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画,亦称麦秆画、麦秸贴、麦秸剪贴,是采用废弃的小麦秸秆,经煮、染、刮、拼、剪、烙、贴、裱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的环保型传统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多为反映地域民风民俗的吉祥图案和人物、花鸟虫鱼、风景。该艺术最早始于隋唐时期,明清时较为兴盛。清末民初,民间尚流行此艺的地区有广东潮州,河南南阳、天津津南。
“无同竹编”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在津门传承至今已百余年。主要包括竹编字画、竹编茶器、竹编花器、竹编饰品、竹编文创等,代表作品有竹编画《隐形观音》、竹编花器《蓝荷》、竹编茶器《半日闲》等。
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发源于葛沽。受葛沽书画文化的影响,陈家公馆留存的瓷器来看不同于传统的按层分布图案的工匠制瓷,瓷器图案构图有明显的文人画的特点,集“诗、书、画、印”的风格于一体。
“王氏泥塑”由王德才创立,现已传承至第5代。“王氏泥塑”开始蜚声津门,表现题材日益广泛,群雕形式日益丰富。从此“王氏泥塑”在天津独树一帜,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艺术流派。
东丰台木版年画创始至今历经数百年,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年画的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朵奇葩。
烙画是用一种特殊的铁笔经加热后在木板、纸、布绢等承载物上烙制的绘画作品,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稀有画种。
丰台福德源木雕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作品多源自神像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雕刻形式为圆雕。
丰台义兴德剪刻纸是丰台镇传统的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漫长岁月流传至今。明末清初,丰台手工业发达,染梅红纸是自己独有的特色,家家雕刻纸,户户绘丹青。世代相传,剪刻纸是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径内蒙和东三省等,全国闻名。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大港剪纸在清代流行于大港农村地区,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来达到“传承”目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
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
面人王制作工艺形成于民国时期,面塑材料传承了传统面塑材料的特点,是以食材为原料制作而成,延续了传统手工艺制作,保持着食用级别的安全性。面塑作品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淳朴敦厚,色彩艳丽,立体感强,亲切自然。
剪纸是古老的汉族民间技艺之一,从考古遗存发现,剪纸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历经三代传承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葫芦庐寓意制作葫芦的房子,其葫芦制作技艺非常广泛,从起源时的几种技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技艺,葫芦器形状有杯、盘、碗、盒、笔筒、瓶、盖罐、寿桃、如意、尊、炉、扁壶、砚盒、钟楼、香盒、鼻烟壶及虫具等,多达二三十种。
金石撕纸一种以纸张平面镂空艺术体现篆刻之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制作过程中不需任何工具且不需要画草稿,是一种完全用手指来跟纸张交流的民间艺术。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相传起源于汉代,清朝时达到繁盛。
刘氏剪纸在传统民俗的影响下产生、发展、传承起来,同时它又为民俗增添了光亮和色彩。刘氏剪纸以单色剪纸为主,特点浑厚而质朴,用料和工具都比较简单,经济实惠,易懂易学,自身消耗小,是最方便最简单的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