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在本地民俗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寿辰祭祀、交际礼仪,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
小榄民间剪纸,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传统美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榄乡的剪纸文化是南宋开村时由中原传入的,小榄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触、走兽、人物、山水、传统纹饰等皆可入画。
雪花仿真绣是以粤绣传统针法为基础,吸收中山民间刺绣、苏绣等技法,主要运用雪花结构形成的“雪花针法”,绣制出各种逼真传神的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样的刺绣工艺。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吴川三绝”之一,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临洮水陆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实物资料。水陆法会在我国曾经特别风行,水陆画在我国也广泛地存在过,对佛教史、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及美术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驼绒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由甘肃嘉峪关艺术家们创造,带有西部风情的画种。它的内容有花鸟,山水,动物,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简称石艺画),是以中国西北地区天然风雨砺石为原料,运用传统镶嵌粘贴工艺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画。该画传承了中国古代“石材拼图”的手工技艺,设计精湛、选料精致、制作精巧、造型独特,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和西部地域特色。
树皮笔画扎根于民间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李氏后辈继承和发扬树皮笔的妙用,经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皮笔画技艺,流传至今。
靖远炕围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是民间室内装饰画,亦称“炕围画”。靖远炕围画是具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的室内装饰画,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靖远剪纸,历史悠久,它是靖远先民及后辈的聪明智慧的结晶。靖远剪纸几乎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尤其是曹岘、若笠、高湾、永新等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至今尚有过年剪贴窗花的习惯。
景泰树皮笔画是一种民间美术,起源于景泰县芦阳镇芳草村。树皮笔画以树皮为笔作画,绘画风格自然朴实、恬静素雅、清新悦目,具有独特的魅力。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具传统、受欢迎的艺术样式。
灯彩,是一种用篾条扎成花灯骨架,再用彩纸裱糊成形、描绘上色的用于民俗活动的民间工艺品。岳西灯彩历史源远流长,制作技艺涉及竹编、绘画、剪刻纸等门类。
挑花(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望江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江挑花的图案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花鸟、鱼虫等,也有反映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图案。这些图案寓意吉祥,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桐城扇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桐城扇画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麦秸画,亦称麦秆画、麦秸贴、麦秸剪贴,是采用废弃的小麦秸秆,经煮、染、刮、拼、剪、烙、贴、裱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的环保型传统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多为反映地域民风民俗的吉祥图案和人物、花鸟虫鱼、风景。该艺术最早始于隋唐时期,明清时较为兴盛。清末民初,民间尚流行此艺的地区有广东潮州,河南南阳、天津津南。
“无同竹编”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在津门传承至今已百余年。主要包括竹编字画、竹编茶器、竹编花器、竹编饰品、竹编文创等,代表作品有竹编画《隐形观音》、竹编花器《蓝荷》、竹编茶器《半日闲》等。
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发源于葛沽。受葛沽书画文化的影响,陈家公馆留存的瓷器来看不同于传统的按层分布图案的工匠制瓷,瓷器图案构图有明显的文人画的特点,集“诗、书、画、印”的风格于一体。
“王氏泥塑”由王德才创立,现已传承至第5代。“王氏泥塑”开始蜚声津门,表现题材日益广泛,群雕形式日益丰富。从此“王氏泥塑”在天津独树一帜,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艺术流派。
东丰台木版年画创始至今历经数百年,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年画的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朵奇葩。
烙画是用一种特殊的铁笔经加热后在木板、纸、布绢等承载物上烙制的绘画作品,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稀有画种。
丰台福德源木雕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作品多源自神像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雕刻形式为圆雕。
