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开春,德城运河两岸至今一直盛行栽种柳树的习俗。相传这与隋炀帝有关。隋大业初年杨广登基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为了南粮北运和征伐高丽,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禹治水功绩,数千年来广为传诵,在德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鲁西北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传说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显示着先民对自然灾难的认识与思考,同时还蕴涵着重大历史转折的丰富信息和民族国家形成的种种基因,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影响深远。
夏朝初期,在今德城东部流淌着一条河流——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鬲津河畔有一地,名曰“穷石”,是夏朝东夷强藩——有穷氏的崛起之地,其首领就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
相传,清代康熙帝曾为桃花题词:“再见桃花,城南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晨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养老。”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见到桃林茂盛,在观花余兴未消之时,欣然命其名为“桃花堤”...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古德城东南隅柴市街东,有一座殿堂巍峨、宏伟壮观的药王庙,庙门上方匾额上药王庙三个大字,浑厚雄健,苍劲有力,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元明定都北京后,地处运河之滨的德城既是漕运码头,又是九省进京的官道,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仅经营川、广、云、贵生熟药材的药店就有十几家。
谢阁老即谢升,字伊晋。生而文秀,天赋异才,少承父训,励志读书。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清两代德城赫赫有名的“八大家”之一。谢家在德城历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也有耻辱的记载,可无论荣辱如何,都为德城留下了些传说,其中谢阁老为“土地爷塑金身”的传说就是其中一例。
在禹城城西略北,方圆百亩来地,不长庄稼,不生草,地势很高,中间有些小坑塘。据说是前来找宝的人挖掘的。雨季坑塘里的积水有黑黄两种。相传那黑色的水是田大秃子的血染成的;那黄色的水是田二秃子的苦胆水染成的。是真是假从没人研究过。反正那里的水在雨后分黑黄两色。
很早很早以前,东海龙王为了扩充地盘,发起了洪水,淹没了土地。老百姓都逃上了高山凸地,昔日长庄稼的地方,长起了水蓬棵。当时首领尧,派鲧治水。鲧东挡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下。尧让位舜后,舜又派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城城里往北十公里处有个村庄叫苑东张。从前。这庄上有一老汉名叫张金修。因为他十分忠厚勤劳,非常孝敬父母,又善于助人为乐,所以在当地人缘极好,人们都夸他是“好人”。这好人有一个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到村外大路小道上去拾粪。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程远吉的禹城人,在东昌府(今聊城)做小买卖。东昌城里东街有个叫刘四的,以卖窝窝头为生。他光棍一人,天不怕,地不怕,经常和街坊邻居吵嘴打架,欺行霸市。人们都有几分惧怕他。程远吉到东昌干的是小买卖,也经常受他的气。
抬官桥,原名叫千户屯桥。为什么老百姓给它改名了呢?这里面有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清光绪九年,黄河决堤,暴雨连连,齐禹大地水汪汪一片。尤其是禹城城东,地势低洼,易于聚水,田禾尽被淹没,村村房倒屋塌。真是鸡犬声声哀,遍地无炊烟……
古时候。这担杖河里住着一头金牛,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午夜时分,这头金牛就会破冰而出。有人见过这头牛,全身金黄,闪闪发光,两只金角弯曲着足有二尺多长,鼻里喷出的气体,也一闪一闪地像火苗一样。
从明朝开始到今天,禹城家家户户儿孙婚庆之日,在新郎的大门楼顶上总要放两块用红纸或红布包着的红砖。这是为什么?其中还有段稀奇的缘故呢!明朝初年,宰相刘伯温带一随从小厮,不骑马,不坐轿,扮做算命先生,徒步从京城到济南一带私访。
宋朝末年,梁桥村有一男孩,名叫梁玉安。这孩子生性耿直,心地善良。父亲早已亡故,就是娘儿俩过日子。梁玉安十六岁那年夏天的一天上午,他到徒骇河去捕鱼。他一网撒下水去,收网时,左拉右拽,怎么也拉不上来。是什么东西把网挂住了呢?
