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绒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由甘肃嘉峪关艺术家们创造,带有西部风情的画种。它的内容有花鸟,山水,动物,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玉田剪纸历史悠久,一般以大红纸和粉红纸等为材料,通过剪与刻两种技法,在纸上剪(刻)出各种单纯而明快的图案。玉田剪纸根植于民俗传统,主要作装饰之用,如窗花、门签等。2013年,玉田剪纸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平剪纸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
滨海县的玲珑面塑,其制作传承手法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手法细腻,体裁多变,尤其擅长古典仕女作品,传承人将一件件作品演绎得姿态绰约、顾盼生辉,不断地向观赏者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风土人情。
时堰木雕工艺精湛,以单面镂空雕刻为主,品种繁多,在构图及人物、动物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可称之为国粹中的经典。2013年,时堰木雕工艺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泥雕塑是在远古石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能工巧匠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明创造,使这一手工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升华,成了人们装饰生活、美化环境、供人们艺术欣赏、同时激励人们不断上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和成不同的颜色,再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成形态各异的状物形象。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化面塑匠人的手工制作始于汉代,传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扬中玉雕,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扬中玉雕约出现在清末,扬中玉雕制作工艺精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章法有致、自然优美、主题突出、空灵飘逸。
武平根雕充分发现和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风采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
扎染,古称绞缬,始于秦汉盛于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防染艺术品种。扎染画缋既是一种绘画性的作品,也是一种装饰性的绘画,具有着一定的形式美和装饰美,清新、明快、隽永是它的风格。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具传统、受欢迎的艺术样式。
“两页半”碑帖装裱技术要求高,线条必须严丝合缝。中国画装裱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和清代初期,裱画的技术水平达到最高峰,格式最多也最讲究。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得以保藏久远,装裱后也为画面增添了色彩。
溱湖刻纸是流传于东台市溱东镇近600多年历史的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雕刻,其色彩艳丽、堂皇。多采用多色逗景,略加彩绘,深色托工制作而成。
剪纸和剪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奇葩,它浓缩了地域的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雪花仿真绣是以粤绣传统针法为基础,吸收中山民间刺绣、苏绣等技法,主要运用雪花结构形成的“雪花针法”,绣制出各种逼真传神的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样的刺绣工艺。
宾县农民画是黑龙江省宾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宾县农民画历史悠久,是农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瑰宝。
桐城扇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桐城扇画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靖远剪纸,历史悠久,它是靖远先民及后辈的聪明智慧的结晶。靖远剪纸几乎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尤其是曹岘、若笠、高湾、永新等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至今尚有过年剪贴窗花的习惯。
灯彩,是一种用篾条扎成花灯骨架,再用彩纸裱糊成形、描绘上色的用于民俗活动的民间工艺品。岳西灯彩历史源远流长,制作技艺涉及竹编、绘画、剪刻纸等门类。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湘潭指画,顾名思义,是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的一种艺术形式。湘潭指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甚至更早。
靖远炕围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是民间室内装饰画,亦称“炕围画”。靖远炕围画是具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的室内装饰画,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
炭精粉画也叫炭画,是一种黑色的彩色的干粉为颜料,用自制的大小不同的干毛笔尖粘上粉在绘图纸上干擦的一种画法。它深浅、浓淡的效果是通过干毛笔粘着粉反复干擦出来的才能达到目的一种艺术表现。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临洮水陆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实物资料。水陆法会在我国曾经特别风行,水陆画在我国也广泛地存在过,对佛教史、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及美术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在本地民俗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寿辰祭祀、交际礼仪,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
树皮笔画扎根于民间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李氏后辈继承和发扬树皮笔的妙用,经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皮笔画技艺,流传至今。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景泰树皮笔画是一种民间美术,起源于景泰县芦阳镇芳草村。树皮笔画以树皮为笔作画,绘画风格自然朴实、恬静素雅、清新悦目,具有独特的魅力。
湘潭县剪纸是湘潭市及其下辖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形式,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巴彦县烧箔画起源于中国南方,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金属板和锡纸制作金、银箔以及器皿等,这可以视为现代烧箔技术的雏形。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烧箔技术逐渐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兴盛并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韶山如意镇位于湖南省韶山市东北部,因有如意亭得名。自先辈农耕于如意这块土地以来,随着宗教活动频繁,伴随着各类民俗节日,婚丧嫁娶,人民用剪纸祈盼美好的愿望,吉祥欢乐的色彩。如意剪纸可以分为“福禄寿喜”、“文人仙客”、“花鸟虫鱼”、“诗词歌赋”、“主席生平”几类。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方正剪纸是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地方特色产品。方正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概括力强,式样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细腻。
大冶石雕,湖北省大冶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冶石雕自唐朝开始,在大冶的尹解元村世代相传,他们创作的石雕艺术作品广泛留存于桥梁栏杆、门牌、碑记、窗栏上,经典作品主要有《渔樵耕读》《盲人摸象》等。大冶石雕能制作用于生产、建筑、装饰、纪念、信仰等方面的多种类型产品。
民间绣活(阳新布贴),湖北省阳新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从孩童的服装到婚嫁实用,妇女家用,以及庙堂蒲团、吊幡等,是艺术和实用相融合的乡土美术精品,是劳动妇女勤劳聪慧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