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凌源地处凌河之源,牛河梁五千年灿烂的红山文化蕴育了这片神奇的地域文化凌源皮影。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传统民间古老艺术奇葩,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凌源高跷秧歌是辽南高跷秧歌的一个分支。据地方志记载,清代凌源高跷秧歌即已出现,清末民初进入鼎盛时期。凌源高跷秧歌是传统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喀左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的一个支脉,相传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开发利用价值。“喀左皮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喀左民间大秧歌是指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历经多年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
喀左背歌抬歌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原民族同当地蒙古族、满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相融合的秧歌活动,喀左背歌抬歌是研究辽西地区民族、文化、民俗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北方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该项目于2013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在建平县主要流传于北部黑水镇。
喜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常用的吉利好辞,用辽西的方言叫“喊好”,世代传承,成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相互之间祝福祥和安宁、安居乐业、事业发达、人丁兴旺、国泰民安、世盛人和的象征。
建平评剧源于河北的“莲花落”、“第一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蹦蹦戏”,由老艺人张有发及其子孙从河北引入,于1920年前后在建平落地生根。以演武戏见长是建平评剧的突出特点。目前有50个剧目的剧本、曲谱和全套的传统戏服装及文武场的乐器保存完好,对研究评剧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平英雄会来自外八营。英雄会的表演形式为对打,有单刀花枪两人,双刀花枪两人,白手夺枪两人,两节棍两人,三节棍两人,手抄子两人。
朝阳县民间鼓乐始于辽代。朝阳民间鼓乐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民俗性特征,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民俗音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庙会祭祀、节日庆典等重大事件,发挥营造气氛、抒发情怀等作
北票民间太平鼓是与满族与汉族长期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民间传统舞蹈,也是北票传统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长皋太平鼓舞步朴实,鼓点铿锵,节奏明快、寓意吉祥。随着律动,变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光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北票台吉营乡老百姓把皮影戏叫做唱影,把皮影艺人称为影匠。皮影这门民间艺术,集绘画、剪纸、雕刻、灯光、音乐、舞蹈为一体,被誉为电影的远祖。 晚明以来河北唐山皮影戏迁徙关外,逐渐在辽西一带生根萌芽。北票皮影从清初传入,至今有4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