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又名“怀调”,也称“漳河老调”,河南安阳地方剧种之一,梆子腔声腔系统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调是发源于彰德府一带的珍稀剧种,是黄河中下游梆子戏的缘起之一,甚至可以称为该区域梆子戏的远祖。据《安阳县文化志》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淮调就开始流行于黄河两岸。
落腔是一种河南安阳内黄县的传统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2011年05月,河南省内黄县申报的“落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河北吴桥传入内黄并被完善。一支扁担、一只木箱、一个布棚、一名演员,即可表演一台戏。演唱时扁担一支,布棚一撑,即成戏台。
内黄大锣戏是罗卷戏中单一锣戏的班社。据内黄县志记载,明代已有民间大锣戏班,由李官寨村的先民们传承延续至今。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锣戏属弦索腔剧种,艺术古老,风格独特,唱词为长短句,音乐为曲牌体。
大弦戏,是河南省滑县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乐队分软场、硬场。
跑帷子起源于汤阴,始于我国春秋时期,是为纪念齐国国君桓公之妾卫女而衍生出的一种大型民间广场舞蹈,传承两千六百多年,流传在豫北地区,至今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50。