北宋时期,女真族依仗强大的兵力,不断南犯。宋王朝在道学思想的影响下,为维护腐败的统治政权,不断割地,向南退却到江淮一带,史称南宋。朱熹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者。他的目的就是为宋王朝向金屈膝投降制造理论根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史上有“卧冰求鱼”。“割肉喂母”等二十四大孝子。而禹城也有一位出名的大孝子,他的名字叫刘少胡。
苇河岸边有一个大村,在村西南有一个大寺院,寺院三面被苇河水环绕,因而寺院名叫“水围寺”。这个村也因寺而得名,叫“水泽寺”。井与苇河相通。唐代,王彦章就隐居住在这井中,井底有他的居室。
禹城城北二十里处,有一个村庄叫“丈八佛”村,提起这一村名的来历,还有动人的故事呢。原来这个村叫善庄。相传,在唐朝年间,一天清晨,一位起五更拾粪的杨老汉,见庄东头大场院里有一尊雪白的佛,端坐在那儿。
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没到过武城,史上没有记载,从地名传说有四个村子,却流传着同一个故事,把刘秀来武城说的活灵活。当年刘秀打了败仗,曾落难武城,经过饮马庄、马粮庄(妈妈地)、见马庄、马言庄。
武城县四女寺村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与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
在老城镇祝官屯村北 500 米处有一座坟墓,当地群众称为“姑嫂坟”。当地百姓敬佩姑嫂二人和睦相处、孝敬老人的美德,暗为其立碑,墓前有“烈女之墓”“淑姬之墓”“万世流芳”“二位仙姑之墓”等石碑 24 块,并逐年递增。2009 年 8 月,被列入德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岛金山寺的传说在庆云源远流长,传说故事非常优美,情节动人。原海岛金山寺位于庆云县汾水王村西一里许,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隋代即有此寺。相传唐僧成长出家于该寺。玄奘祖籍河南,出身官吏家庭,外族籍地长安。
“唐枣树的传说”集中反映了庆云人民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精神,涉及到庆云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唐枣树的传说”植根于庆云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庆云人的一张有代表性的“名片”。
刘备在平原的传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在民间世代流传,具有代表性的有《刘关张平原桃园三结义》《龙门的传说》《真龙天子的传说》《张飞鞭打督邮》《三义庙》《偶植盘龙柳》《仁德感义士》《惜才收赵云》《首善孝行街》《育英办义学》《倾城送长亭》等典型故事。
管辂的著作现多已失传,但是关于神卜管辂的许多传说轶事在全国各地民间广为流传。具有代表性的有《赵颜求寿》《管辂射覆》《自算自命》《郭恩宴客》《喜鹊报讼》等。管辂的故事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即有典籍的记载,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当今易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山东临邑城东22里处,有村名“神井”。为什么叫神井呢?这里有段有趣的故事。在老年间,有个自称鲁班的年青木匠来做活。据说,村西供养王母娘娘的大殿,就是他设计修筑的。这么高的手艺人,在乡间很少见到。
传说,在临邑城东南五六华里的地方,是一片地势低洼、野草丛生的洼地,名叫鸡叫洼,临邑城的故址就在这里。人们传说的鸡叫城是座有名的古城,经商的、卖艺的、赶集的、唱戏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里的人们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呢?
传说临邑城北七八公里处有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赐建的三个村庄,名字分别叫风家、罗家、燕家。当地老百姓习惯统称风罗燕。三个村都座落在朱家河南岸,朱家河是条直通东海的大河,紧邻北岸的就是著名的洪传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红坛寺。
关于宁津城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半壁河山沦陷敌手,中原百姓饱尝了战乱之苦。当时临津(现宁津)一带在伪齐刘豫政权的统治之下,豺狼当道,民不聊生...
明代初期,燕王朱棣同侄儿朱允炆争夺皇位,行军至宁津一带,命部下就地征集兵丁,凡青壮男子一律入伍为勇,其他人等斩尽杀绝,以绝所征兵丁之后念。妇人回的家去把此事遍告邻里,保全了青龙镇全镇人的性命。为了纪念此事,从此青龙镇改名为大柳镇。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政权。王莽对西汉的皇族后裔刘秀进行追杀,刘秀吓得赶紧逃命,这一日来到今宁津县柴胡店镇青积雾村,在一片树林中靠在一棵枣树上累的睡着了,睡着睡着,忽然觉得有一东西在咬他,刘秀一看原来是一只蝼蛄...
东汉时期,王莽篡权。刘秀举兵反抗,无奈几场交战下来大败而归。话说刘秀落难夺路而逃,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实在是人困马饥,见一村庄,回头未见追兵,村头一小桥。后重招兵买马,整旗鼓底,收复政权。刘秀做了皇帝,便把这个村子命名为清起雾后叫成青积务,村东的小桥为卧龙桥。
乐陵金丝小枣的传说汇集了20余篇关于乐陵金丝小枣的传说,这些传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乐陵金丝小枣的起源、发展、栽培、加工、医用保健价值,是展金丝小枣风采、研究金丝小枣价值的宝贵资料。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母殿的传说”有着非常充实的内容,充满了神话色彩,内容完整,故事衔接性好,把王母殿的传说从起源、发展等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出来,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价值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