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有贴门神的传统习惯,旨在祈求喜庆吉祥、驱邪护正。北海、合浦的渔、农民逢年过节都喜欢张贴门神画,内容包含关公、张飞、秦琼、尉迟恭、岳飞、三英战吕布、喜庆丰收等,形式简洁,极富民间色彩,是北海市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代表性传统工艺美术。利用当地牛羊角为主要原料,经开料、削坯、精雕、组装成各类水族生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等工艺品。
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大多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以及庭院的影壁、门楼和券门之上。
西吉县木雕艺术起源于北宋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一件雕刻作品,一般需要选材、凿坯、修光、打磨、着色上光几道工序。雕刻作品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意境非凡。
隆德剪纸,大部分出自农家妇女之手。隆德剪纸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融合汉族色彩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剪纸纹样中,有反映区域民俗、生产生活的作品。
杨氏家族雕塑艺术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烫花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特色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
在丹徒高资,取石雕刻的历史远在明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高资石雕主要以龙亭龙拄、琼楼玉阁、佛堂神坛、飞禽走兽、花草器皿、历代书法绘画的雕刻为主。
根雕艺术约源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然生成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不同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
烙铁画(亦称烙画和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古代中国极其珍贵的画种。古代是用铁笔用火烧红,在木制品上或葫芦上或丝绢上或纸面上烫出各种不同的画面。
铜版彩画,是一种传统的全手工艺艺术品,该工艺首先传承了中国明末清初墨盒上的铜刻技法,在此基础上,把手工刻绘改为铜版腐蚀(用强酸等),铜版经过刻绘腐蚀后,再经过抛光、打磨、上色等工序,然后在彩画的外表覆盖上透明的保护层。
扎染,古称绞缬,始于秦汉盛于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防染艺术品种。扎染画缋既是一种绘画性的作品,也是一种装饰性的绘画,具有着一定的形式美和装饰美,清新、明快、隽永是它的风格。
“两页半”碑帖装裱技术要求高,线条必须严丝合缝。中国画装裱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和清代初期,裱画的技术水平达到最高峰,格式最多也最讲究。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得以保藏久远,装裱后也为画面增添了色彩。
蛋壳雕画源于战国时期,其工艺含有微雕、浮雕(阳雕)、线雕(阴雕)、镂空、透雕、立体创作等传统雕刻手法。画面气韵生动,布局精巧。
“京口面塑”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就因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色彩缤纷而名震江南,主要是家族传承,至今已达五代,超百年历史,是极具镇江地方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
剪纸和剪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奇葩,它浓缩了地域的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顾名思义,它是用邮票作为材料,剪裁拼贴成的民间手工艺品。根据邮票的不同颜色、图案,先将其剪成一个个小片,分类保存。创作时将留有面值、票名、齿孔、邮戳、“中国邮政”字样等重要特征的邮票碎片巧妙地拼组粘贴成画。
丹阳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它造型生动、拙朴幽默,风格鲜明,民间色彩强烈,内涵极其丰富。
丹阳刻瓷,源于18世纪, 距今200多年历史。它是通过刻刀在优质白胎成品瓷釉面上进行书画雕刻,强调以刀代笔,使刀痕与精美的瓷器产生强烈比照。
丹阳面塑是江苏镇江的民间传统艺术,又称“堆花团”,历史悠久。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丹阳剪纸以丹阳地区为主,历史悠久,鼎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剪纸(字)作品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成了传统节日、结婚礼仪、民间刺绣等活动中的必需品,还被大量用于“送夏”等丹阳民间习俗中,成了丹阳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品。
秦淮灯彩,亦称“秦淮花灯”,源于六朝时期,为句容和南京秦淮河一带沿袭至今的传统灯彩制作习俗,流布于江苏省秦淮河流域。
扬中玉雕,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扬中玉雕约出现在清末,扬中玉雕制作工艺精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章法有致、自然优美、主题突出、空灵飘逸。
扬中面塑,据记载大多出自乡村家庭主妇之手,它多以米粉、面等原料制作而成。其形式、用途、色彩均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紧密相关,题材广泛,神话故事、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等无所不包。
提起姜堰民间艺术,没有人不知道淤溪的面塑。“面人王”王迪飞所塑作品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细腻可人,鲜活俊逸。既有生动形象的外形,又有人物精神风貌的展现。
兴化麦秸工艺,麦秸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针线匾子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和成不同的颜色,再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成形态各异的状物形象。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化面塑匠人的手工制作始于汉代,传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糖塑是一种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食品加工艺术。因其既好玩又好食,深得广大儿童的喜爱。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古老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漆画就流行于江都地区,自成体系,别具风格,是江都民间艺人用漆作画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美术。
真州金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使用金箔,不宜写意,而适合用工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丝绢或木器表面帖以金箔,再于其上使用特殊的材料进行处理,使之能够进行勾线或填色等绘画工艺。
