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临洮水陆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实物资料。水陆法会在我国曾经特别风行,水陆画在我国也广泛地存在过,对佛教史、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及美术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