最好的人叫武魁首,他就是太颠。
封神榜下发时,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已经聚齐了来自各地的48000将士 。这样,就有了牧野大战结束以后,武王带领众诸侯回到同盟山进行封神这件事。
“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起源于辉县市太行山一带,现地名有:王莽岭、刘秀城、刘秀胡同、扳倒井、刘秀桥、刘秀沟。该传说源于西汉末年王莽四处追杀刘秀的历史事实。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起源于起源于唐代的《莺莺传》,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将其改编成为《西厢记》被代代相传至今,其发生地在辉县市冀屯乡褚邱村。2007年2月,《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邵雍年少时发奋攻读,早晚不辍,并把所学全部抄录下来,贴满房间,日诵读数十遍。他冬日不近炉,夏季不握扇,夜间不安席,每日一餐,探幽索隐,寻求《易经》的奥秘。
箕子传说的传承集中地淇县,已形成传播、保存、保护其经典传说的基地,成为淇县旅游的民俗文化资源。以付同喜为代表的传承人,集思广益,有效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播了众多的箕子传说,这些有效的措施对保护传播箕子的传说,走出了一条民间保护文化的新路径,使我国民间特色传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帝辛传说”以106方天然奇石述说了帝辛一生的功过是非。一直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分别以著说、话说、戏说、影视说等形式描述人间奇迹和灿烂文化,而以付同喜为代表的传承人用天然奇石述说民间文学,堪称一绝。
魏侃夫,名锦舒,元朝进士,祖籍山东,后定居武平县万安镇。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任武平县县尹(县令)。期间他勤政爱民、正义廉洁、崇儒兴学,深受邑民爱戴;卸任后择居城北刘坊镇(今万安镇),见时局混乱,召乡贤构堡自保,被人诬告“私筑王城”,为救了全乡,他一人担责遭受剥皮酷刑;昭雪后被追认为光禄大夫,并荐为土地隍公,当地百姓尊为“剥皮公爹”,每年祀日都要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历经六百余年不衰。
依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就有民间故事流传。著名的清末秀才赵宝廷于民国初年在依兰办过民间故事讲习所。1978年在黑龙江省民研组织的支持下,依兰县成立民间故事小组,搜集整理民间故事3000余篇。
《新渡古圩传奇故事》以口头传承历史事实,以史实加文学方式强化记忆,以趣味性渗透人们心灵,让历史故事代代相传,引人向善、向美,具有传承历史、播种文化文明的作用和考古、文学创作、旅游开发等的参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