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庐寓意制作葫芦的房子,其葫芦制作技艺非常广泛,从起源时的几种技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技艺,葫芦器形状有杯、盘、碗、盒、笔筒、瓶、盖罐、寿桃、如意、尊、炉、扁壶、砚盒、钟楼、香盒、鼻烟壶及虫具等,多达二三十种。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大港剪纸在清代流行于大港农村地区,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来达到“传承”目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
“两页半”碑帖装裱技术要求高,线条必须严丝合缝。中国画装裱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和清代初期,裱画的技术水平达到最高峰,格式最多也最讲究。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得以保藏久远,装裱后也为画面增添了色彩。
剪纸是古老的汉族民间技艺之一,从考古遗存发现,剪纸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历经三代传承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溱湖刻纸是流传于东台市溱东镇近600多年历史的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雕刻,其色彩艳丽、堂皇。多采用多色逗景,略加彩绘,深色托工制作而成。
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
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发源于葛沽。受葛沽书画文化的影响,陈家公馆留存的瓷器来看不同于传统的按层分布图案的工匠制瓷,瓷器图案构图有明显的文人画的特点,集“诗、书、画、印”的风格于一体。
麦秸画,亦称麦秆画、麦秸贴、麦秸剪贴,是采用废弃的小麦秸秆,经煮、染、刮、拼、剪、烙、贴、裱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的环保型传统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多为反映地域民风民俗的吉祥图案和人物、花鸟虫鱼、风景。该艺术最早始于隋唐时期,明清时较为兴盛。清末民初,民间尚流行此艺的地区有广东潮州,河南南阳、天津津南。
剪纸和剪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奇葩,它浓缩了地域的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漠风雨雕石艺画(简称石艺画),是以中国西北地区天然风雨砺石为原料,运用传统镶嵌粘贴工艺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画。该画传承了中国古代“石材拼图”的手工技艺,设计精湛、选料精致、制作精巧、造型独特,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和西部地域特色。
驼绒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由甘肃嘉峪关艺术家们创造,带有西部风情的画种。它的内容有花鸟,山水,动物,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桐城扇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桐城扇画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具传统、受欢迎的艺术样式。
灯彩,是一种用篾条扎成花灯骨架,再用彩纸裱糊成形、描绘上色的用于民俗活动的民间工艺品。岳西灯彩历史源远流长,制作技艺涉及竹编、绘画、剪刻纸等门类。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吴川三绝”之一,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靖远剪纸,历史悠久,它是靖远先民及后辈的聪明智慧的结晶。靖远剪纸几乎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尤其是曹岘、若笠、高湾、永新等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至今尚有过年剪贴窗花的习惯。
雪花仿真绣是以粤绣传统针法为基础,吸收中山民间刺绣、苏绣等技法,主要运用雪花结构形成的“雪花针法”,绣制出各种逼真传神的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样的刺绣工艺。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小榄民间剪纸,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传统美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榄乡的剪纸文化是南宋开村时由中原传入的,小榄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触、走兽、人物、山水、传统纹饰等皆可入画。
靖远炕围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是民间室内装饰画,亦称“炕围画”。靖远炕围画是具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的室内装饰画,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临洮水陆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实物资料。水陆法会在我国曾经特别风行,水陆画在我国也广泛地存在过,对佛教史、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及美术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景泰树皮笔画是一种民间美术,起源于景泰县芦阳镇芳草村。树皮笔画以树皮为笔作画,绘画风格自然朴实、恬静素雅、清新悦目,具有独特的魅力。
树皮笔画扎根于民间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李氏后辈继承和发扬树皮笔的妙用,经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皮笔画技艺,流传至今。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在本地民俗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寿辰祭祀、交际礼仪,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
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