丰台义兴德剪刻纸是丰台镇传统的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漫长岁月流传至今。明末清初,丰台手工业发达,染梅红纸是自己独有的特色,家家雕刻纸,户户绘丹青。世代相传,剪刻纸是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径内蒙和东三省等,全国闻名。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大港剪纸在清代流行于大港农村地区,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来达到“传承”目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
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
面人王制作工艺形成于民国时期,面塑材料传承了传统面塑材料的特点,是以食材为原料制作而成,延续了传统手工艺制作,保持着食用级别的安全性。面塑作品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淳朴敦厚,色彩艳丽,立体感强,亲切自然。
剪纸是古老的汉族民间技艺之一,从考古遗存发现,剪纸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历经三代传承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葫芦庐寓意制作葫芦的房子,其葫芦制作技艺非常广泛,从起源时的几种技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技艺,葫芦器形状有杯、盘、碗、盒、笔筒、瓶、盖罐、寿桃、如意、尊、炉、扁壶、砚盒、钟楼、香盒、鼻烟壶及虫具等,多达二三十种。
金石撕纸一种以纸张平面镂空艺术体现篆刻之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制作过程中不需任何工具且不需要画草稿,是一种完全用手指来跟纸张交流的民间艺术。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相传起源于汉代,清朝时达到繁盛。
刘氏剪纸在传统民俗的影响下产生、发展、传承起来,同时它又为民俗增添了光亮和色彩。刘氏剪纸以单色剪纸为主,特点浑厚而质朴,用料和工具都比较简单,经济实惠,易懂易学,自身消耗小,是最方便最简单的艺术活动。
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
新乡市获嘉县樊庄村小杨庄,是曾经的年画之乡。张同瑞所制作的年画主要以神像年画和牌位年画(又称祖宗轴)为主,色调强烈鲜亮,十分具有中原木版年画的特色。
辉县剪纸作为农耕时期文化的产物,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贴剪纸,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和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浚县泥咕咕具有色彩稳重艳鲜,造型简炼丰满、淳朴生动、粗犷豪放、形简神妙等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泥咕咕的尾部有两个小孔,形成巧妙的结合,吹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取名为“泥咕咕”。
浚县“面人张”的面塑艺术自1889年代代相传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面人张”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传承,如今焕发了新的活力。
泥猴张,本名张希和,他被人们称为艺坛怪杰、鬼才,他因为专门从事泥猴创作和猴画享誉海内外而得名,其作品以塑造泥猴为主,在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创作和研究上都有独到的见解。
浚县剪纸烫刻画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感觉的艺术效果。其烫刻有: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十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在其历代作品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泥玩之乡,位于河南北部,黄河、大运河、卫河于不同历史时期穿境而过,孕育了众多文化艺术品,康氏泥玩民居根植黄河故道,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马氏糖艺包括吹糖人和糖画两种技法。糖人、糖画的制作工艺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极大的丰富发展了中国民间文化。
“刘氏剪纸”起源于晚清时期,兴盛于民国,历经岁月轮回,生生不息。它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图案有粗狂豪放,也有委婉细腻,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寓言性。
“李氏根雕”分艺术根雕与实用根雕两大品种系列。根艺作品力求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每件根雕都具有清新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朝歌蛋壳镶嵌画属传统的镶嵌类工艺美术品。朝歌蛋壳嵌镶画在传统的螺钿镶嵌工艺上不断发展演变,巧用蛋壳代替贝壳做为造型材料,用蛋清做粘合剂,创新改进了制作工艺。
杨梅云溪刻纸起源于云溪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在云溪村为活动固定日,在本地的民间礼俗庆典活动中,纸龙纸狮表演必不可少。
武平根雕充分发现和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风采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
根据清代刻书中心刻工记录,武平刻工数据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木刻艺术它是一门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艺术门类。融合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总类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汀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至今已有八百年之历史。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客家地方色彩,它有着淳朴、粗犷,原生态的艺术韵味和特色。
长汀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
长汀童坊镇彭坊刻纸龙灯主要流传于长汀县童坊镇一带。据传是由清代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福建泉州的刻剪纸艺术与中原的元宵花灯艺术相融合、并加以创新组合,从而形成了闽西北民间独特的“刻纸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