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鼓是德化县传承打击乐的典型代表,在演奏形式上可分为“大三通”和“小三通”。三通鼓从后唐开始发源于中原地区,南宋之初传入德化,三通鼓演奏时以鼓为主,鼓点清新,曲式较简练,节奏简单,板式古朴。
童谣是为儿童们做的诗歌,据传源于诗经和古代祭典仪式的格调和韵律,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了。客家先民南迁时把华夏童谣带到了汀州,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汀州客家童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龙岩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秦汉时期龙岩山歌以福佬土著和畲族山歌为基础,经过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岩山歌艺术。演唱形式有对唱、和唱、联唱、表演唱等。曲调高亢悠扬,悦耳动听;行腔行云流水,顿挫有致,深受群众的喜爱。
梨岭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是客家人传承了中原古代《诗经》的风格,在传承中汲取地方歌谣的营养,逐步发展起来的歌谣。山歌的形式与客家民系的形式紧密相连,因此,山歌也是有千余年历史的民间音乐。
小金筒是汀州客家的一种特殊吹管乐器,流传于长汀乡镇,尤以羊牯乡、濯田镇、大同镇等地最为盛行,且颇具声誉。每逢乡间民俗节日或喜庆欢乐之事,人们在鼓手班演奏时就可看到小金筒演奏,细长的小金筒,声音尖锐高昂,远远的就把人们吸引过来。
武平客家童谣,是以武平县客家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传于客家地区,是历代客家百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德化山歌历史悠久,源流清晰,据《德化县志》记载,其渊源可追溯到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的“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称其为“颜长官诗”,德化山歌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
树叶吹奏是上杭乡间家喻户晓的传统技艺。吹叶取材方便,用以表达情感、互相交流最为简易,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乐器”。上杭是汉族吹叶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县。
安溪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之一。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安溪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汀州客家古乐》是宫廷古乐、中原古乐传进了汀州后,又与当地的原住民古乐相互吸收融汇的产物。它以丝弦、弹拨、管笛、打击乐等乐器合奏和演唱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
梨岭木桐号子主要分布在上杭县步云乡28个自然村,以梨岭村为代表,是一种在体力劳动中直接激发而产生的古老歌谣,是早期劳动协作的一种形态。古时生产劳动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中需要众人合作,慢慢形成协调步奏,梨岭人称“唱号子,喊号子”。
龙岩静板音乐不用锣鼓,以丝弦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奏速度较缓慢,显得格外清静,故而称之为静板音乐。龙岩静板音乐形成于清末年间1901年,民国期间静板音乐逐渐趋于成熟,在龙岩新罗城区、乡村广为流传。
安溪茶歌,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传统音乐,安溪茶歌大致可以分为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情歌等多种方式。古老的安溪茶歌均以闽南话及安溪茶歌调演唱,语言通俗,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