宝应乱针绣也叫宝应刺绣,是一种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创作绣画的民间美术。宝应刺绣取材多样,由衣饰绣逐步发展为画绣,风格异彩纷呈,在针线的运用中,将艺人们的创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万盈根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用树根制作多种艺术品。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并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等步骤,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草堰木刻,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刻艺术相传已久,表现的形式主要是以人物图像为主,也有表现动物的图案。大丰草堰刘鸿宾木刻主要是以人物肖像为主,经多年精心研习,成功创作木刻水浒108将人物像。
大丰瓷刻是独特的地方性传统美术项目,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区全境,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美术类项目。
东台烙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始见于西汉末年,又称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安丰麦秆画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2018年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台彩绘葫芦是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以有"葫芦王"美誉的民间艺术家王东元先生为代表,他所创作的百态葫芦、脸谱葫芦,是彩绘葫芦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时堰木雕工艺精湛,以单面镂空雕刻为主,品种繁多,在构图及人物、动物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可称之为国粹中的经典。2013年,时堰木雕工艺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溱湖刻纸是流传于东台市溱东镇近600多年历史的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雕刻,其色彩艳丽、堂皇。多采用多色逗景,略加彩绘,深色托工制作而成。
东台发绣亦称“墨绣”,是用妙龄少女的秀发绣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流布于苏北东台市,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传统美术类拓展项目。
水泥雕塑是在远古石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能工巧匠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明创造,使这一手工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升华,成了人们装饰生活、美化环境、供人们艺术欣赏、同时激励人们不断上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龙冈面塑,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北龙港剪纸,已有几百余年的历史,受扬州剪纸的影响,具备南方中部剪纸的特点,即:小巧玲珑,柔美工整。人们在劳动之余,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撕等手法,塑创出各种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及节日、喜庆等活动的点缀。
刘氏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阜宁面塑,俗称捏面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是“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最后披上发饰和衣裳,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分支之一的冈西剪纸,流传于晚清时期的冈西祁姓家族,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有祁立福、祁立松等人,被当地百姓誉为剪纸大师。
射阳农民画是从现代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些农民在耕作之余,自发地利用墙壁、黑板,开始创作壁画、漫画,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
滨海县的玲珑面塑,其制作传承手法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手法细腻,体裁多变,尤其擅长古典仕女作品,传承人将一件件作品演绎得姿态绰约、顾盼生辉,不断地向观赏者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风土人情。
涟北村挂廊,历史上,使用挂廊多集中在新年前,农村村民喜爱一年更换一次门廊,以便迎接新年,挂廊的制作销售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也成为一种手工艺产业。乡间邻里需要时去赶集购买,而制作挂廊的农民正当农闲,居家赶制,送到集市上销售,成为连云港地方新年的一道靓丽景观。
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主要流布于江苏东海县,始于西汉,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依据天然水晶质地、块度、形态、色彩和其它玉石所不具备的包裹体、水胆等特点,运用切、磨、磋、钻、凿等手法对水晶进行再创作。
东海刻画,亦名东海版画,是我国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刻画源于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按照其用料材质分,刻画有岩刻画、铜刻画、木刻画等几种,东海的刻画艺术形式主要是木刻画,也有少量的铜刻画等,主要流布在东海县各幼儿园、小学、中学,因此,也叫“东海少儿版画”。
飞白书法,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始于东汉,盛行唐朝,宋后能传承者寥寥至晚,更频临佚失。葛芍麟的飞白书法作品笔划似一条舞动的丝带,丝丝露白,给人以美感和高品位的享受。
台前历史悠久,这块黄土高塬上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间剪纸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也用纸制作皮影,称“纸窗影子”这是对审美的追求;随着剪纸的逐步发展,广泛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节日装饰或作为生活中刺绣的底样。剪成门的形状贴在门上,以图吉利。
清丰面塑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代表作寿星、龙凤、八仙、十二属相等面塑,色彩艳丽明快、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地方特色浓厚。面塑作品捏制工艺精湛,见者无不为之叫绝。
清丰彩灯制作,起源于宋朝。清丰彩灯图案精美、生动形象,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近百米的五彩纸龙灯更是彩灯中的精品,工艺精妙绝伦。
清丰剪纸,始于唐代。初期用彩纸剪成简单图样,贴于门首或器物上,一是驱祟,二是喜庆。后来随时代变迁内容逐渐丰富,意义更加广泛。
麦秆画,属古老的传统工艺,其渊源可溯至隋朝。聂氏麦秆画利用本地的优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刮、粘、剪、刻、编等多种工序设计制作的人物、动物、花鸟等图形。
据史料记载葫芦烙画,于东汉曾被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光绪年间,广为流传。该工艺材料直接采用天然葫芦。烙画:又名烫画,古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等,是我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昌乐泥塑”历史悠久,造型独特,也称“元村泥塑”,可追组到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最初创始人是王中枢(字明山)即当代传人王肖雪的祖爷爷,据老人传说,最初的泥塑较为简单,灵感来源于趣逗家中淘气的孩子,后随着造型多样化,这些泥制品也变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