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徒高资,取石雕刻的历史远在明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高资石雕主要以龙亭龙拄、琼楼玉阁、佛堂神坛、飞禽走兽、花草器皿、历代书法绘画的雕刻为主。
根雕艺术约源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然生成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不同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
烙铁画(亦称烙画和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古代中国极其珍贵的画种。古代是用铁笔用火烧红,在木制品上或葫芦上或丝绢上或纸面上烫出各种不同的画面。
铜版彩画,是一种传统的全手工艺艺术品,该工艺首先传承了中国明末清初墨盒上的铜刻技法,在此基础上,把手工刻绘改为铜版腐蚀(用强酸等),铜版经过刻绘腐蚀后,再经过抛光、打磨、上色等工序,然后在彩画的外表覆盖上透明的保护层。
扎染,古称绞缬,始于秦汉盛于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防染艺术品种。扎染画缋既是一种绘画性的作品,也是一种装饰性的绘画,具有着一定的形式美和装饰美,清新、明快、隽永是它的风格。
“两页半”碑帖装裱技术要求高,线条必须严丝合缝。中国画装裱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和清代初期,裱画的技术水平达到最高峰,格式最多也最讲究。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得以保藏久远,装裱后也为画面增添了色彩。
蛋壳雕画源于战国时期,其工艺含有微雕、浮雕(阳雕)、线雕(阴雕)、镂空、透雕、立体创作等传统雕刻手法。画面气韵生动,布局精巧。
“京口面塑”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就因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色彩缤纷而名震江南,主要是家族传承,至今已达五代,超百年历史,是极具镇江地方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
剪纸和剪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奇葩,它浓缩了地域的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顾名思义,它是用邮票作为材料,剪裁拼贴成的民间手工艺品。根据邮票的不同颜色、图案,先将其剪成一个个小片,分类保存。创作时将留有面值、票名、齿孔、邮戳、“中国邮政”字样等重要特征的邮票碎片巧妙地拼组粘贴成画。
丹阳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它造型生动、拙朴幽默,风格鲜明,民间色彩强烈,内涵极其丰富。
丹阳刻瓷,源于18世纪, 距今200多年历史。它是通过刻刀在优质白胎成品瓷釉面上进行书画雕刻,强调以刀代笔,使刀痕与精美的瓷器产生强烈比照。
丹阳面塑是江苏镇江的民间传统艺术,又称“堆花团”,历史悠久。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丹阳剪纸以丹阳地区为主,历史悠久,鼎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剪纸(字)作品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成了传统节日、结婚礼仪、民间刺绣等活动中的必需品,还被大量用于“送夏”等丹阳民间习俗中,成了丹阳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品。
秦淮灯彩,亦称“秦淮花灯”,源于六朝时期,为句容和南京秦淮河一带沿袭至今的传统灯彩制作习俗,流布于江苏省秦淮河流域。
扬中玉雕,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扬中玉雕约出现在清末,扬中玉雕制作工艺精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章法有致、自然优美、主题突出、空灵飘逸。
扬中面塑,据记载大多出自乡村家庭主妇之手,它多以米粉、面等原料制作而成。其形式、用途、色彩均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紧密相关,题材广泛,神话故事、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等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